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商銀行:全產業鏈幫扶 推動村企共富
2022年以來,中國工商銀行駐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定點幫扶工作組結合縣情,在沙溪鎮白石寺村援建優質糧油園區項目,實施全產業鏈推動“村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協同發展的幫扶模式,探索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種植成本較高、集體經濟薄弱、企業發展乏力等系列問題,有力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
全鏈推動,激發幫扶活力
充分整合行內各類幫扶資源,構建糧油生產、管理、銷售、服務全鏈幫扶體系,確保項目閉環運作、穩健運行。一是生產端支持建基地。協調捐贈資金200萬元,幫助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500畝撂荒地整治,建成標準化糧油園區,建設糧油加工倉儲車間1個,全面改善產業基礎條件,提高園區農業生產效率。二是管理端幫助引企業。引進糧油龍頭四川順和通米業有限公司,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借助企業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村集體經濟規范管理,形成村集體經濟組織抓生產管理,龍頭企業抓加工銷售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合作共贏格局。三是銷售端助力拓渠道。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線下集中采購、京東商城線上銷售等方式,積極拓寬園區糧油產品銷售渠道,配套高鐵傳媒宣傳推介,助力通江優質糧油產品走向市場、打響品牌。四是金融端服務促發展。發揮金融優勢,為順和通米業和村集體經濟組織量身定制提供融資便利、利率優惠的企業稅務貸、種植e貸等優質金融產品,切實幫助村集體經濟和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規范管理,提升幫扶質效
堅持建管并重,從技術、設施、運行等方面著力,全面提高糧油產業園區機械化、規?;?、標準化水平,確保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專業化服務。為村集體捐贈適宜山區耕種的整套農機具,引導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農業種植服務公司,學習吸納合作企業先進的生產技術標準,在滿足糧油園區育秧、機整、機插、機收、烘干等生產加工需要的同時,還可為村內外農戶或經營主體提供標準化、機械化耕種服務,增加村集體和農戶收入。二是制度化管護。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將村集體土地流轉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按照“誰流轉、誰主體、誰管護”的原則,建立完善管護制度,明確責任主體、落實經費來源,基礎設施完工后交由村集體進行管護,確保集體設施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三是企業化管理。堅持“兩套班子、一套人馬”,村“兩委”成員與村集體經濟股份聯合社成員交叉任職,按企業組織框架,完善理事會、監事會等運行機構和管理章程制度,聘請專人負責園區日常管理運作,對園區基礎建設、產業發展、市場營銷等重大事項進行集體決策,接受群眾監督,實現園區管理規范化、透明化。
完善機制,強化長效保障
建立完善項目聯動推進、利益聯結、人才培養等機制,強化產業幫扶健康長效推進。一是完善聯動推進機制。由工行駐通江幫扶工作組牽頭,會同組織部、農業、鄉村振興等行業部門摸透實情、找準癥結、確定項目,組織龍頭企業、鎮、村科學制定實施方案,按照先行先試、注重實效、逐步推進的原則,預撥部分項目啟動資金,由鎮政府牽頭,相關部門、企業配合共同推動項目實施。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順和通米業與村集體達成5年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前2年為園區共建期,龍頭企業全程參與并指導園區的生產、管理和服務,按市場價收購稻米進行加工銷售,純利潤由企業和村集體平分;后3年為項目合作期,由村集體全面負責園區基地種植管護,龍頭企業按市場價上浮固定比例收購稻米后加工、銷售,按協議比例進行純利潤分紅。三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實行鄉村人才“政府+企業”聯合培養,通過科技特派團下沉培訓、農業專家到村培訓、龍頭企業實地培訓的方式,為村集體培養一支會種植、懂經營、善管理的本土人才隊伍,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由“輸血”向“造血”轉變,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四川省巴中市鄉村振興局 供稿)
中國工商銀行:全產業鏈幫扶 推動村企共富
時間:2023-01-10 21:15:40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
2022年以來,中國工商銀行駐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定點幫扶工作組結合縣情,在沙溪鎮白石寺村援建優質糧油園區項目,實施全產業鏈推動“村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協同發展的幫扶模式,探索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種植成本較高、集體經濟薄弱、企業發展乏力等系列問題,有力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
全鏈推動,激發幫扶活力
充分整合行內各類幫扶資源,構建糧油生產、管理、銷售、服務全鏈幫扶體系,確保項目閉環運作、穩健運行。一是生產端支持建基地。協調捐贈資金200萬元,幫助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500畝撂荒地整治,建成標準化糧油園區,建設糧油加工倉儲車間1個,全面改善產業基礎條件,提高園區農業生產效率。二是管理端幫助引企業。引進糧油龍頭四川順和通米業有限公司,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借助企業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村集體經濟規范管理,形成村集體經濟組織抓生產管理,龍頭企業抓加工銷售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合作共贏格局。三是銷售端助力拓渠道。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線下集中采購、京東商城線上銷售等方式,積極拓寬園區糧油產品銷售渠道,配套高鐵傳媒宣傳推介,助力通江優質糧油產品走向市場、打響品牌。四是金融端服務促發展。發揮金融優勢,為順和通米業和村集體經濟組織量身定制提供融資便利、利率優惠的企業稅務貸、種植e貸等優質金融產品,切實幫助村集體經濟和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規范管理,提升幫扶質效
堅持建管并重,從技術、設施、運行等方面著力,全面提高糧油產業園區機械化、規?;?、標準化水平,確保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專業化服務。為村集體捐贈適宜山區耕種的整套農機具,引導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農業種植服務公司,學習吸納合作企業先進的生產技術標準,在滿足糧油園區育秧、機整、機插、機收、烘干等生產加工需要的同時,還可為村內外農戶或經營主體提供標準化、機械化耕種服務,增加村集體和農戶收入。二是制度化管護。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將村集體土地流轉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按照“誰流轉、誰主體、誰管護”的原則,建立完善管護制度,明確責任主體、落實經費來源,基礎設施完工后交由村集體進行管護,確保集體設施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三是企業化管理。堅持“兩套班子、一套人馬”,村“兩委”成員與村集體經濟股份聯合社成員交叉任職,按企業組織框架,完善理事會、監事會等運行機構和管理章程制度,聘請專人負責園區日常管理運作,對園區基礎建設、產業發展、市場營銷等重大事項進行集體決策,接受群眾監督,實現園區管理規范化、透明化。
完善機制,強化長效保障
建立完善項目聯動推進、利益聯結、人才培養等機制,強化產業幫扶健康長效推進。一是完善聯動推進機制。由工行駐通江幫扶工作組牽頭,會同組織部、農業、鄉村振興等行業部門摸透實情、找準癥結、確定項目,組織龍頭企業、鎮、村科學制定實施方案,按照先行先試、注重實效、逐步推進的原則,預撥部分項目啟動資金,由鎮政府牽頭,相關部門、企業配合共同推動項目實施。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順和通米業與村集體達成5年戰略合作協議,明確前2年為園區共建期,龍頭企業全程參與并指導園區的生產、管理和服務,按市場價收購稻米進行加工銷售,純利潤由企業和村集體平分;后3年為項目合作期,由村集體全面負責園區基地種植管護,龍頭企業按市場價上浮固定比例收購稻米后加工、銷售,按協議比例進行純利潤分紅。三是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實行鄉村人才“政府+企業”聯合培養,通過科技特派團下沉培訓、農業專家到村培訓、龍頭企業實地培訓的方式,為村集體培養一支會種植、懂經營、善管理的本土人才隊伍,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由“輸血”向“造血”轉變,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四川省巴中市鄉村振興局 供稿)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