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樅陽:培育文明鄉風 助力鄉村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落地生根,需要努力營造鄉風新環境,打造文明新風尚。
以德化人,培育文明新風氣
一是構筑道德工程。為加強農民群眾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好習慣、好作風,樅陽縣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作用,用好用活縣內各類德治資源,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德治宣教活動。通過組建1個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6個鄉鎮和1個經開區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14個行政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中心與所站都建有自己的志愿服務隊,目前共組建287個志愿者隊伍,通過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推動“紅帽子”“紅領巾”“黃馬甲”“迷彩服”活躍在鄉村一線。該縣會宮鎮以“大講堂”為抓手,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實踐活動,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向群眾宣講,努力提高群眾思想境界主道德水平。今年6月份,會宮鎮邀請市、縣婦聯有關專家在安鳳村開設“皖江大講堂”,全村百余名婦女、兒童接受了以“家庭、家教、家風”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市、縣非遺樅陽大鼓書傳承人吳福東與樅陽縣大鼓書委員會成員一起。走進全縣多個鄉村大舞臺,將傳統曲藝大鼓書與現代表演有機融合,用樅陽大鼓書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德治宣傳,在說唱間將德治理念植入群眾心間,通俗易懂的唱詞、精彩形象的表演,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二是推進文明創建。緊盯創建文明村鎮工作目標,不斷強化使命擔當,靠實工作責任,細化目標任務,凝聚工作合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進一步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把文明村鎮測評體系各項指標完成貫穿到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形成你爭我趕共建精神文明、人民群眾見賢思齊提升道德水準、全社會崇德向善提高文明程度的生動局面。以樅陽縣麒麟鎮為例,在文明創建工作中,結合生態環境保護,該鎮開展“生態保護·麒麟先行”“生態文明·麒麟在行動”等系列活動,評出“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示范戶407戶,制作生態文明標語262條,村規民約7條,“保護生態,人人有責”意識深入人心。
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尚
“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背缟星趦€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已經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狠剎歪風邪氣,遏止陳規陋習,刻不容緩。
一是發揮農民群眾自身力量。推動移風易俗必須走群眾路線,依靠和發動群眾,通過引導群眾主動參與、自覺踐行,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注重發揮村民自治作用,通過建立“紅白理事會”制定執行符合農村實際需要的村規民約,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全國文明村鎮樅陽縣浮山鎮浮渡村以1984年倡立的《村規民約》為母本,重新修訂了新的《浮渡民約》。新的村規民約(草案)在村黨員和群眾代表協商議事大會上采取“一條一條讀、一條一條議”的方式,充分聽取黨員和群眾代表意見。最后,由“一約三會”成員帶著新村規民約(征求意見稿)入戶宣傳、逐人簽字確認,確保村規民約真正入腦入心。將“堂室勤掃,村道順暢;雜物有序,禽畜圈養;垃圾入池,秸稈禁燒;晾曬齊整,搭建按章”等具體做法寫進民約,聯合中心學校開展“村規民約”主題班會和校會,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從孩子抓起,帶動家長參與其中,以獎代罰,引導村民自覺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樹立文明鄉風。通過廣泛宣傳,《浮渡民約》已深入村民心中?,F在誰家辦紅白喜事,“一約三會”的成員會及時入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及時制止鋪張浪費的現象。2020年,浮渡村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榮譽稱號。
二是發揮黨員干部引領力量。俗語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對于培育、引領淳樸的民風、鄉風,具有榜樣示范作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員干部都要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敢于弘揚正氣,反對歪風邪氣,必須走到群眾前面,變指派命令為行為感召,變喊破嗓子為做出樣子。黨員干部要堅決抵制婚喪喜慶事宜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自覺帶頭不鋪張浪費、不濫發請帖、不大操大辦,做移風易俗、勤儉節約、文明辦事的表率。浮渡村方文蘭老人過八十大壽,這個大家庭中的多名黨員子女一致提議不大擺宴席,而是大家一齊動手在家門口搭起簡易舞臺,然后輪流上臺表演節目,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給老人祝壽,在當地傳為美談。
文旅融合,繪就鄉村新圖景
樅陽縣注重鄉村文化傳承保護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著力挖掘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提升鄉村建設文化品位,豐富鄉村建設文化內涵。
一是打造傳統文化品牌。義津鎮是樅陽縣文化古鎮,歷史名人古跡留存較多,該鎮總結提煉當地文化元素,積極融入鄉村建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該鎮高升村方園是一處粉墻黛瓦木窗欞的徽派建筑,主要展示以方學漸、方以智、方苞等為代表的樅陽方氏歷史名人文化。該園占地約28畝,建筑以安徽明清時期民居風格為主,結合了當地鄉村建筑特色,共建有1個總館和6個分館,全方位展示了樅陽歷史上的方氏名人的生平及歷史淵源,讓參觀者能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方園文化廣場還展示了方氏《家政》的部分內容,包括“忠貞著于朝,孝友著于家,風義著于野,詩文著于世”的“方家之風”。在文旅融合中,樅陽縣注重“文化優先”的原則,集中梳理全縣歷史名人分布情況,建設修復了方苞、劉大櫆、姚鼐、吳汝綸、黃鎮等名人故里。同時,挖掘鄉土文化,保存鄉愁記憶,在充分尊重原有的村落格局、建筑和自然人文環境的基礎上,做到“一村一主題、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著力打造一個個特色鮮明、文化韻味濃厚的美麗鄉村文化品牌。
二是發展鄉村文化產業。鄉村建設不僅僅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核心是促進產業發展、強村富民,發展文化產業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樅陽縣注重將文化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結合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契機,打造生態休閑、名人故里游等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對生態優良且具有一定地域歷史文化的中心村,加大歷史文物和自然文化景觀的保護利用力度,努力形成“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觀”的鄉村旅游格局。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白柳鎮山河村結合民俗文化,以改善基礎設施為重點,提升村莊建設品位,串聯村內到柳峰山沿途景點,建設游覽步道、登山步道3.5公里,改造建設景觀橋2座,修建休息亭臺2座、觀景平臺3處,建設民宿樣板間1座,結合王院水庫、溝渠洪道等打造多處水景。將村內的舊石屋改造成古樸的民宿,修舊如舊,每逢節日假,前來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此外,該村還綜合利用產業幫扶項目,鼓勵農戶發展休閑農業,實施水蜜桃、黃桃種植項目,結合山勢水勢,沿路、沿山種植桃樹300畝,實現村集體有特色產業、群眾流轉有收益的產業發展格局。在此基礎上,依托周邊的金銀洼生態農業基地、王院水蜜桃種植基地,發展蔬果觀光采摘經營模式,鼓勵群眾改造院舍,興建農家樂、民宿等。該縣麒麟鎮岱鰲村、白梅鄉巖前村、錢鋪鎮鹿獅村則以特色旅游為依托,推進文化、旅游、農業深度融合,有力地提升了鄉村旅游文化品質,游客常年絡繹不絕。
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貴在堅持、久久為功、務求實效;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創新方式方法、拓展建設成果;必須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作者單位:安徽省樅陽縣鄉村振興局)
安徽樅陽:培育文明鄉風 助力鄉村振興
時間:2022-12-31 16:35:03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朱文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落地生根,需要努力營造鄉風新環境,打造文明新風尚。
以德化人,培育文明新風氣
一是構筑道德工程。為加強農民群眾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好習慣、好作風,樅陽縣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作用,用好用活縣內各類德治資源,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德治宣教活動。通過組建1個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6個鄉鎮和1個經開區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14個行政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中心與所站都建有自己的志愿服務隊,目前共組建287個志愿者隊伍,通過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推動“紅帽子”“紅領巾”“黃馬甲”“迷彩服”活躍在鄉村一線。該縣會宮鎮以“大講堂”為抓手,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實踐活動,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向群眾宣講,努力提高群眾思想境界主道德水平。今年6月份,會宮鎮邀請市、縣婦聯有關專家在安鳳村開設“皖江大講堂”,全村百余名婦女、兒童接受了以“家庭、家教、家風”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市、縣非遺樅陽大鼓書傳承人吳福東與樅陽縣大鼓書委員會成員一起。走進全縣多個鄉村大舞臺,將傳統曲藝大鼓書與現代表演有機融合,用樅陽大鼓書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德治宣傳,在說唱間將德治理念植入群眾心間,通俗易懂的唱詞、精彩形象的表演,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二是推進文明創建。緊盯創建文明村鎮工作目標,不斷強化使命擔當,靠實工作責任,細化目標任務,凝聚工作合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進一步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把文明村鎮測評體系各項指標完成貫穿到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形成你爭我趕共建精神文明、人民群眾見賢思齊提升道德水準、全社會崇德向善提高文明程度的生動局面。以樅陽縣麒麟鎮為例,在文明創建工作中,結合生態環境保護,該鎮開展“生態保護·麒麟先行”“生態文明·麒麟在行動”等系列活動,評出“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示范戶407戶,制作生態文明標語262條,村規民約7條,“保護生態,人人有責”意識深入人心。
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尚
“移風易俗,天下皆寧?!背缟星趦€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已經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狠剎歪風邪氣,遏止陳規陋習,刻不容緩。
一是發揮農民群眾自身力量。推動移風易俗必須走群眾路線,依靠和發動群眾,通過引導群眾主動參與、自覺踐行,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注重發揮村民自治作用,通過建立“紅白理事會”制定執行符合農村實際需要的村規民約,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全國文明村鎮樅陽縣浮山鎮浮渡村以1984年倡立的《村規民約》為母本,重新修訂了新的《浮渡民約》。新的村規民約(草案)在村黨員和群眾代表協商議事大會上采取“一條一條讀、一條一條議”的方式,充分聽取黨員和群眾代表意見。最后,由“一約三會”成員帶著新村規民約(征求意見稿)入戶宣傳、逐人簽字確認,確保村規民約真正入腦入心。將“堂室勤掃,村道順暢;雜物有序,禽畜圈養;垃圾入池,秸稈禁燒;晾曬齊整,搭建按章”等具體做法寫進民約,聯合中心學校開展“村規民約”主題班會和校會,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從孩子抓起,帶動家長參與其中,以獎代罰,引導村民自覺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樹立文明鄉風。通過廣泛宣傳,《浮渡民約》已深入村民心中?,F在誰家辦紅白喜事,“一約三會”的成員會及時入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及時制止鋪張浪費的現象。2020年,浮渡村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榮譽稱號。
二是發揮黨員干部引領力量。俗語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對于培育、引領淳樸的民風、鄉風,具有榜樣示范作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員干部都要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敢于弘揚正氣,反對歪風邪氣,必須走到群眾前面,變指派命令為行為感召,變喊破嗓子為做出樣子。黨員干部要堅決抵制婚喪喜慶事宜大操大辦的不良風氣,自覺帶頭不鋪張浪費、不濫發請帖、不大操大辦,做移風易俗、勤儉節約、文明辦事的表率。浮渡村方文蘭老人過八十大壽,這個大家庭中的多名黨員子女一致提議不大擺宴席,而是大家一齊動手在家門口搭起簡易舞臺,然后輪流上臺表演節目,用文明健康的方式給老人祝壽,在當地傳為美談。
文旅融合,繪就鄉村新圖景
樅陽縣注重鄉村文化傳承保護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著力挖掘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提升鄉村建設文化品位,豐富鄉村建設文化內涵。
一是打造傳統文化品牌。義津鎮是樅陽縣文化古鎮,歷史名人古跡留存較多,該鎮總結提煉當地文化元素,積極融入鄉村建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該鎮高升村方園是一處粉墻黛瓦木窗欞的徽派建筑,主要展示以方學漸、方以智、方苞等為代表的樅陽方氏歷史名人文化。該園占地約28畝,建筑以安徽明清時期民居風格為主,結合了當地鄉村建筑特色,共建有1個總館和6個分館,全方位展示了樅陽歷史上的方氏名人的生平及歷史淵源,讓參觀者能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方園文化廣場還展示了方氏《家政》的部分內容,包括“忠貞著于朝,孝友著于家,風義著于野,詩文著于世”的“方家之風”。在文旅融合中,樅陽縣注重“文化優先”的原則,集中梳理全縣歷史名人分布情況,建設修復了方苞、劉大櫆、姚鼐、吳汝綸、黃鎮等名人故里。同時,挖掘鄉土文化,保存鄉愁記憶,在充分尊重原有的村落格局、建筑和自然人文環境的基礎上,做到“一村一主題、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著力打造一個個特色鮮明、文化韻味濃厚的美麗鄉村文化品牌。
二是發展鄉村文化產業。鄉村建設不僅僅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核心是促進產業發展、強村富民,發展文化產業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樅陽縣注重將文化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結合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契機,打造生態休閑、名人故里游等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對生態優良且具有一定地域歷史文化的中心村,加大歷史文物和自然文化景觀的保護利用力度,努力形成“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觀”的鄉村旅游格局。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白柳鎮山河村結合民俗文化,以改善基礎設施為重點,提升村莊建設品位,串聯村內到柳峰山沿途景點,建設游覽步道、登山步道3.5公里,改造建設景觀橋2座,修建休息亭臺2座、觀景平臺3處,建設民宿樣板間1座,結合王院水庫、溝渠洪道等打造多處水景。將村內的舊石屋改造成古樸的民宿,修舊如舊,每逢節日假,前來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此外,該村還綜合利用產業幫扶項目,鼓勵農戶發展休閑農業,實施水蜜桃、黃桃種植項目,結合山勢水勢,沿路、沿山種植桃樹300畝,實現村集體有特色產業、群眾流轉有收益的產業發展格局。在此基礎上,依托周邊的金銀洼生態農業基地、王院水蜜桃種植基地,發展蔬果觀光采摘經營模式,鼓勵群眾改造院舍,興建農家樂、民宿等。該縣麒麟鎮岱鰲村、白梅鄉巖前村、錢鋪鎮鹿獅村則以特色旅游為依托,推進文化、旅游、農業深度融合,有力地提升了鄉村旅游文化品質,游客常年絡繹不絕。
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貴在堅持、久久為功、務求實效;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創新方式方法、拓展建設成果;必須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作者單位:安徽省樅陽縣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