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駐村“尖刀班”聯動發力 激活鄉村治理新動能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武陵山腹地,是革命老區、三峽庫區,面積2.4萬平方公里,轄2個市、6個縣,總人口402萬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個少數民族。近年來,全州聚力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牢牢把握駐村工作隊這支關鍵隊伍,選優配強駐村第一書記和隊員,嚴格駐村工作隊“住在村、吃在村、工作在村”工作要求,累計向2118個村(社區)選派6110名駐村干部(含中央、省派駐村干部),其中第一書記2060人,并將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和包村干部整合組建駐村“尖刀班”,明確責任體系,強化隊伍建設,豐富工作內容,催生鄉村治理新動能。
一、堅持“三方聯動”,建強基層組織體系
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把駐村干部和村干部擰成一股繩,打造出強有力的一線執行團隊,從責任上、機制上打通工作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形成“1+4+N”“三方聯動”縱向到底的治理體系。一是堅持“一” 個引領。把鄉村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發揮基層黨組織協調各方的作用,著力推動農村網格化管理,全面建強“鄉鎮黨委—村黨組織—村民小組(網格)—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二是落實“四”級責任。建立州領導包縣、縣領導包鄉、鄉領導和駐村單位“一把手”包村、“尖刀班”干部包組包戶的責任體系,幫助發現、分析研判、推動解決問題。三是吸引“N” 方參與。全面動員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社會各界深度參與,整合企業家、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動鄉村發展?!耙诐M成工作室”“鐘大姐工作室”“連芳工作室”等多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室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茅田鄉太和街村駐村干部、村民代表、法律工作者、鄉賢能人等結合組成“評理說事”團
二、堅持“三治融合”,推進多元治理模式
以群眾需求為目標,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強化駐村“尖刀班”作用,發揮鄉村治理“乘數效應”。一是以“自治” 為基。大力推行積分制、清單制工作模式。106個村開展積分制管理試點,建立村級“紅黑榜”,開設積分超市,動態展示每戶積分,有效激活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建立村級辦事事項清單制,明確責任清單、任務清單和活動清單,推動小微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二是以“德治”為先。以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為抓手,依托家風家教助廉基地,開設“法德大講堂”,設置“清廉圖書角”,增強道德輻射帶動作用;以“最美家庭”評選、十星級文明戶評選、見義勇為表彰獎勵等活動為載體,營造人人點贊最美、人人爭當最美的向上向善風氣,建成全國文明村鎮22個、省級文明村鎮90個。三是以“法治”為本。按照“重心再下移,加強村一級”的思路,推進執法人員下沉一線,開展“千場宣講”活動,建設村級綜治工作中心,落實“一村一(輔)警”“一村一法律顧問”,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立訴調對接、警情推送制度,打造多元化、合成式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體系,建成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3個。
尖刀班帶領群眾開展“感黨恩、跟黨走、我脫貧、我光榮”誓師活動
三、堅持“三力齊發”,夯實鄉村治理保障
始終強化駐村“尖刀班”隊伍保障,從后勤保障、能力提升、資金投入上“三力齊發”,強化鄉村治理隊伍建設,不斷夯實鄉村治理保障水平。一是在后勤保障上發力。嚴格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按照村主職每年報酬不低于4萬元、副職報酬不低于主職70%、村辦公經費不低于2萬元、村級事務必要支出經費不低于5萬元的標準全面提升村級工作保障。二是在能力提升上發力。每年按照“州級示范、縣級覆蓋”原則,對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鄉鎮干部、換屆后新任領導干部實行全員輪訓。通過“走出去學、引進來教”,推動思想破冰,以武漢市對口幫扶為契機,選派20名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和339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赴武漢市先進鄉村跟班學習,委托浙江大學等高等院校開展理論提升集中培訓;探索開展“書記論壇”活動,通過集中研討統籌“看典型、學理論、講經驗、議方法、對標做”,有力推動基層黨組織書記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三是在資金投入上發力。建立完善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機制,按照“大類間統籌、大類內打通”原則,實行跨部門、跨年度、跨層級統籌,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積極拓寬農村融資渠道,引導金融資本向農村有序流動。
恩施州鶴峰縣燕子鎮東鄉村駐村干部為村民介紹村務公開情況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駐村“尖刀班”為抓手,建強組織、聯動發力、共謀發展,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鄉村治理動能得到極大激發,鄉村治理工作初見成效。
(一)治理力量由“弱”到“強”
駐村“尖刀班”牢固樹立“一盤棋”思維,推動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促進擔當作為,幫助培育后備力量,發展年輕黨員,吸引各類人才,鄉村治理力量不斷加強、隊伍不斷壯大,實現由原來的單一村級組織向以“尖刀班”為中心、各方力量協同的轉變,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力、經濟引導力、服務向心力進一步提升。恩施市推行的“院落黨建”新模式,就是針對鄉村“熟人社會”特點,將散居院落劃分為特色單元,組建院落黨小組,由村民選出有威望、群眾認可度高的老黨員、村醫等作為組長或院落長,組建“兩長四員”(黨小組長、村民小組長,衛生員、宣傳員、調解員、聯防員)隊伍,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規范提升和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激發農村黨員活力。
(二)治理效能由“粗”到“精”
駐村“尖刀班”把群眾認可作為最高標準,推動規范村務運行,積極探索數字鄉村發展模式,推進鄉村治理網格化、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提升善治水平,推動治理從“粗放式”到“精細化”。利川市清江村建立村級基礎大數據庫、惠民數據庫、電子共享材料庫三大數據庫,將農民辦事的17個高頻事項及13個證明事項納入平臺,村民辦事的“菜單”由“紙質菜單”變為“電子菜單”,同時開發電子印章模塊,實現證明事項“不見面審批”“農民辦事不出戶”。
(三)治理模式由“單”到“融”
駐村“尖刀班”統籌搭建平臺,整合組織、宣傳、民政、司法等部門資源,以各類“有形”“有趣”“有效”的活動為載體,實現治理模式由單一、分散向統籌、融合發展,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躍升,村干部接受監督的意識增強,干群管理明顯改善。鶴峰縣李橋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基礎,以志愿服務為支撐,搭建青年公益、新鄉賢調解、老年托養、兒童托管4個平臺,建設創新打造“本地好人幫”志愿服務品牌,直通鄉村治理“神經末梢”,實現正能量傳遞、互動的良性循環,推動良好家風、文明鄉風的賡續傳承。
湖北省恩施州:駐村“尖刀班”聯動發力 激活鄉村治理新動能
時間:2023-01-04 15:20:00
來源:國家鄉村振興局
作者: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武陵山腹地,是革命老區、三峽庫區,面積2.4萬平方公里,轄2個市、6個縣,總人口402萬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個少數民族。近年來,全州聚力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牢牢把握駐村工作隊這支關鍵隊伍,選優配強駐村第一書記和隊員,嚴格駐村工作隊“住在村、吃在村、工作在村”工作要求,累計向2118個村(社區)選派6110名駐村干部(含中央、省派駐村干部),其中第一書記2060人,并將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和包村干部整合組建駐村“尖刀班”,明確責任體系,強化隊伍建設,豐富工作內容,催生鄉村治理新動能。
一、堅持“三方聯動”,建強基層組織體系
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結精神,把駐村干部和村干部擰成一股繩,打造出強有力的一線執行團隊,從責任上、機制上打通工作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形成“1+4+N”“三方聯動”縱向到底的治理體系。一是堅持“一” 個引領。把鄉村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發揮基層黨組織協調各方的作用,著力推動農村網格化管理,全面建強“鄉鎮黨委—村黨組織—村民小組(網格)—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二是落實“四”級責任。建立州領導包縣、縣領導包鄉、鄉領導和駐村單位“一把手”包村、“尖刀班”干部包組包戶的責任體系,幫助發現、分析研判、推動解決問題。三是吸引“N” 方參與。全面動員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社會各界深度參與,整合企業家、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動鄉村發展?!耙诐M成工作室”“鐘大姐工作室”“連芳工作室”等多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室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茅田鄉太和街村駐村干部、村民代表、法律工作者、鄉賢能人等結合組成“評理說事”團
二、堅持“三治融合”,推進多元治理模式
以群眾需求為目標,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強化駐村“尖刀班”作用,發揮鄉村治理“乘數效應”。一是以“自治” 為基。大力推行積分制、清單制工作模式。106個村開展積分制管理試點,建立村級“紅黑榜”,開設積分超市,動態展示每戶積分,有效激活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建立村級辦事事項清單制,明確責任清單、任務清單和活動清單,推動小微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二是以“德治”為先。以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為抓手,依托家風家教助廉基地,開設“法德大講堂”,設置“清廉圖書角”,增強道德輻射帶動作用;以“最美家庭”評選、十星級文明戶評選、見義勇為表彰獎勵等活動為載體,營造人人點贊最美、人人爭當最美的向上向善風氣,建成全國文明村鎮22個、省級文明村鎮90個。三是以“法治”為本。按照“重心再下移,加強村一級”的思路,推進執法人員下沉一線,開展“千場宣講”活動,建設村級綜治工作中心,落實“一村一(輔)警”“一村一法律顧問”,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建立訴調對接、警情推送制度,打造多元化、合成式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體系,建成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3個。
尖刀班帶領群眾開展“感黨恩、跟黨走、我脫貧、我光榮”誓師活動
三、堅持“三力齊發”,夯實鄉村治理保障
始終強化駐村“尖刀班”隊伍保障,從后勤保障、能力提升、資金投入上“三力齊發”,強化鄉村治理隊伍建設,不斷夯實鄉村治理保障水平。一是在后勤保障上發力。嚴格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按照村主職每年報酬不低于4萬元、副職報酬不低于主職70%、村辦公經費不低于2萬元、村級事務必要支出經費不低于5萬元的標準全面提升村級工作保障。二是在能力提升上發力。每年按照“州級示范、縣級覆蓋”原則,對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鄉鎮干部、換屆后新任領導干部實行全員輪訓。通過“走出去學、引進來教”,推動思想破冰,以武漢市對口幫扶為契機,選派20名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和339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赴武漢市先進鄉村跟班學習,委托浙江大學等高等院校開展理論提升集中培訓;探索開展“書記論壇”活動,通過集中研討統籌“看典型、學理論、講經驗、議方法、對標做”,有力推動基層黨組織書記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三是在資金投入上發力。建立完善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機制,按照“大類間統籌、大類內打通”原則,實行跨部門、跨年度、跨層級統籌,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積極拓寬農村融資渠道,引導金融資本向農村有序流動。
恩施州鶴峰縣燕子鎮東鄉村駐村干部為村民介紹村務公開情況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駐村“尖刀班”為抓手,建強組織、聯動發力、共謀發展,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鄉村治理動能得到極大激發,鄉村治理工作初見成效。
(一)治理力量由“弱”到“強”
駐村“尖刀班”牢固樹立“一盤棋”思維,推動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促進擔當作為,幫助培育后備力量,發展年輕黨員,吸引各類人才,鄉村治理力量不斷加強、隊伍不斷壯大,實現由原來的單一村級組織向以“尖刀班”為中心、各方力量協同的轉變,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力、經濟引導力、服務向心力進一步提升。恩施市推行的“院落黨建”新模式,就是針對鄉村“熟人社會”特點,將散居院落劃分為特色單元,組建院落黨小組,由村民選出有威望、群眾認可度高的老黨員、村醫等作為組長或院落長,組建“兩長四員”(黨小組長、村民小組長,衛生員、宣傳員、調解員、聯防員)隊伍,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規范提升和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激發農村黨員活力。
(二)治理效能由“粗”到“精”
駐村“尖刀班”把群眾認可作為最高標準,推動規范村務運行,積極探索數字鄉村發展模式,推進鄉村治理網格化、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提升善治水平,推動治理從“粗放式”到“精細化”。利川市清江村建立村級基礎大數據庫、惠民數據庫、電子共享材料庫三大數據庫,將農民辦事的17個高頻事項及13個證明事項納入平臺,村民辦事的“菜單”由“紙質菜單”變為“電子菜單”,同時開發電子印章模塊,實現證明事項“不見面審批”“農民辦事不出戶”。
(三)治理模式由“單”到“融”
駐村“尖刀班”統籌搭建平臺,整合組織、宣傳、民政、司法等部門資源,以各類“有形”“有趣”“有效”的活動為載體,實現治理模式由單一、分散向統籌、融合發展,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躍升,村干部接受監督的意識增強,干群管理明顯改善。鶴峰縣李橋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基礎,以志愿服務為支撐,搭建青年公益、新鄉賢調解、老年托養、兒童托管4個平臺,建設創新打造“本地好人幫”志愿服務品牌,直通鄉村治理“神經末梢”,實現正能量傳遞、互動的良性循環,推動良好家風、文明鄉風的賡續傳承。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