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珠暉區:為民交出一份沉甸厚重的“振興”答卷
近年來,珠暉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偰繕?,擔當作為,精準發力,努力走出一條“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堅決扛牢政治責任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嚴格執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責任制,及時調整成立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長和區委專職副書記任第一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推行縣級領導及區直部門聯點和第一書記駐點制度,構建責任明晰、各負其責、執行有力的領導體制。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多次專題研究有效銜接工作,17次召開鄉村振興調度會、推進會、培訓會安排部署。出臺幫扶方案、考核方案等10個文件,確保工作落實落地。二是突出以上率下。鮮明樹立抓落實導向,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深入基層,全年共8次調研督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動全區上下集中精力抓落實。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將鄉村振興工作納入日??己撕湍甓瓤己?,倒逼工作落實。三是強化工作保障。創新“屋場黨建+五個到戶”引領模式。大力推行干部人才成長“長回路”機制,選派75名黨員干部下沉一線擔任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結合“萬雁入鄉”行動,調優配強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13支,有效融入村“兩委”班子,共同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帶領強村富民。統籌涉農資金,保障鄉村振興銜接資金3100余萬元。
以產業發展為引擎,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一是“農業+品牌”特色發展。圍繞“一年四季有花香,春夏秋冬有果吃”,聚焦做優產業、做精產品、做強品牌,精心打造了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生態養殖4大特色產業,實現“衡陽人民每天餐桌上有一道珠暉菜、一份珠暉果”。蔬菜產業方面,建設省級特色產業園2個,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精細蔬菜主供基地4個,綠色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項目5個。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約4.24萬畝,總產量約9.9萬噸。水果產業方面,大力發展橘柚、紅柚、脆蜜桃、桑葚等水果產業,現有水果基地3萬余畝,年產量9.15萬噸?;ɑ苊缒井a業方面,著力推進梨花、月季花、萱草花、海棠花、油菜花連片種植,現有花卉苗木基地7000余畝。生態養殖方面,大力推進漁業養殖,探索陸基推水集裝箱養殖、稻田綜合種養等多種養殖方法?,F有各類生態養殖基地27個、水域面積9500畝,全年產量達5200噸。著力發展梅花鹿特色養殖,現有養殖基地2000畝,帶動農戶年增收近2萬余元。二是“農業+加工”延伸發展。著力壯大農產品加工主體,新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推薦申報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個,創建省級示范合作社2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個,市級示范合作社1個。全面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合社+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肉制品、大米、蘿卜、釀酒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茶山果蔬產業園、東陽菇業產業園、酃湖蔬菜種植園等產業項目加快建設,以蘿卜種植與加工為主的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達30余家,蘿卜、梨子、蘑菇、牛肉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70%以上,增值率達20%以上。三是“農業+旅游”融合發展。在東陽渡,以“康養+休閑”推進雙水灣、回龍谷等休閑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在茶山坳,力豐梨園、月季園、萱草等景點標準化建設全速推進。衡陽梨花第一村—茶山坳鎮堰頭村的萬畝梨園、茶山花海、植物樂園等已成為市民賞花采果必選地;金甲嶺蘿卜、早熟梨、秀珍菇等已成為市民必帶土特產;雙水灣、水師山莊、金甲拓展基地、海棠山莊等已成為市民休閑的“后花園”。
以糧食安全為底線,筑牢鄉村振興底盤
一是嚴格履行糧食生產職責任務。成立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長任副組長的糧食生產領導小組,出臺《珠暉區2022年穩定糧食生產遏制耕地拋荒工作實施方案》,實行縣級領導聯點包村責任制度,定期到田間地頭調研督導。成立4個督導小組,分片督查指導5個鄉鎮(涉農街道)糧食生產完成情況。二是全力抓好糧食生產任務落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高質量完成3萬畝種植任務,建立1個雙季稻生產千畝示范片。實現糧食產量1.18萬噸,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目標任務。三是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加強耕地保護和利用,存量拋荒耕地全部清零,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0.87萬畝。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設市級救災備荒水稻種子儲備基地1個,試種韶香100鎘低積累水稻品種40畝,產量和降鎘效果得到種植戶的一致認可。加大農業新型主體扶持力度,創建省級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4家;培育市級示范種糧大戶1個,示范種糧家庭農場4個。
以鞏固成果為重點,強化防返貧監測
一是及時消除各類風險。深入開展“回頭看”、集中排查等動態監測工作,1033名機關和鄉村黨員干部逐人逐戶上門摸底,監測“八類群體”致貧返貧動態,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目前全區監測對象46戶119人,33戶83人已穩定消除風險。二是堅決防止返貧致貧。12個行業部門持續打好鞏固脫貧成果組合拳,每月開展數據信息比對、分析研究,全方位開展監控,確保邊緣易致貧戶和監測戶不致貧、不返貧。結對幫扶干部每個月走訪一次46戶監測戶,做到走訪有溫度、有痕跡、有實效。三是全面做好精準幫扶。對新納入的10戶31人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逐戶分析研判,精準制定“一戶一方案”,落實幫扶責任,因戶及時采取就業、產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兜底等措施“全方位”精準有效落實幫扶措施,做到幫扶有溫度、有痕跡、有實效。
以有效銜接為基礎,持續穩定落實政策
一是堅決落實資助補貼。加強政策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完善銜接政策體系,主要幫扶政策保持總體穩定。教育方面,發放義務教育階段困難學生補助2590人次97萬元,雨露計劃114人次17.1萬元。兜底保障方面,農村兜底脫貧對象保障標準由600元/月/人上調到640元/月/人,精準認定社會保障兜底對象460戶1047人,共幫扶救助困弱群體等2.69萬人次1519.12萬元。健康幫扶方面,脫貧人口、監測戶應保盡保,家庭醫生簽約、行政村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農村危房“應改盡改”,全區農村人口飲水保障率達100%。二是持續強化就業幫扶。精心組織“點亮萬家燈火”“311就業服務”等活動501余次,推薦崗位291次,鄉村公益性崗位務工118人,累計轉移農村就業勞動者1160人,務工人數達1412人(含監測對象),任務完成率100%?,F有就業幫扶車間、鄉村車間26家,吸納就業人數399人,其中脫貧勞動力130人。三是著力推動電商幫扶。全區電商農產品零售額達2.18億元,其中脫貧重點村電商農產品銷售額達700余萬元。力豐農業、波哥、夢緣、暉創等電商企業年銷售額達上億元。大力支持極兔、郵樂購、順豐冷鏈、申通開展網絡代購和社區團購服務,暉創、東舟、力豐等電商企業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2000萬元。
以生態宜居為目標,切實改善人居環境
一是全面深化“廁所革命”。全面做好全國廁所革命現場會“后半篇文章”,創新實施“四水分離、就地資源化消納、發展庭院經濟”改廁模式,全年完成農村改廁188戶、公廁2座,打造一批“四季果園”“綠色菜園”“休閑樂園”和“美麗家園”。二是精準實施污水治理。大力實行“三個河湖”(示范河湖、幸福河湖、智慧河湖)建設,高標準完成石頭港、酃湖港、東陽渡港河清淤疏浚、岸坡修復、砍青除雜和小微水體治理,新建生態廊道700余米。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湖長制,采用“無動力厭氧人工濕地系統”組合模式處理生活污水,實現廁所污水、洗滌廢水、廚房泔水“三水同治”。三是強力推進垃圾清理。高效運轉“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農村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等實現日產日清,有效治理率達100%;易腐垃圾就地培肥還田、初級垃圾分類減量覆蓋率達100%。四是大力開展示范創建。堅持以標準化治理為抓手,強化美麗鄉村示范創建,提升農村“四化”水平,著力整治亂貼亂畫、私搭亂建、私接亂拉等不文明行為。全區森林覆蓋率26.3%,村莊綠化覆蓋率44.5%,90%以上村莊達到綠色村莊標準。東陽渡街道新坪村小禮組成功打造為全市鄉村治理標準化現場點。
以有效治理為抓手,夯實鄉村振興保障
一是強化戰斗堡壘。強力推進整建提質專項行動走深走實,通過組織引領、黨員示范,整治涉詐、涉毒、涉黑等重點問題,基層治理全面提質增效。創新推行以“社區治理小區化、小區管理物業化、物業管理法治化”為核心的“三化”治理模式和以“一核五入”為主要內容的“里巷工作法”,全力抓好疫情防控、防汛救災、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森林防火等重點工作。堅持“1+X+N”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采取土地流轉、對外發包、招商引資等措施,讓農戶流轉土地收租金、就地務工掙薪金、委托經營拿傭金、集體收益分股金,全區3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21.89萬元以上。二是推廣積分治理。以“不比投入比管理”為導向,著力探索“易記住、可操作、能推廣、可考核”的“心心相連 美美與共”鄉村治理新模式,通過積分兌換獎章、獎章兌換獎品的形式,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創新家園、綠色田園、舒適庭園、四季果園、共享樂園”建設,內外兼修推進改水改路,配齊花園綠地、文體廣場等公共設施,打造全域“美麗鄉村”。三是建設文明鄉風。全面建立“8+N”志愿服務分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全覆蓋。全面建立“一約四會一隊”(即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及社會風氣監督隊),嚴厲打擊非法宗教活動,堅決遏制大操大辦、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全面深化文明村鎮、最美村莊、最美屋場、最美農戶創建,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今年,全區4個村獲評市級文明村。
下階段,我們將以此次省檢為契機,全力以赴,持續深入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的全面進步、農民的全面發展,推動珠暉新時代“三農”工作躍上新臺階。(作者單位:湖南衡陽市珠暉區鄉村振興局)
衡陽珠暉區:為民交出一份沉甸厚重的“振興”答卷
時間:2022-12-12 19:33:13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陳文賓
近年來,珠暉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偰繕?,擔當作為,精準發力,努力走出一條“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堅決扛牢政治責任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嚴格執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責任制,及時調整成立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長和區委專職副書記任第一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推行縣級領導及區直部門聯點和第一書記駐點制度,構建責任明晰、各負其責、執行有力的領導體制。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多次專題研究有效銜接工作,17次召開鄉村振興調度會、推進會、培訓會安排部署。出臺幫扶方案、考核方案等10個文件,確保工作落實落地。二是突出以上率下。鮮明樹立抓落實導向,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深入基層,全年共8次調研督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動全區上下集中精力抓落實。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將鄉村振興工作納入日??己撕湍甓瓤己?,倒逼工作落實。三是強化工作保障。創新“屋場黨建+五個到戶”引領模式。大力推行干部人才成長“長回路”機制,選派75名黨員干部下沉一線擔任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結合“萬雁入鄉”行動,調優配強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13支,有效融入村“兩委”班子,共同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帶領強村富民。統籌涉農資金,保障鄉村振興銜接資金3100余萬元。
以產業發展為引擎,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一是“農業+品牌”特色發展。圍繞“一年四季有花香,春夏秋冬有果吃”,聚焦做優產業、做精產品、做強品牌,精心打造了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生態養殖4大特色產業,實現“衡陽人民每天餐桌上有一道珠暉菜、一份珠暉果”。蔬菜產業方面,建設省級特色產業園2個,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精細蔬菜主供基地4個,綠色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項目5個。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約4.24萬畝,總產量約9.9萬噸。水果產業方面,大力發展橘柚、紅柚、脆蜜桃、桑葚等水果產業,現有水果基地3萬余畝,年產量9.15萬噸?;ɑ苊缒井a業方面,著力推進梨花、月季花、萱草花、海棠花、油菜花連片種植,現有花卉苗木基地7000余畝。生態養殖方面,大力推進漁業養殖,探索陸基推水集裝箱養殖、稻田綜合種養等多種養殖方法?,F有各類生態養殖基地27個、水域面積9500畝,全年產量達5200噸。著力發展梅花鹿特色養殖,現有養殖基地2000畝,帶動農戶年增收近2萬余元。二是“農業+加工”延伸發展。著力壯大農產品加工主體,新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推薦申報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個,創建省級示范合作社2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個,市級示范合作社1個。全面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合社+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肉制品、大米、蘿卜、釀酒等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茶山果蔬產業園、東陽菇業產業園、酃湖蔬菜種植園等產業項目加快建設,以蘿卜種植與加工為主的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達30余家,蘿卜、梨子、蘑菇、牛肉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70%以上,增值率達20%以上。三是“農業+旅游”融合發展。在東陽渡,以“康養+休閑”推進雙水灣、回龍谷等休閑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在茶山坳,力豐梨園、月季園、萱草等景點標準化建設全速推進。衡陽梨花第一村—茶山坳鎮堰頭村的萬畝梨園、茶山花海、植物樂園等已成為市民賞花采果必選地;金甲嶺蘿卜、早熟梨、秀珍菇等已成為市民必帶土特產;雙水灣、水師山莊、金甲拓展基地、海棠山莊等已成為市民休閑的“后花園”。
以糧食安全為底線,筑牢鄉村振興底盤
一是嚴格履行糧食生產職責任務。成立由區委書記任組長、區長任副組長的糧食生產領導小組,出臺《珠暉區2022年穩定糧食生產遏制耕地拋荒工作實施方案》,實行縣級領導聯點包村責任制度,定期到田間地頭調研督導。成立4個督導小組,分片督查指導5個鄉鎮(涉農街道)糧食生產完成情況。二是全力抓好糧食生產任務落實。穩定糧食種植面積,高質量完成3萬畝種植任務,建立1個雙季稻生產千畝示范片。實現糧食產量1.18萬噸,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目標任務。三是穩步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加強耕地保護和利用,存量拋荒耕地全部清零,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0.87萬畝。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設市級救災備荒水稻種子儲備基地1個,試種韶香100鎘低積累水稻品種40畝,產量和降鎘效果得到種植戶的一致認可。加大農業新型主體扶持力度,創建省級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4家;培育市級示范種糧大戶1個,示范種糧家庭農場4個。
以鞏固成果為重點,強化防返貧監測
一是及時消除各類風險。深入開展“回頭看”、集中排查等動態監測工作,1033名機關和鄉村黨員干部逐人逐戶上門摸底,監測“八類群體”致貧返貧動態,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目前全區監測對象46戶119人,33戶83人已穩定消除風險。二是堅決防止返貧致貧。12個行業部門持續打好鞏固脫貧成果組合拳,每月開展數據信息比對、分析研究,全方位開展監控,確保邊緣易致貧戶和監測戶不致貧、不返貧。結對幫扶干部每個月走訪一次46戶監測戶,做到走訪有溫度、有痕跡、有實效。三是全面做好精準幫扶。對新納入的10戶31人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逐戶分析研判,精準制定“一戶一方案”,落實幫扶責任,因戶及時采取就業、產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兜底等措施“全方位”精準有效落實幫扶措施,做到幫扶有溫度、有痕跡、有實效。
以有效銜接為基礎,持續穩定落實政策
一是堅決落實資助補貼。加強政策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完善銜接政策體系,主要幫扶政策保持總體穩定。教育方面,發放義務教育階段困難學生補助2590人次97萬元,雨露計劃114人次17.1萬元。兜底保障方面,農村兜底脫貧對象保障標準由600元/月/人上調到640元/月/人,精準認定社會保障兜底對象460戶1047人,共幫扶救助困弱群體等2.69萬人次1519.12萬元。健康幫扶方面,脫貧人口、監測戶應保盡保,家庭醫生簽約、行政村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農村危房“應改盡改”,全區農村人口飲水保障率達100%。二是持續強化就業幫扶。精心組織“點亮萬家燈火”“311就業服務”等活動501余次,推薦崗位291次,鄉村公益性崗位務工118人,累計轉移農村就業勞動者1160人,務工人數達1412人(含監測對象),任務完成率100%?,F有就業幫扶車間、鄉村車間26家,吸納就業人數399人,其中脫貧勞動力130人。三是著力推動電商幫扶。全區電商農產品零售額達2.18億元,其中脫貧重點村電商農產品銷售額達700余萬元。力豐農業、波哥、夢緣、暉創等電商企業年銷售額達上億元。大力支持極兔、郵樂購、順豐冷鏈、申通開展網絡代購和社區團購服務,暉創、東舟、力豐等電商企業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2000萬元。
以生態宜居為目標,切實改善人居環境
一是全面深化“廁所革命”。全面做好全國廁所革命現場會“后半篇文章”,創新實施“四水分離、就地資源化消納、發展庭院經濟”改廁模式,全年完成農村改廁188戶、公廁2座,打造一批“四季果園”“綠色菜園”“休閑樂園”和“美麗家園”。二是精準實施污水治理。大力實行“三個河湖”(示范河湖、幸福河湖、智慧河湖)建設,高標準完成石頭港、酃湖港、東陽渡港河清淤疏浚、岸坡修復、砍青除雜和小微水體治理,新建生態廊道700余米。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湖長制,采用“無動力厭氧人工濕地系統”組合模式處理生活污水,實現廁所污水、洗滌廢水、廚房泔水“三水同治”。三是強力推進垃圾清理。高效運轉“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農村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等實現日產日清,有效治理率達100%;易腐垃圾就地培肥還田、初級垃圾分類減量覆蓋率達100%。四是大力開展示范創建。堅持以標準化治理為抓手,強化美麗鄉村示范創建,提升農村“四化”水平,著力整治亂貼亂畫、私搭亂建、私接亂拉等不文明行為。全區森林覆蓋率26.3%,村莊綠化覆蓋率44.5%,90%以上村莊達到綠色村莊標準。東陽渡街道新坪村小禮組成功打造為全市鄉村治理標準化現場點。
以有效治理為抓手,夯實鄉村振興保障
一是強化戰斗堡壘。強力推進整建提質專項行動走深走實,通過組織引領、黨員示范,整治涉詐、涉毒、涉黑等重點問題,基層治理全面提質增效。創新推行以“社區治理小區化、小區管理物業化、物業管理法治化”為核心的“三化”治理模式和以“一核五入”為主要內容的“里巷工作法”,全力抓好疫情防控、防汛救災、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森林防火等重點工作。堅持“1+X+N”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采取土地流轉、對外發包、招商引資等措施,讓農戶流轉土地收租金、就地務工掙薪金、委托經營拿傭金、集體收益分股金,全區3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21.89萬元以上。二是推廣積分治理。以“不比投入比管理”為導向,著力探索“易記住、可操作、能推廣、可考核”的“心心相連 美美與共”鄉村治理新模式,通過積分兌換獎章、獎章兌換獎品的形式,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創新家園、綠色田園、舒適庭園、四季果園、共享樂園”建設,內外兼修推進改水改路,配齊花園綠地、文體廣場等公共設施,打造全域“美麗鄉村”。三是建設文明鄉風。全面建立“8+N”志愿服務分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全覆蓋。全面建立“一約四會一隊”(即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及社會風氣監督隊),嚴厲打擊非法宗教活動,堅決遏制大操大辦、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全面深化文明村鎮、最美村莊、最美屋場、最美農戶創建,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今年,全區4個村獲評市級文明村。
下階段,我們將以此次省檢為契機,全力以赴,持續深入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的全面進步、農民的全面發展,推動珠暉新時代“三農”工作躍上新臺階。(作者單位:湖南衡陽市珠暉區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張院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