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沂旸: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 為脫貧群眾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服務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聯系近年來的具體實踐,深感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之重,深感鞏固脫貧成果責任之大,深感群眾對鄉村振興之盼。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擺在全縣工作的中心位置,把促進脫貧群眾增收作為根本措施,把做好“銜接”文章作為基本原則,推動理念、產業、人才、政策、機制全面銜接,奮力書寫鄉村振興的中陽答卷。
山西省呂梁市委常委、中陽縣委書記趙沂旸(左)走訪脫貧戶。
聚焦理念銜接 深化脫貧群眾增收思想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中陽縣深刻認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全面總結脫貧攻堅工作中形成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科學謀劃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落地見效。
一是深刻認識面臨的艱巨任務。中陽縣雖然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勝利,但一些脫貧村發展基礎還比較弱,農業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還比較低,特別是脫貧人口持續增收面臨較大壓力。要保持清醒頭腦,克服松口氣、歇歇腳的觀念,以增加脫貧群眾收入為工作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二是始終堅持精準的工作理念。結合實際情況,以精準方略推進鄉村振興,結合本地區實際,將精準觀念貫徹到群眾增收、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等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各方面,讓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三是注重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延續鞏固“扶貧先扶志”經驗做法,注重通過典型引領、群眾性文化活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方式,激發農民群眾自我奮進、致富小康的內生動力。
聚焦產業銜接 夯實脫貧群眾增收穩固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中陽縣聚焦產業帶動,在繼續推動黑木耳、核桃、生豬等脫貧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上,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工作著力點,通過全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積極做好增加產業就業容量和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大文章。
一是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依托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黑木耳、生豬、核桃、柏籽羊、肉雞、肉牛6大特色農業產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休閑農業旅游綜合體兩個園區,推進農業與上下游產業、前后環節連接,打造上聯下接、前延后伸的融合發展態勢,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產業支撐。以黑木耳產業為例,今年全縣共栽植木耳4019萬棒,產量395萬斤,產值1.4億元,帶動3160名脫貧戶增收。二是推動農旅深度融合。立足生態優勢、文化特色,積極發展全域旅游,挖掘開發紅軍東征、車鳴峪兵工洞等紅色文化資源,把剪紙藝術、民俗匯演、生態山水等獨特文化資源、自然風光轉化為高品質旅游產品,推動“生態觀光+休閑康養+文化旅游”一體發展,促進特色農業與鄉村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三是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出臺農業產業經營主體帶農益農利益聯結機制文件以及補助、獎補等措施,引導本地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開展生產經營合作,通過“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促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在產業基地建設上,采取優先租用脫貧戶土地、優先吸納脫貧戶務工等六項舉措,讓脫貧戶真正成為農業產業鏈、資金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參與者和受益人。四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扎實開展“清化收”工作,目前全縣簽訂村集體資源資產發包租賃合同9978份,村集體資源資產發包租賃實際入賬總收入1.07億元(村均120.67萬元),村集體土地經營權總面積由11.98萬畝增長到23.15萬畝。制定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獎勵辦法,縣級配套500萬元,用于專項獎勵,著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
聚焦人才銜接 激發脫貧群眾增收主體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中陽縣深刻認識到,在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中,“人”是奪取勝利的關鍵因素;在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也要發揮好“人”的作用。
一是建強基層干部隊伍。選優配強鄉鎮“一站兩中心”事業干部12名,選派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到村擔任黨組織書記28名,公開招聘87名大學生到村工作,舉辦村(社區)“領頭雁”培訓班,優化提升鄉村干部隊伍能力素質。注重從復員退伍軍人、回鄉大學生、農村致富帶頭人等群體中選任村(社區)“兩委”干部,強化后續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其思維方式、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二是重視人力資源開發。通過幫扶車間吸納、舉辦專場招聘、設置公益崗位、開展技能培訓等措施,落實求職創業、培訓生活、培訓激勵等補貼,促進脫貧勞動力更加充分就業,推動在農民中涌現更多的行業領軍人物。三是引進在外人才返鄉。以村鎮為單位打好親情牌,搭建好在外能人聯絡平臺,以鄉愁鄉情為紐帶吸引各方鄉賢支持家鄉建設。對愿意回鄉投資創業的,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必要支持,以好項目、好政策吸引人、留住人。
聚焦政策銜接 提供脫貧群眾增收有力保障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在“穩”的基礎上,根據兩者存在差異進行政策上的優化升級,著力促進特惠政策向普惠政策的轉變。一方面,建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政策體系。先后出臺義務教育有保障、農村住房安全保障、農村供水工程常態化排查監管制度等政策文件,健全控輟保學的“雙線”目標責任制和“六包一”責任制,深化農村危房常態化長效治理改造機制,壓實縣醫療集團履行村醫村藥縣管主體責任,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標改造工程,努力讓脫貧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更加充分保障。推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遷出地遷入地工作聯系制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區網格化服務管理辦法》等政策,推動遷出地遷入地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協助辦理低保、救助、各類補貼和證明材料等,組建搬遷群眾文藝隊伍,配套就業服務機構或聯絡員開展就業幫扶,努力讓搬遷群眾真正“穩得住、融得進、逐步能致富”。另一方面,研究制定鄉村建設的綜合配套政策。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努力讓農民就地逐步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深入開展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推動全縣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實施規范提升鄉鎮基礎設施行動,持續完善農村和安置點水、電、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建立縣城學校與鄉村學校間教師雙向流動長效機制,努力讓優質教育資源融通共享。完成5個鄉鎮衛生院、2個村級衛生室改造提升,成立農村養老服務餐飲公司和養老家政服務公司,切實改善農村醫療和養老服務。
聚焦機制銜接 健全脫貧群眾增收組織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陜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陽市考察時強調,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中陽縣深刻認識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必須健全機制、強化保障。根據鄉村振興系統性、長期性、融合性的特征,中陽縣建立健全“監測預警、精準幫扶、協調推動”三項工作機制,確保監測不遺漏、幫扶不斷檔、力量不減弱。
一是立體化監測預警機制。突出“全面、及時、精準”三個要求,建立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具體到點”的監測機制,確保防止返貧致貧不漏一戶、不掉一人。健全大網格、小網格、微網格分層次監測網絡,每個有脫貧人口的村(社區)均設立監測員和信息采集員,確保監測無死角、全覆蓋。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對符合納入監測范圍的及時納入、及時幫扶。對因災情、疫情、病情等因素出現返貧致貧風險的監測對象,及時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二是長效化精準幫扶機制。保持過渡期內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防止部分發展基礎比較薄弱的脫貧人口因幫扶力度減弱導致返貧致貧。保持政策保障力度不減,在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梳理匯總惠民政策13類114項,啟動三級干部“三頭(村頭、地頭、炕頭)”宣講活動,確保群眾對惠農政策都能“聽得懂、用得準、享得盡”。保持駐村幫扶力度不減,調整62名駐(包)村干部,增派6名駐鄉鎮工作大隊長,進一步充實和加強駐村幫扶工作力量。開展“進農家、聽農聲、辦農事”活動,提升脫貧群眾滿意度。保持財政投入力度不減,統籌整合涉農資金1.7億元用于扶持農業產業、精準幫扶等工作,產業類投資占比61.35%。三是常態化協調推動機制。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領導小組,明確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48個部門為成員單位,定期召開調度會議,研究部署、督促落實重點工作。開展“強黨建、提能力、轉作風、促發展”作風建設專項行動和“時時放心不下”大討論,推動黨員干部找差距、明目標,振精神、比實干,縣級領導親自帶隊,全縣所有幫扶干部主動進村入戶,以優良作風推動工作落細落實。成立兩個巡回督導組、一個監督執紀組,持續跟蹤督導,對工作中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堅決從嚴從快查處,切實壓緊壓實責任。
中陽縣將以學習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以更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持續發力守底線,加壓奮進抓銜接,全力以赴促振興,持續推動脫貧群眾增收致富,奮力開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新局面,以實際行動和具體成效向黨和人民交出優異答卷。
(作者系山西省呂梁市委常委、中陽縣委書記)
趙沂旸: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 為脫貧群眾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服務保障
時間:2022-12-07 13:30:57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2年第22期
作者:趙沂旸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聯系近年來的具體實踐,深感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之重,深感鞏固脫貧成果責任之大,深感群眾對鄉村振興之盼。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擺在全縣工作的中心位置,把促進脫貧群眾增收作為根本措施,把做好“銜接”文章作為基本原則,推動理念、產業、人才、政策、機制全面銜接,奮力書寫鄉村振興的中陽答卷。
山西省呂梁市委常委、中陽縣委書記趙沂旸(左)走訪脫貧戶。
聚焦理念銜接 深化脫貧群眾增收思想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中陽縣深刻認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全面總結脫貧攻堅工作中形成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科學謀劃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落地見效。
一是深刻認識面臨的艱巨任務。中陽縣雖然取得了脫貧攻堅的勝利,但一些脫貧村發展基礎還比較弱,農業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還比較低,特別是脫貧人口持續增收面臨較大壓力。要保持清醒頭腦,克服松口氣、歇歇腳的觀念,以增加脫貧群眾收入為工作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二是始終堅持精準的工作理念。結合實際情況,以精準方略推進鄉村振興,結合本地區實際,將精準觀念貫徹到群眾增收、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等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各方面,讓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三是注重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延續鞏固“扶貧先扶志”經驗做法,注重通過典型引領、群眾性文化活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方式,激發農民群眾自我奮進、致富小康的內生動力。
聚焦產業銜接 夯實脫貧群眾增收穩固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中陽縣聚焦產業帶動,在繼續推動黑木耳、核桃、生豬等脫貧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上,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工作著力點,通過全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積極做好增加產業就業容量和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大文章。
一是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依托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黑木耳、生豬、核桃、柏籽羊、肉雞、肉牛6大特色農業產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休閑農業旅游綜合體兩個園區,推進農業與上下游產業、前后環節連接,打造上聯下接、前延后伸的融合發展態勢,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產業支撐。以黑木耳產業為例,今年全縣共栽植木耳4019萬棒,產量395萬斤,產值1.4億元,帶動3160名脫貧戶增收。二是推動農旅深度融合。立足生態優勢、文化特色,積極發展全域旅游,挖掘開發紅軍東征、車鳴峪兵工洞等紅色文化資源,把剪紙藝術、民俗匯演、生態山水等獨特文化資源、自然風光轉化為高品質旅游產品,推動“生態觀光+休閑康養+文化旅游”一體發展,促進特色農業與鄉村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三是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出臺農業產業經營主體帶農益農利益聯結機制文件以及補助、獎補等措施,引導本地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開展生產經營合作,通過“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促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在產業基地建設上,采取優先租用脫貧戶土地、優先吸納脫貧戶務工等六項舉措,讓脫貧戶真正成為農業產業鏈、資金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參與者和受益人。四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扎實開展“清化收”工作,目前全縣簽訂村集體資源資產發包租賃合同9978份,村集體資源資產發包租賃實際入賬總收入1.07億元(村均120.67萬元),村集體土地經營權總面積由11.98萬畝增長到23.15萬畝。制定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獎勵辦法,縣級配套500萬元,用于專項獎勵,著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
聚焦人才銜接 激發脫貧群眾增收主體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中陽縣深刻認識到,在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中,“人”是奪取勝利的關鍵因素;在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也要發揮好“人”的作用。
一是建強基層干部隊伍。選優配強鄉鎮“一站兩中心”事業干部12名,選派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到村擔任黨組織書記28名,公開招聘87名大學生到村工作,舉辦村(社區)“領頭雁”培訓班,優化提升鄉村干部隊伍能力素質。注重從復員退伍軍人、回鄉大學生、農村致富帶頭人等群體中選任村(社區)“兩委”干部,強化后續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其思維方式、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二是重視人力資源開發。通過幫扶車間吸納、舉辦專場招聘、設置公益崗位、開展技能培訓等措施,落實求職創業、培訓生活、培訓激勵等補貼,促進脫貧勞動力更加充分就業,推動在農民中涌現更多的行業領軍人物。三是引進在外人才返鄉。以村鎮為單位打好親情牌,搭建好在外能人聯絡平臺,以鄉愁鄉情為紐帶吸引各方鄉賢支持家鄉建設。對愿意回鄉投資創業的,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必要支持,以好項目、好政策吸引人、留住人。
聚焦政策銜接 提供脫貧群眾增收有力保障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在“穩”的基礎上,根據兩者存在差異進行政策上的優化升級,著力促進特惠政策向普惠政策的轉變。一方面,建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政策體系。先后出臺義務教育有保障、農村住房安全保障、農村供水工程常態化排查監管制度等政策文件,健全控輟保學的“雙線”目標責任制和“六包一”責任制,深化農村危房常態化長效治理改造機制,壓實縣醫療集團履行村醫村藥縣管主體責任,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標改造工程,努力讓脫貧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更加充分保障。推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遷出地遷入地工作聯系制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小區網格化服務管理辦法》等政策,推動遷出地遷入地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協助辦理低保、救助、各類補貼和證明材料等,組建搬遷群眾文藝隊伍,配套就業服務機構或聯絡員開展就業幫扶,努力讓搬遷群眾真正“穩得住、融得進、逐步能致富”。另一方面,研究制定鄉村建設的綜合配套政策。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努力讓農民就地逐步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深入開展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推動全縣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實施規范提升鄉鎮基礎設施行動,持續完善農村和安置點水、電、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建立縣城學校與鄉村學校間教師雙向流動長效機制,努力讓優質教育資源融通共享。完成5個鄉鎮衛生院、2個村級衛生室改造提升,成立農村養老服務餐飲公司和養老家政服務公司,切實改善農村醫療和養老服務。
聚焦機制銜接 健全脫貧群眾增收組織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陜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陽市考察時強調,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中陽縣深刻認識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必須健全機制、強化保障。根據鄉村振興系統性、長期性、融合性的特征,中陽縣建立健全“監測預警、精準幫扶、協調推動”三項工作機制,確保監測不遺漏、幫扶不斷檔、力量不減弱。
一是立體化監測預警機制。突出“全面、及時、精準”三個要求,建立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具體到點”的監測機制,確保防止返貧致貧不漏一戶、不掉一人。健全大網格、小網格、微網格分層次監測網絡,每個有脫貧人口的村(社區)均設立監測員和信息采集員,確保監測無死角、全覆蓋。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充分發揮職能部門作用,對符合納入監測范圍的及時納入、及時幫扶。對因災情、疫情、病情等因素出現返貧致貧風險的監測對象,及時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二是長效化精準幫扶機制。保持過渡期內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防止部分發展基礎比較薄弱的脫貧人口因幫扶力度減弱導致返貧致貧。保持政策保障力度不減,在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梳理匯總惠民政策13類114項,啟動三級干部“三頭(村頭、地頭、炕頭)”宣講活動,確保群眾對惠農政策都能“聽得懂、用得準、享得盡”。保持駐村幫扶力度不減,調整62名駐(包)村干部,增派6名駐鄉鎮工作大隊長,進一步充實和加強駐村幫扶工作力量。開展“進農家、聽農聲、辦農事”活動,提升脫貧群眾滿意度。保持財政投入力度不減,統籌整合涉農資金1.7億元用于扶持農業產業、精準幫扶等工作,產業類投資占比61.35%。三是常態化協調推動機制。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領導小組,明確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48個部門為成員單位,定期召開調度會議,研究部署、督促落實重點工作。開展“強黨建、提能力、轉作風、促發展”作風建設專項行動和“時時放心不下”大討論,推動黨員干部找差距、明目標,振精神、比實干,縣級領導親自帶隊,全縣所有幫扶干部主動進村入戶,以優良作風推動工作落細落實。成立兩個巡回督導組、一個監督執紀組,持續跟蹤督導,對工作中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堅決從嚴從快查處,切實壓緊壓實責任。
中陽縣將以學習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以更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持續發力守底線,加壓奮進抓銜接,全力以赴促振興,持續推動脫貧群眾增收致富,奮力開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新局面,以實際行動和具體成效向黨和人民交出優異答卷。
(作者系山西省呂梁市委常委、中陽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