武鳴區:富民產業+資產監管,聯農帶農富農 實現效益最大化
近年來,南寧市武鳴區以富民產業發展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縱向延長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形態,盤活扶貧項目資產,以“富民產業+資產管理”“集體經濟+聯農帶農”雙模式激發“共富”動能,助力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一、富民產業+資產管理,發揮扶貧資產最大效益。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武鳴區不斷致力于打造品牌突出、業態合理、效益顯著、生態優良的優質特色產業發展先行區,為拓寬鄉村產業價值鏈條,形成了柑橘、香蕉、火龍果、速生桉、生豬、家禽等大型鄉村產業集群。其中,武鳴沃柑列為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雙橋鎮獲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入選“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武鳴區共建成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276個,其中自治區級5個,創建市級、縣級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區各1個。2021年樂樂豐和龍谷沃柑產業示范區被評為廣西特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四星級)。
“小特產”推動富民產業“大發展”?!爸袊指炭次澍Q”成為武鳴發展的一張“金字招牌”。目前沃柑種植面積達46萬畝,2022年產量150萬噸,產值超百億元,“武鳴沃柑”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沃柑已成為武鳴名副其實的“致富果”。武鳴區累計投入銜接資金(含扶貧資金)820萬元助力嘉沃農業專業合作社與7個村合作共建沃柑采后商品化處理中心項目,幫扶240戶沃柑種植戶,服務沃柑面積達3萬畝,累計獲得村集體經濟收入109萬元,既有效緩解合作社發展產業的資金難題,又有效拓寬了村集體增收渠道。其中2021年度提供了約600人的農民就業崗位,在收獲旺季,每天可提供打零工崗位可達200多個,支付勞務費2000多萬元,在擴大資產效益上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聯農帶農富農效應。
扶貧資產發揮最大效益,保障項目穩定。產業做強做大產生的村集體經濟收益歸全體村民共享,按照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和到戶類資產三類,現已完成2013-2021年各級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扶貧項目確權登記3358個8.3176億元,2021年以來40個脫貧村及8個重點村通過入股分紅等方式獲得村集體經濟收入共計570萬元用于發展村集體項目。扶貧項目資產收益重點用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項目資產穩定良性運轉、經營性資產不流失或不被侵占、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更好保障。
兩“加強”一“聚焦”長效監管扶貧資產。一是加強扶貧資產使用效益,防止扶貧資產流失。凡是納入扶貧項目資產管理的經營性項目資產,凡是使用各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社會捐贈資金扶持的經營性項目,都建立聯農帶農機制,經營主體落實聯農帶農責任。二是加強扶貧資產管理,激發“共富”強勁動能。圍繞“兩好”即公益性資產圍繞管護好、經營性資產圍繞效益好,堅持群眾參與,到村到戶扶貧項目堅持“村申報、鄉審核、縣審定”的程序,充分吸取群眾的意見并履行公告公示程序后入庫,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三是聚焦資產管護運營,確保資產保值增值。武鳴區利用“小微權力”和紀委、人大進行全面梳理扶貧資產的監管,形成重大決策、日常管理、便民服務等3大類46項權力清單,并在全城區220個村(社區)推行,定期對扶貧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實地跟蹤督查,確保扶貧項目資產監管不降、效益不減。
二、集體經濟+聯農益農,助力鄉村振興成果共享。
聯農帶農機制是促進農戶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保障。村集體經濟作為助力鄉村振興成果共享的一個重要平臺,輻射聯農帶農富農效果明顯。
“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帶農富農。扶貧龍頭企業從發展訂單生產、吸納就業、土地流轉等方面與村集體經濟同發展,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2021、2022年,全城區利用銜接資金5250萬元支持20家企業(合作社)與34個脫貧村、5個鄉村振興重點村合作共建發展村集體項目,企業的發展壯大更好地集聚資源,進一步提升產業附加值,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也逐漸形成武鳴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聯農帶農緊密、引領帶動較強的產業融合示范。
龍頭企業反哺村集體經濟,助農增收。廣西起鳳橘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主打沃柑產業,通過“公司化土地承包+勞務用工+技術培訓輸出”的模式,提供勞動崗位300人次以上,年發放到基地務工農戶工資1000萬元以上。該公司每年給村集體經濟分紅14萬元,實現了公司有發展、脫貧戶有收入、村集體有穩定收益。截至11月底,公司基地輻射周邊鎮村種植沃柑面積超過5萬畝,累計聯農帶農益農3521戶13876人,給周邊農戶及脫貧戶增加收入2500萬元。武鳴綠世界生態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為當地脫貧村農戶及脫貧戶增加了收入近1000萬元;作為扶貧龍頭企業,與7個脫貧村共同利用銜接資金(含扶貧資金)合作經營,每年為城區脫貧村村集體分紅70萬元。
三、融合發展+提質增效,延長產業鏈和富農鏈。
武鳴區著力實施品牌強農行動,輻射帶動生豬、墨羊、火龍果等特色產業同頻共振,以特色品牌引領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闖出一條具有武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武鳴區以特色產業發展為總抓手,穩步推進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除了發展沃柑、生豬養殖、香蕉、香米等產業外,還不斷提升綠色火龍果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水平,全城區共建成火龍果現代特色農業基地2.5萬畝,帶動來基地務工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1.3%。其中,廣西佳年農業有限公司聯農帶農,涉及合作農戶1800多戶,代購代銷農戶產品1200多噸,銷售產值約960萬元,其中涉及銷售的脫貧戶107戶,銷售產值約390萬元。農產品加工、冷藏倉儲、物流、鄉村休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快速發展,延長農業農村產業鏈條,帶動創業就業。僅沃柑產業就建成采后商品化處理加工廠130家,冷庫144座,附加值2億多元,就近帶動農民就業收入2.4億元。
富農鏈上實現企業、村集體、農戶共贏。從初加工、深加工到市場營銷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讓一二三產業形成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態勢,使農民分享到產業振興發展的紅利。通過拓展產業鏈,不斷擴大產業范圍,推動產業功能轉型,提高農業的附加值。依托訂單生產、土地流轉、生產托管、就地務工、股份合作、資產租賃等方式,將脫貧群眾和監測對象牢牢嵌在產業鏈條中,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
武鳴區扶持39個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發展20個村集體經濟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94萬元,真正帶動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穩定增收。20個村集體經濟項目累計提供5498個就業崗位,總收入6784萬元,其中,帶動133名脫貧戶(監測戶)務工就業,增加收入76萬元;共租賃12800畝土地,4986戶農戶獲得增收1139萬元,其中76名脫貧戶(監測戶)獲得增收20萬元。(武鳴區宣傳文化組:龐建英,審核領導:周春朔)
武鳴區:富民產業+資產監管,聯農帶農富農 實現效益最大化
時間:2023-02-01 18:07:59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龐建英
近年來,南寧市武鳴區以富民產業發展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縱向延長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形態,盤活扶貧項目資產,以“富民產業+資產管理”“集體經濟+聯農帶農”雙模式激發“共富”動能,助力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一、富民產業+資產管理,發揮扶貧資產最大效益。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武鳴區不斷致力于打造品牌突出、業態合理、效益顯著、生態優良的優質特色產業發展先行區,為拓寬鄉村產業價值鏈條,形成了柑橘、香蕉、火龍果、速生桉、生豬、家禽等大型鄉村產業集群。其中,武鳴沃柑列為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雙橋鎮獲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入選“2021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武鳴區共建成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276個,其中自治區級5個,創建市級、縣級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區各1個。2021年樂樂豐和龍谷沃柑產業示范區被評為廣西特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四星級)。
“小特產”推動富民產業“大發展”?!爸袊指炭次澍Q”成為武鳴發展的一張“金字招牌”。目前沃柑種植面積達46萬畝,2022年產量150萬噸,產值超百億元,“武鳴沃柑”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沃柑已成為武鳴名副其實的“致富果”。武鳴區累計投入銜接資金(含扶貧資金)820萬元助力嘉沃農業專業合作社與7個村合作共建沃柑采后商品化處理中心項目,幫扶240戶沃柑種植戶,服務沃柑面積達3萬畝,累計獲得村集體經濟收入109萬元,既有效緩解合作社發展產業的資金難題,又有效拓寬了村集體增收渠道。其中2021年度提供了約600人的農民就業崗位,在收獲旺季,每天可提供打零工崗位可達200多個,支付勞務費2000多萬元,在擴大資產效益上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聯農帶農富農效應。
扶貧資產發揮最大效益,保障項目穩定。產業做強做大產生的村集體經濟收益歸全體村民共享,按照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和到戶類資產三類,現已完成2013-2021年各級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扶貧項目確權登記3358個8.3176億元,2021年以來40個脫貧村及8個重點村通過入股分紅等方式獲得村集體經濟收入共計570萬元用于發展村集體項目。扶貧項目資產收益重點用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項目資產穩定良性運轉、經營性資產不流失或不被侵占、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更好保障。
兩“加強”一“聚焦”長效監管扶貧資產。一是加強扶貧資產使用效益,防止扶貧資產流失。凡是納入扶貧項目資產管理的經營性項目資產,凡是使用各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社會捐贈資金扶持的經營性項目,都建立聯農帶農機制,經營主體落實聯農帶農責任。二是加強扶貧資產管理,激發“共富”強勁動能。圍繞“兩好”即公益性資產圍繞管護好、經營性資產圍繞效益好,堅持群眾參與,到村到戶扶貧項目堅持“村申報、鄉審核、縣審定”的程序,充分吸取群眾的意見并履行公告公示程序后入庫,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三是聚焦資產管護運營,確保資產保值增值。武鳴區利用“小微權力”和紀委、人大進行全面梳理扶貧資產的監管,形成重大決策、日常管理、便民服務等3大類46項權力清單,并在全城區220個村(社區)推行,定期對扶貧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實地跟蹤督查,確保扶貧項目資產監管不降、效益不減。
二、集體經濟+聯農益農,助力鄉村振興成果共享。
聯農帶農機制是促進農戶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保障。村集體經濟作為助力鄉村振興成果共享的一個重要平臺,輻射聯農帶農富農效果明顯。
“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帶農富農。扶貧龍頭企業從發展訂單生產、吸納就業、土地流轉等方面與村集體經濟同發展,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2021、2022年,全城區利用銜接資金5250萬元支持20家企業(合作社)與34個脫貧村、5個鄉村振興重點村合作共建發展村集體項目,企業的發展壯大更好地集聚資源,進一步提升產業附加值,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也逐漸形成武鳴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聯農帶農緊密、引領帶動較強的產業融合示范。
龍頭企業反哺村集體經濟,助農增收。廣西起鳳橘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主打沃柑產業,通過“公司化土地承包+勞務用工+技術培訓輸出”的模式,提供勞動崗位300人次以上,年發放到基地務工農戶工資1000萬元以上。該公司每年給村集體經濟分紅14萬元,實現了公司有發展、脫貧戶有收入、村集體有穩定收益。截至11月底,公司基地輻射周邊鎮村種植沃柑面積超過5萬畝,累計聯農帶農益農3521戶13876人,給周邊農戶及脫貧戶增加收入2500萬元。武鳴綠世界生態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為當地脫貧村農戶及脫貧戶增加了收入近1000萬元;作為扶貧龍頭企業,與7個脫貧村共同利用銜接資金(含扶貧資金)合作經營,每年為城區脫貧村村集體分紅70萬元。
三、融合發展+提質增效,延長產業鏈和富農鏈。
武鳴區著力實施品牌強農行動,輻射帶動生豬、墨羊、火龍果等特色產業同頻共振,以特色品牌引領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闖出一條具有武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武鳴區以特色產業發展為總抓手,穩步推進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除了發展沃柑、生豬養殖、香蕉、香米等產業外,還不斷提升綠色火龍果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水平,全城區共建成火龍果現代特色農業基地2.5萬畝,帶動來基地務工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1.3%。其中,廣西佳年農業有限公司聯農帶農,涉及合作農戶1800多戶,代購代銷農戶產品1200多噸,銷售產值約960萬元,其中涉及銷售的脫貧戶107戶,銷售產值約390萬元。農產品加工、冷藏倉儲、物流、鄉村休閑旅游等農村服務業快速發展,延長農業農村產業鏈條,帶動創業就業。僅沃柑產業就建成采后商品化處理加工廠130家,冷庫144座,附加值2億多元,就近帶動農民就業收入2.4億元。
富農鏈上實現企業、村集體、農戶共贏。從初加工、深加工到市場營銷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讓一二三產業形成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態勢,使農民分享到產業振興發展的紅利。通過拓展產業鏈,不斷擴大產業范圍,推動產業功能轉型,提高農業的附加值。依托訂單生產、土地流轉、生產托管、就地務工、股份合作、資產租賃等方式,將脫貧群眾和監測對象牢牢嵌在產業鏈條中,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
武鳴區扶持39個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發展20個村集體經濟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94萬元,真正帶動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穩定增收。20個村集體經濟項目累計提供5498個就業崗位,總收入6784萬元,其中,帶動133名脫貧戶(監測戶)務工就業,增加收入76萬元;共租賃12800畝土地,4986戶農戶獲得增收1139萬元,其中76名脫貧戶(監測戶)獲得增收20萬元。(武鳴區宣傳文化組:龐建英,審核領導:周春朔)
責任編輯:張院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