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臨夏:扎實推進鄉村建設 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
近年來,甘肅省臨夏市以全省“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為主抓手,以農村“五改”為重點,堅持點上和面上結合,戶內和戶外結合,基礎和產業結合,建設和治理結合,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加速打造彰顯魅力花都·公園城市的臨夏美麗宜居新農村。
堅持點上和面上相結合,抓實鄉村建設行動
堅持面上推進。實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分管領導一線督進、行業部門齊抓共管、各鎮全面實施的工作思路,統籌協調推進全市鄉村建設的創建提升,市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先后研究制定了《臨夏市農村“五改”工作方案》《臨夏市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確保鄉村建設質量過硬、特色鮮明。堅持點上發力。堅持“抓點示范、連點成線、以線擴面”原則,立足各鎮村資源稟賦、文化底蘊、產業基礎、區位條件,做到一村一特色,積極布局鄉村旅游、特色民宿、田園綜合體、“共享農莊”等業態,打造出了彩陶王坪、芍藥江牌、花韻草灘、慈王農莊、魅力折橋、悠閑瓦窯等多個具有本地特色的鄉村振興示范節點。注重群眾參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廣泛聽取群眾在老舊房屋拆除、示范點建設和產業發展等各環節的意見建議,通過群眾自籌,以工代賑等方式,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并有效支持鄉村建設,讓廣大群眾成為合力共建美麗家園的建設主人和受益主體。
堅持戶外和戶內相結合,提升鄉村建設品質
突出規劃引領。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以省級鄉村建設示范村為重點,堅持多規合一、逐村分析,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制定村莊建設總體規劃,結合各村具體功能定位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做到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保則保,確保規劃既符合自然特性,又具備現代生產生活的舒適與便利,促進實現面上和諧、沿線美麗、戶內整潔。堅持面上和諧。堅持把鄉村建設示范行動作為當前農村風貌改造的有力抓手,持續深入開展拆舊排危、美化亮化、環境整治工作,著力打造鄉村風貌和諧、基礎設施全、公共服務好、鄉村治理優的鄉村建設樣板村?,F今逐漸形成了以枹罕鎮牡丹彩陶為主元素,折橋鎮休閑康養為主元素,南龍鎮田園風光為主元素、城郊鎮娛樂游玩為主元素的一體化布面的鄉村建設樣板,真正讓村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堅持因戶制宜。把提升農戶生產生活條件擺在鄉村建設的突出位置,圍繞廚房改造、圍墻改造、庭院改造、廁所改造、取暖改造等五大方面,結合戶情實際,進行改造,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截至目前完成改廚1152戶、熱管電灶改造2297戶、改院859戶、改墻253戶、改廁821戶。
堅持基礎和產業相結合,筑牢鄉村建設根基
配套完善基礎設施。為進一步提高產業效能,枹罕鎮緊緊依托牡丹文化產業園項目建設,改建路線長6.5km的青寺村至江牌村、江牌村至拜家村沿線道路;不斷提高農業發展保障能力,持續推進0.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成鋼架大棚10508座,并配套修建蓄水池、泵房、噴灌。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統籌做好廁所革命、垃圾清運、生活污水處理等工作,探索建立了農村垃圾“戶收集、鎮清運、市處理”的長效管理模式,全市廢舊農膜、養殖廢棄物及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86%以上,新建改建農村戶廁1107座。強化聯農帶農模式。堅持把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聚焦發展動能,大力發展“高精尖”現代化農業,形成了花卉、西瓜、樹莓、牛羊四大產業為主導,五小產業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本年度建成投產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一期項目,達到滿產狀態的時候產量6000萬支,畝產產值達到60萬左右,直接帶動就業500余人。折橋樹莓基地通過“合作社+農戶+企業”的模式運營,占地1000畝,吸引236戶農戶通過土地入股方式加入,每畝土地每年可穩定增收1800元,解決周邊300多名農戶就業。西瓜種植基地通過村級合作社將西瓜基地經營權以每畝每年1800元的標準承包給種植企業,項目區土地流轉農戶戶均每年可穩定增收1500元(土地流轉費用),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150元,村級合作社收入增加150元,同時為附近農戶提供500余個就業崗位。佳源牧業有限公司吸納1600多戶已脫貧戶入股產業,每戶每年穩定分紅650元,年實現銷售收入近6000萬元,帶動周邊群眾300多人實現持續增收。
堅持建設和治理結合,凝聚鄉村建設合力
堅持黨建引領。以村級黨組織為陣地,以村“兩委”班子建設為核心,充分發揮黨支部思想教育、紐帶橋梁、先鋒模范、帶動提升四大作用,帶動村紅白理事會、村婦女聯合會、村務監督委員會、共管共享理事會等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圍繞在黨支部周圍,探索形成了以黨建為引領的鄉村治理模式。探索網格化管理。按照“分級負責、無縫對接、全面覆蓋、職責到人”的原則,按區塊將全村劃分為四個網格,村網格化管理實行四級管理,在村內構建起“多網合一”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將網格管理觸角延伸至村民農戶。實現社情民意迅速反應、惠民服務及時傳達,提高為民辦事工作效率。至目前,全市網絡反饋事件辦結率在97%以上。切實實現了“治理重心沉下去,治理能力提上來”,打通了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兜好民生底線。堅持把“一行動一活動”作為優化鄉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全面落實農村特困供養、殘疾康復、留守關愛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有力舉措,常態化開展比武練兵活動,提高干部政策知曉率,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困難事、煩心事。至目前全市各級幫扶干部、駐村干部、村干部累計開展比武大練兵活動村內222場次、鎮內比14場次,市內賽1場次;全年開展送教上門59次、家庭簽約醫生上門走訪19858次,化解矛盾糾紛300多件,通過活動的開展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供稿單位:中共臨夏市市委辦公室)
甘肅臨夏:扎實推進鄉村建設 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
時間:2022-12-01 11:18:00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
近年來,甘肅省臨夏市以全省“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為主抓手,以農村“五改”為重點,堅持點上和面上結合,戶內和戶外結合,基礎和產業結合,建設和治理結合,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加速打造彰顯魅力花都·公園城市的臨夏美麗宜居新農村。
堅持點上和面上相結合,抓實鄉村建設行動
堅持面上推進。實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謀劃、分管領導一線督進、行業部門齊抓共管、各鎮全面實施的工作思路,統籌協調推進全市鄉村建設的創建提升,市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先后研究制定了《臨夏市農村“五改”工作方案》《臨夏市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確保鄉村建設質量過硬、特色鮮明。堅持點上發力。堅持“抓點示范、連點成線、以線擴面”原則,立足各鎮村資源稟賦、文化底蘊、產業基礎、區位條件,做到一村一特色,積極布局鄉村旅游、特色民宿、田園綜合體、“共享農莊”等業態,打造出了彩陶王坪、芍藥江牌、花韻草灘、慈王農莊、魅力折橋、悠閑瓦窯等多個具有本地特色的鄉村振興示范節點。注重群眾參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廣泛聽取群眾在老舊房屋拆除、示范點建設和產業發展等各環節的意見建議,通過群眾自籌,以工代賑等方式,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并有效支持鄉村建設,讓廣大群眾成為合力共建美麗家園的建設主人和受益主體。
堅持戶外和戶內相結合,提升鄉村建設品質
突出規劃引領。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以省級鄉村建設示范村為重點,堅持多規合一、逐村分析,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制定村莊建設總體規劃,結合各村具體功能定位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做到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保則保,確保規劃既符合自然特性,又具備現代生產生活的舒適與便利,促進實現面上和諧、沿線美麗、戶內整潔。堅持面上和諧。堅持把鄉村建設示范行動作為當前農村風貌改造的有力抓手,持續深入開展拆舊排危、美化亮化、環境整治工作,著力打造鄉村風貌和諧、基礎設施全、公共服務好、鄉村治理優的鄉村建設樣板村?,F今逐漸形成了以枹罕鎮牡丹彩陶為主元素,折橋鎮休閑康養為主元素,南龍鎮田園風光為主元素、城郊鎮娛樂游玩為主元素的一體化布面的鄉村建設樣板,真正讓村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堅持因戶制宜。把提升農戶生產生活條件擺在鄉村建設的突出位置,圍繞廚房改造、圍墻改造、庭院改造、廁所改造、取暖改造等五大方面,結合戶情實際,進行改造,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截至目前完成改廚1152戶、熱管電灶改造2297戶、改院859戶、改墻253戶、改廁821戶。
堅持基礎和產業相結合,筑牢鄉村建設根基
配套完善基礎設施。為進一步提高產業效能,枹罕鎮緊緊依托牡丹文化產業園項目建設,改建路線長6.5km的青寺村至江牌村、江牌村至拜家村沿線道路;不斷提高農業發展保障能力,持續推進0.8萬畝高標準農田,建成鋼架大棚10508座,并配套修建蓄水池、泵房、噴灌。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統籌做好廁所革命、垃圾清運、生活污水處理等工作,探索建立了農村垃圾“戶收集、鎮清運、市處理”的長效管理模式,全市廢舊農膜、養殖廢棄物及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86%以上,新建改建農村戶廁1107座。強化聯農帶農模式。堅持把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聚焦發展動能,大力發展“高精尖”現代化農業,形成了花卉、西瓜、樹莓、牛羊四大產業為主導,五小產業為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本年度建成投產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一期項目,達到滿產狀態的時候產量6000萬支,畝產產值達到60萬左右,直接帶動就業500余人。折橋樹莓基地通過“合作社+農戶+企業”的模式運營,占地1000畝,吸引236戶農戶通過土地入股方式加入,每畝土地每年可穩定增收1800元,解決周邊300多名農戶就業。西瓜種植基地通過村級合作社將西瓜基地經營權以每畝每年1800元的標準承包給種植企業,項目區土地流轉農戶戶均每年可穩定增收1500元(土地流轉費用),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150元,村級合作社收入增加150元,同時為附近農戶提供500余個就業崗位。佳源牧業有限公司吸納1600多戶已脫貧戶入股產業,每戶每年穩定分紅650元,年實現銷售收入近6000萬元,帶動周邊群眾300多人實現持續增收。
堅持建設和治理結合,凝聚鄉村建設合力
堅持黨建引領。以村級黨組織為陣地,以村“兩委”班子建設為核心,充分發揮黨支部思想教育、紐帶橋梁、先鋒模范、帶動提升四大作用,帶動村紅白理事會、村婦女聯合會、村務監督委員會、共管共享理事會等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圍繞在黨支部周圍,探索形成了以黨建為引領的鄉村治理模式。探索網格化管理。按照“分級負責、無縫對接、全面覆蓋、職責到人”的原則,按區塊將全村劃分為四個網格,村網格化管理實行四級管理,在村內構建起“多網合一”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將網格管理觸角延伸至村民農戶。實現社情民意迅速反應、惠民服務及時傳達,提高為民辦事工作效率。至目前,全市網絡反饋事件辦結率在97%以上。切實實現了“治理重心沉下去,治理能力提上來”,打通了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兜好民生底線。堅持把“一行動一活動”作為優化鄉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全面落實農村特困供養、殘疾康復、留守關愛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有力舉措,常態化開展比武練兵活動,提高干部政策知曉率,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困難事、煩心事。至目前全市各級幫扶干部、駐村干部、村干部累計開展比武大練兵活動村內222場次、鎮內比14場次,市內賽1場次;全年開展送教上門59次、家庭簽約醫生上門走訪19858次,化解矛盾糾紛300多件,通過活動的開展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供稿單位:中共臨夏市市委辦公室)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