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池”機制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思考——以陜西省漢中市為例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2021年以來,陜西省漢中市加大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力度,按照“共享人才”理念,探索建立“人才池”,打破機制壁壘,盤活人才資源,緩解鄉村人才供求矛盾,打通優秀人才服務中小微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的通道,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主要做法
圍繞“四個關鍵”建人才池。第一個關鍵是成立工作專班。漢中市成立由常務副市長任組長,市級各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的“人才池”工作專班,辦公室設在市人社局。專班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入池人才認定和重大事項,切實整合工作力量、釋放聯動效能。第二個關鍵是廣開引才渠道。出臺《入池人才認定實施細則》,通過高等院校對接、發達地區引進、行業協同合作、本地挖掘等形式,重點引進和吸納具有突出經營管理業績和豐富管理經驗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具有特殊專長、可為企業帶來重大技術改造和較高經濟效益的技能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或一技之長、長期活躍在農村經濟發展一線的實用型鄉土人才。第三個關鍵是突破體制壁壘。通過不改變與原單位隸屬關系、政府補貼和用人單位有償使用相結合等方法,突破人才地域、戶籍、身份、檔案、社保、人事關系等限制,系統整合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各方面人才,讓中小微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能夠“共享人才”,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專業服務。讓人才從固定的雇用關系中解放出來,為更多企業解決難題,實現自我價值。第四個關鍵是落實經費保障。引進人才落實各項保障待遇所需的費用,經漢中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后,從市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中列支,據實核撥,??顚S?。
依托“四項舉措”管理人才。制定全程管理“嚴制度”。出臺《“人才池”建設和管理暫行辦法》《入池人才認定實施細則》,健全人才引進、評鑒、入池、培訓提升、績效評價、福利待遇、淘汰退出七項機制。對入池人才實行年度績效考評,合格的繼續落實待遇,不合格的取消待遇,并解除合作協議;對為鄉村振興做出重大貢獻或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才,在其服務期滿后,給予表彰獎勵,確?!坝羞M有出”,始終保持活力。搭建智慧管理“云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搭建漢中市“人才池”智慧管理平臺,對全市人才和中小企業、農村合作組織進行全面摸排,摸清人才家底、人才結構和需求信息,建設人才(專家)庫和人才(專家)需求庫,“四庫”智能匹配、精準對接,做到了人才供需可視化、供需精準化、數據圖表化、效能數量化,提升人才管理質量和服務效能。營造貼心服務“軟環境”。發揮“人才池”智慧管理平臺作用,提升管理服務的智能化
和精細化程度。對人才“入池”的申請、評鑒、考核、退出,提供便捷的網上一站式辦理服務,減少辦理時間,提高服務體驗。通過智慧平臺,專家對入池人才開展線上“一對一”或“一對多”培訓,并由受訓人評價培訓效果,以便優化培訓課程,更好地幫助入池人才成長。出臺拴心留人“好政策”。出臺《績效考核暫行辦法》《待遇發放申領細則》,為人才落實交通補助、生活補貼、社會保險、住房補貼等待遇,解決人才后顧之憂,并根據編制、來源、身份不同,設置多標準福利政策,高校畢業生可免費入住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賃住房,根據人才是否繳納社保情況落實不同檔次生活補貼或社保繳費檔次,做到用待遇留人、事業栓心。
通過“四種方式”使用人才。按需精準匹配人才。在各縣區落實“人才池”月報專員,負責及時收集、整理、匯總中小微企業和農村各類合作組織對人才的需求,漢中市根據反饋情況,以特聘、兼職等方式為企業柔性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有針對性地匹配人才入企開展技術服務。人才主動對接企業。入池人才采用自薦、招標等方式,為需要解決技術和管理難題的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提供政策咨詢、項目對接、技術攻關、資金支持以及管理升級等服務,并享受政府每月補貼待遇和用人單位的相應報酬。同時,鼓勵“入池”人才以技術成果和發明專利與企業進行合資、合作,通過知識產權等要素作價入股,參與收益分配。拓展技術組團服務。針對單個專家單打獨斗、學科單一、攻堅能力不強的問題,采用組建專家團的方式為中小微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社開展技術服務,為更好地解決問題提供充實的智力支撐。通過專家共同努力,更加精準地把握產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持續跟進做好跟蹤服務。提供創業扶持政策。提供優惠的創業政策和培育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當好鄉村創業領頭雁,助力鄉村振興。落地漢中人才服務銀行建設,與西安銀行漢中分行對接,從人才專屬金融服務、人才無憂生活金融服務、人才增值服務三個方面,為入池人才提供32項全面化、定制化、專業化的金融服務。
5月18日,“人才池”專家張吉昌(右)深入漢中市南鄭區鑫盛茶業公司進行夏季茶園管理指導。
取得的成效
突破人才使用觀念的束縛。在傳統觀念中,人才是依附于某一用人主體的。這種人才使用觀念加上制度約束,使人才資源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導致人才資源浪費。漢中市通過建立“人才池”,健全人才共享機制,盤活農業產業人才資源,實現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例如,張文明、屈發科等陜西理工大學和市農科所的專家加入“人才池”后,精準服務略陽縣金禾實業有限公司,根據企業發展特點,制定詳細發展規劃,幫助該公司引進、改良高山冷水水稻品種,積極協助企業爭跑項目,做好產
中技術指導,做好產后產品包裝設計、銷售渠道拓展,經過全程指導服務,該公司2021年水稻產量達到950斤/畝,產魚232斤/畝,比原傳統種植模式每畝純收入提高3500元,僅此一項純收入增收33萬元。
突破用人機制的剛性約束。在傳統用人機制下,人才流動存在制度性障礙。建立“人才池”后,可通過“人才池”智慧管理平臺,實現人才資源與用人主體的精準對接,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確定性,降低供需雙方的搜尋和匹配成本,更好促進人才流動。例如,城固縣在“人才池”智慧平臺發布急需獼猴桃、羊肚菌、茶葉種植技術指導的需求信息后,平臺及時安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院“入池”專家開展技術服務,幫助健全完善獼猴桃標準化栽培技術規范,創新平茬回縮、雜灌堆漚發酵、雜草刈割還田等特色技術,獼猴桃產量質量顯著提升;指導改良羊肚菌菌種生產、土壤消毒、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將畝產提高到1800斤,畝均產值達11.7萬元;指導推行茶園農機農藝一體化、灌水施肥一體化模式,茶樹防凍效果約70%、芽重增加5%、芽密度增加約10%。
突破人才不足的瓶頸制約。近年來,為了獲取高端人才,各地相繼出臺人才引進和留用政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區域間人才惡性競爭現象。建好“人才池”,重在盤活現有人才資源,做大人才“增量”,滿足更多農村中小微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對人才的需求。例如,寧強縣巴山鎮石壩子村脫貧戶王永定組建永定家庭農場,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遭遇重大技術難題?!叭瞬懦亍迸汕矊<业綅徍?,指導他改良培養基配方、減少光照、減少晝夜溫差、改變鮮菇包裝方式,有效解決了菇體發紅、味苦及保鮮貯藏、運輸過程中菇體粘連等問題,并引進袋料金耳液體菌種接種技術,成功試種金耳3萬袋。同時,幫助開發食用菌保健面、野生菌深加工、菇糧保健食品等深加工項目,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2021年該家庭農場純收入增加90余萬元,帶動當地脫貧群眾40余戶增收。
突破高端人才難留的現狀。根據漢中市主導產業、現階段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積極對接聯系省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知名高校教授學者下沉一線,圍繞鄉鎮企業、農村合作組織等需求,通過專題授課、技術培訓、對口指導等形式開展服務活動,實現了從“下不來”到“不愿走”的轉變。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院長、漢中市“人才池”專家胡小平長期駐扎留壩縣,為該縣西洋參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持續的技術支持,推行的西洋參種植“2+2”模式,大大提升了種植效率,提高西洋參產品附加值。漢中職業技術學院農林科學與技術系教師黃慶林深入農村田間地頭指導技術100余次,編印農業技術資料10余種1000多冊,為1075戶脫貧戶及殘疾人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解決了500余人在產業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問題,培養造就一大批土專家、能人大戶、致富帶頭人,引領推進了“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縣”的發展模式。
存在的問題
“人才池”這種新型引才用才機制促進了產業專家人才下沉一線、服務基層,加快了農業現代化,較好地緩解了鄉村人才供求矛盾,但對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新任務,還存在不足之處和薄弱環節。
一是人才引進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引進政策體系,但卻缺乏更加具體、細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對吸引外來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術創新獎勵政策還不夠優厚,對高層次人才“入池”的吸引力還不強。
二是干事創業平臺需要進一步搭建。中小微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水平低、發展規模小、產業較為雷同,鄉村產業基礎還較為薄弱,能夠助
推人才創新創業的通道過于狹窄,缺乏具有足夠吸附力的人才主體。
三是招引人才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人才池”做法仍處于初始探索階段,人事管理、分配政策、職稱評聘等還沒有徹底打破體制框架,人才競爭激勵機制還未形成,各級各部門齊抓“人才池”工作的合力還需加強。
四是本土人才潛力需要進一步挖掘。從入池人才的構成看,以專家學者為主,來源多為高?;蚩蒲性核?。農民技師、技術員等農村本土實用人才少,特別是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民致富帶頭人”儲備較少。
對策建議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將人才引入鄉村、留在鄉村。只有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才更有底氣。
一是拓寬“人才池”的廣度。打破人才流動中行業、身份、編制、戶籍等限制,發揮市場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廣納群賢、共享人才、人盡其才的良好局面。進一步健全“人才池”管理制度,規范人才引進、評鑒、入池、培訓、考核、福利、退出的程序標準,探索引入人才競爭上崗機制,提升“人才池”活力。深化智慧管理平臺建設,建立大規模、智能化的供求信息庫,適時將平臺信息與相關行業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縣區共享,實現信息互聯、資源共享。
二是深挖“人才池”的深度。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扶持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致富帶頭人,將其培養成鄉村振興的“中流砥柱”。千方百計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積極爭取知名高校在市內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邀請知名專家教授實地考察企業和農村,開展項目合作、技術攻關、咨詢服務等活動。以鄉情鄉愁為紐
市場咨詢等投身鄉村振興。
三是提升“人才池”吸引力。做好人才引進之后的待遇保障工作,本著就高不就低的原則落實各類津貼補助,對主動前往艱苦邊遠地區從事技術服務的人才,每月額外落實一定的生活補貼,讓人才心無旁騖,盡情釋放聰明才智。將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完善“政府+用人企業”多元化收入分配制度,推行技術入股、專利入股等新的分配方式。建立以政府獎勵為主導、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機制,對在全市鄉村振興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才,給予高規格表彰獎勵,讓人才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四是提高“人才池”承載力。圍繞市委、市政府打造“3+4+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總體布局,大力發展有機農業、都市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農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全國知名農產品供給基地,提升“人才池”對各類人才的吸附力。開展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延伸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鏈條,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提高對各類人才的承載力。
五是提升“人才池”知名度。加強新形勢下做好“人才池”工作重要性和外地先進經驗的宣傳,廣泛營造“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認識,努力構筑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人才池”的大格局。通過多種途徑,大力宣傳漢中市在人才引進、使用和待遇方面的政策措施,擴大“人才池”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積極宣傳全市入池人才先進典型事跡,宣傳人才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突出成就,宣傳各縣區各部門抓“人才池”建設的經驗做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供稿單位:陜西省漢中市鄉村振興局)
“人才池”機制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思考——以陜西省漢中市為例
時間:2022-11-01 12:53:09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2年第19期
作者: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2021年以來,陜西省漢中市加大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力度,按照“共享人才”理念,探索建立“人才池”,打破機制壁壘,盤活人才資源,緩解鄉村人才供求矛盾,打通優秀人才服務中小微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的通道,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主要做法
圍繞“四個關鍵”建人才池。第一個關鍵是成立工作專班。漢中市成立由常務副市長任組長,市級各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的“人才池”工作專班,辦公室設在市人社局。專班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入池人才認定和重大事項,切實整合工作力量、釋放聯動效能。第二個關鍵是廣開引才渠道。出臺《入池人才認定實施細則》,通過高等院校對接、發達地區引進、行業協同合作、本地挖掘等形式,重點引進和吸納具有突出經營管理業績和豐富管理經驗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具有特殊專長、可為企業帶來重大技術改造和較高經濟效益的技能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或一技之長、長期活躍在農村經濟發展一線的實用型鄉土人才。第三個關鍵是突破體制壁壘。通過不改變與原單位隸屬關系、政府補貼和用人單位有償使用相結合等方法,突破人才地域、戶籍、身份、檔案、社保、人事關系等限制,系統整合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各方面人才,讓中小微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能夠“共享人才”,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專業服務。讓人才從固定的雇用關系中解放出來,為更多企業解決難題,實現自我價值。第四個關鍵是落實經費保障。引進人才落實各項保障待遇所需的費用,經漢中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后,從市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中列支,據實核撥,??顚S?。
依托“四項舉措”管理人才。制定全程管理“嚴制度”。出臺《“人才池”建設和管理暫行辦法》《入池人才認定實施細則》,健全人才引進、評鑒、入池、培訓提升、績效評價、福利待遇、淘汰退出七項機制。對入池人才實行年度績效考評,合格的繼續落實待遇,不合格的取消待遇,并解除合作協議;對為鄉村振興做出重大貢獻或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才,在其服務期滿后,給予表彰獎勵,確?!坝羞M有出”,始終保持活力。搭建智慧管理“云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搭建漢中市“人才池”智慧管理平臺,對全市人才和中小企業、農村合作組織進行全面摸排,摸清人才家底、人才結構和需求信息,建設人才(專家)庫和人才(專家)需求庫,“四庫”智能匹配、精準對接,做到了人才供需可視化、供需精準化、數據圖表化、效能數量化,提升人才管理質量和服務效能。營造貼心服務“軟環境”。發揮“人才池”智慧管理平臺作用,提升管理服務的智能化
和精細化程度。對人才“入池”的申請、評鑒、考核、退出,提供便捷的網上一站式辦理服務,減少辦理時間,提高服務體驗。通過智慧平臺,專家對入池人才開展線上“一對一”或“一對多”培訓,并由受訓人評價培訓效果,以便優化培訓課程,更好地幫助入池人才成長。出臺拴心留人“好政策”。出臺《績效考核暫行辦法》《待遇發放申領細則》,為人才落實交通補助、生活補貼、社會保險、住房補貼等待遇,解決人才后顧之憂,并根據編制、來源、身份不同,設置多標準福利政策,高校畢業生可免費入住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賃住房,根據人才是否繳納社保情況落實不同檔次生活補貼或社保繳費檔次,做到用待遇留人、事業栓心。
通過“四種方式”使用人才。按需精準匹配人才。在各縣區落實“人才池”月報專員,負責及時收集、整理、匯總中小微企業和農村各類合作組織對人才的需求,漢中市根據反饋情況,以特聘、兼職等方式為企業柔性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有針對性地匹配人才入企開展技術服務。人才主動對接企業。入池人才采用自薦、招標等方式,為需要解決技術和管理難題的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提供政策咨詢、項目對接、技術攻關、資金支持以及管理升級等服務,并享受政府每月補貼待遇和用人單位的相應報酬。同時,鼓勵“入池”人才以技術成果和發明專利與企業進行合資、合作,通過知識產權等要素作價入股,參與收益分配。拓展技術組團服務。針對單個專家單打獨斗、學科單一、攻堅能力不強的問題,采用組建專家團的方式為中小微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社開展技術服務,為更好地解決問題提供充實的智力支撐。通過專家共同努力,更加精準地把握產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持續跟進做好跟蹤服務。提供創業扶持政策。提供優惠的創業政策和培育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當好鄉村創業領頭雁,助力鄉村振興。落地漢中人才服務銀行建設,與西安銀行漢中分行對接,從人才專屬金融服務、人才無憂生活金融服務、人才增值服務三個方面,為入池人才提供32項全面化、定制化、專業化的金融服務。
5月18日,“人才池”專家張吉昌(右)深入漢中市南鄭區鑫盛茶業公司進行夏季茶園管理指導。
取得的成效
突破人才使用觀念的束縛。在傳統觀念中,人才是依附于某一用人主體的。這種人才使用觀念加上制度約束,使人才資源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導致人才資源浪費。漢中市通過建立“人才池”,健全人才共享機制,盤活農業產業人才資源,實現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例如,張文明、屈發科等陜西理工大學和市農科所的專家加入“人才池”后,精準服務略陽縣金禾實業有限公司,根據企業發展特點,制定詳細發展規劃,幫助該公司引進、改良高山冷水水稻品種,積極協助企業爭跑項目,做好產
中技術指導,做好產后產品包裝設計、銷售渠道拓展,經過全程指導服務,該公司2021年水稻產量達到950斤/畝,產魚232斤/畝,比原傳統種植模式每畝純收入提高3500元,僅此一項純收入增收33萬元。
突破用人機制的剛性約束。在傳統用人機制下,人才流動存在制度性障礙。建立“人才池”后,可通過“人才池”智慧管理平臺,實現人才資源與用人主體的精準對接,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確定性,降低供需雙方的搜尋和匹配成本,更好促進人才流動。例如,城固縣在“人才池”智慧平臺發布急需獼猴桃、羊肚菌、茶葉種植技術指導的需求信息后,平臺及時安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院“入池”專家開展技術服務,幫助健全完善獼猴桃標準化栽培技術規范,創新平茬回縮、雜灌堆漚發酵、雜草刈割還田等特色技術,獼猴桃產量質量顯著提升;指導改良羊肚菌菌種生產、土壤消毒、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將畝產提高到1800斤,畝均產值達11.7萬元;指導推行茶園農機農藝一體化、灌水施肥一體化模式,茶樹防凍效果約70%、芽重增加5%、芽密度增加約10%。
突破人才不足的瓶頸制約。近年來,為了獲取高端人才,各地相繼出臺人才引進和留用政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區域間人才惡性競爭現象。建好“人才池”,重在盤活現有人才資源,做大人才“增量”,滿足更多農村中小微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對人才的需求。例如,寧強縣巴山鎮石壩子村脫貧戶王永定組建永定家庭農場,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遭遇重大技術難題?!叭瞬懦亍迸汕矊<业綅徍?,指導他改良培養基配方、減少光照、減少晝夜溫差、改變鮮菇包裝方式,有效解決了菇體發紅、味苦及保鮮貯藏、運輸過程中菇體粘連等問題,并引進袋料金耳液體菌種接種技術,成功試種金耳3萬袋。同時,幫助開發食用菌保健面、野生菌深加工、菇糧保健食品等深加工項目,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2021年該家庭農場純收入增加90余萬元,帶動當地脫貧群眾40余戶增收。
突破高端人才難留的現狀。根據漢中市主導產業、現階段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積極對接聯系省市有突出貢獻專家、知名高校教授學者下沉一線,圍繞鄉鎮企業、農村合作組織等需求,通過專題授課、技術培訓、對口指導等形式開展服務活動,實現了從“下不來”到“不愿走”的轉變。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院長、漢中市“人才池”專家胡小平長期駐扎留壩縣,為該縣西洋參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持續的技術支持,推行的西洋參種植“2+2”模式,大大提升了種植效率,提高西洋參產品附加值。漢中職業技術學院農林科學與技術系教師黃慶林深入農村田間地頭指導技術100余次,編印農業技術資料10余種1000多冊,為1075戶脫貧戶及殘疾人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解決了500余人在產業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問題,培養造就一大批土專家、能人大戶、致富帶頭人,引領推進了“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縣”的發展模式。
存在的問題
“人才池”這種新型引才用才機制促進了產業專家人才下沉一線、服務基層,加快了農業現代化,較好地緩解了鄉村人才供求矛盾,但對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新任務,還存在不足之處和薄弱環節。
一是人才引進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引進政策體系,但卻缺乏更加具體、細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對吸引外來人才的政策待遇和重大技術創新獎勵政策還不夠優厚,對高層次人才“入池”的吸引力還不強。
二是干事創業平臺需要進一步搭建。中小微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水平低、發展規模小、產業較為雷同,鄉村產業基礎還較為薄弱,能夠助
推人才創新創業的通道過于狹窄,缺乏具有足夠吸附力的人才主體。
三是招引人才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人才池”做法仍處于初始探索階段,人事管理、分配政策、職稱評聘等還沒有徹底打破體制框架,人才競爭激勵機制還未形成,各級各部門齊抓“人才池”工作的合力還需加強。
四是本土人才潛力需要進一步挖掘。從入池人才的構成看,以專家學者為主,來源多為高?;蚩蒲性核?。農民技師、技術員等農村本土實用人才少,特別是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民致富帶頭人”儲備較少。
對策建議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將人才引入鄉村、留在鄉村。只有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才更有底氣。
一是拓寬“人才池”的廣度。打破人才流動中行業、身份、編制、戶籍等限制,發揮市場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廣納群賢、共享人才、人盡其才的良好局面。進一步健全“人才池”管理制度,規范人才引進、評鑒、入池、培訓、考核、福利、退出的程序標準,探索引入人才競爭上崗機制,提升“人才池”活力。深化智慧管理平臺建設,建立大規模、智能化的供求信息庫,適時將平臺信息與相關行業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縣區共享,實現信息互聯、資源共享。
二是深挖“人才池”的深度。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扶持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致富帶頭人,將其培養成鄉村振興的“中流砥柱”。千方百計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積極爭取知名高校在市內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邀請知名專家教授實地考察企業和農村,開展項目合作、技術攻關、咨詢服務等活動。以鄉情鄉愁為紐
市場咨詢等投身鄉村振興。
三是提升“人才池”吸引力。做好人才引進之后的待遇保障工作,本著就高不就低的原則落實各類津貼補助,對主動前往艱苦邊遠地區從事技術服務的人才,每月額外落實一定的生活補貼,讓人才心無旁騖,盡情釋放聰明才智。將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完善“政府+用人企業”多元化收入分配制度,推行技術入股、專利入股等新的分配方式。建立以政府獎勵為主導、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機制,對在全市鄉村振興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才,給予高規格表彰獎勵,讓人才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四是提高“人才池”承載力。圍繞市委、市政府打造“3+4+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總體布局,大力發展有機農業、都市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農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全國知名農產品供給基地,提升“人才池”對各類人才的吸附力。開展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延伸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鏈條,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提高對各類人才的承載力。
五是提升“人才池”知名度。加強新形勢下做好“人才池”工作重要性和外地先進經驗的宣傳,廣泛營造“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認識,努力構筑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人才池”的大格局。通過多種途徑,大力宣傳漢中市在人才引進、使用和待遇方面的政策措施,擴大“人才池”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度,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積極宣傳全市入池人才先進典型事跡,宣傳人才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突出成就,宣傳各縣區各部門抓“人才池”建設的經驗做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供稿單位:陜西省漢中市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