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起點上迸發新活力——貴州省雷山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近年來,貴州省雷山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第一政治任務,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偰繕?,將作風建設貫穿鄉村振興各環節和全過程,以良好黨風帶政風促民風,以優良的作風保障和推動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取得明顯成效。
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抓好防止返(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健全完善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幫扶的機制,及時出臺了《雷山縣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實施方案》,逐戶落實遏制返貧措施,實現動態清零;繼續選派99個駐村工作隊297名駐村干部到村開展工作,累計幫扶干部“遍訪”2.58萬人次。開展返貧監測,組織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回頭看”,有效引導脫貧農民就地就近創業或有組織轉移就業。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完善扶貧救助制度,設立扶貧救助基金,確保臨時性、突發性貧困得到及時政策救助。持續加大教育、醫療、兜底等保障力度,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確保貧困人口100%參保,防止因病、因學、因災致貧返貧,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推進產業發展穩定就業促增收。圍繞“一主導四圍繞”發展思路,以“十一個一”戰略平臺為抓手,用好用活政策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精心謀劃和編制產業項目,推動產業發展,擴大就業。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統籌謀劃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持續深化“五個體系”建設,多渠道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在安置區配套建設特色商業街區,引進有市場前景、吸納就業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領辦“扶貧車間”28家,提供就業崗位1200多個??茖W規劃鄉村振興發展格局。編撰了《雷山縣“十四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扎實推進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積極推進2個州級示范試點村和8個縣級示范村工作。同時,雷山作為鄉村振興重點推進縣,對全縣154個村采取分級分類推進方式,提升措施精準度,努力探索雷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堅持高位推動,全面推進機制建立健全
建立專項任務責任制。創新成立縣委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縣鄉村振興指揮部及臨時黨委,實行扁平化管理,提高調度能力,發揮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確保鄉村振興決策執行到位、調度有序。同步建立專項任務責任機制,明確行業主管部門按照一項任務一個推進方案要求,牽頭制定專項推進方案、負責專項任務落實。建立項目庫管理制度。完善入庫項目審核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將鄉村建設重點項目納入鄉村振興項目庫建設管理。2022年鄉村振興項目庫入庫項目87個,總資金規模為4.52億元。優化項目實施流程。出臺《雷山縣進一步規范政府性投資項目實施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明確投資范圍,簡化審批環節,更多采取以工代賑、農民投資投勞、以獎代補等方式推進鄉村建設。對于適用簡易審批的政府直接投資項目,直接采取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方式,合并辦理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等審批環節。完善農民參與機制。充分用好黨委(黨組)中心學習組、黨員干部會、廣播電視以及新媒體等載體開展宣傳教育,讓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工作深入人心。建立完善自上而下、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實施機制,在項目謀劃環節,加強農民培訓和指導,組織農民議事,激發農民主動參與意愿,保障農民參與決策。在項目建設環節,鼓勵村民投工投勞,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更多農村低收入群體就地就近就業。在項目管護環節,推行“門前包?!?、受益農民認領等農民自管方式,激發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健全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探索建立“縣級主導、部門主管、鎮級監管、村級主責、市場運作”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編制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清單,明確監管部門職責、確定管護主體、落實管護經費,引導農民參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目前全縣有農村管水員和保潔員718人。
加強對接合作,定點幫扶和東西部協作穩步推進
國家鄉村振興局高度關注雷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持續在政策、項目、資金和人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不斷推動雷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助力做強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累計直接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20.9億元支持雷山縣發展項目;協調雷山成功舉辦了萬企興萬村、援黔助農活動——“我在苗寨有畝茶”“中茶·雷山銀球茶”春茶開采活動,依托雷山生態茶葉產品優質品質,完成第一批認購茶園面積810畝。建設“茶麻菇稻”農文旅融合現代產業園,促成供應鏈公司完成4款產品入駐貴陽“盒馬生鮮”超市,購買農產品和幫助銷售農產品1.37億元。推進鄉村建設,協調三峽集團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集團捐贈雷山1100萬元用于雷山縣腳猛村、柳排村、南猛村、老貓村、下郎德村農村廁所改造及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數字鄉村示范點建設,在白巖、龍塘、腳猛、南猛開展數字鄉村試點項目,持續優化完善數智平臺,建立健全“黔移認養”計劃,加大投入推進負氧離子網紅打卡點建設。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先后選派3名處級干部下沉雷山擔任縣委常委、副縣長,選派4任第一書記擔任該縣南猛村第一書記;連續6年在雷山舉辦縣、鄉、村三級基層干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累計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1萬余名。
2016年至2021年3月,杭州市上城區和雷山縣黨委政府緊扣組織保障、資金項目、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六個方面,扎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取得了實質性成效,為雷山縣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網易嚴選電商扶貧模式獲得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表彰。
自粵黔協作工作隊黔東南工作組雷山小組進駐以來,充分體現了順德區強烈的政治擔當和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建立健全互訪對接機制,全力以赴共同譜寫順德—雷山“山海情緣”新篇章。截至7月底,順德區已選派干部14人到雷山開展幫扶工作,幫助開展各類培訓52期,共培訓1371人次。大力推進鄉鎮、村、村企(社)、醫院、學校結對共28對;舉辦勞務協作培訓班8期360人;幫助雷山輸出農村勞動力2237人(其中輸出廣東978人);新增引導落地雷山投產企業8家,實際到位投資1.2億元;采購和幫助銷售農畜牧產品和特色手工藝品0.79億元;協作共建州級鄉村振興示范村2個,縣級示范村1個。2022年雷山獲得東西部協作資金5040萬元,立項批復項目19個。探索開展“百企桂黔行”對接活動,成功舉辦“我在苗寨有畝茶”認購簽約活動,截至目前,共計認購茶園面積1000余畝,意向認購額達420萬元;探索開展“我在苗寨有間房”認購活動,協議認購閑置民房20余間;黔東南首個將雷山西江山泉推薦進入佛山消費市場和機關企事業單位;成功將雷山茶葉、天麻、魚醬酸等企業農特產品推薦進入佛山市消費幫扶優質產品名錄、南方優品銷售平臺、碧桂園APP等銷售平臺。構建雷山特色生態預制菜發展“1+1+N”政策體系,全力支持特色生態預制菜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全力推進雷山縣特色生態預制菜生產基地建設。8月10日,雷山縣全域旅游生態服務平臺項目和南猛村精品民宿項目簽約暨開工儀式在雷山縣南猛村舉行,廣東省國強基金會旗下的國華文旅集團將投入5000萬元幫助雷山縣建設全域旅游生態服務平臺,以及投入1000萬元在南猛村建設精品民宿?! ?/p>
立足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興旺”初步實現
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堅持分類提升景區,聚焦生態旅游康養基地建設,加快西江景區創AAAAA步伐,持續開發提升郎德景區和金倉大塘景區,全面提升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標準化、服務標準化、監管標準化、旅游商品標準化水平。大力發展民宿產業,針對后疫情時代特點,積極搭建全域旅游“一張網”,鼓勵合作社、群眾大力發展環雷公山生態山居民宿,包裝推出“我在苗寨有畝茶”“我在苗寨有間房”“我在苗寨有個研學基地”等特色主題產品,帶動產業發展。目前全縣發展生態民宿600余家。比如,近年來,丹江鎮白巖村依托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民宿旅游產業,推進鄉村旅游發展,首創村集體收入50%用于設立產業發展基金、30%用于分紅、10%用于公益事業、10%用于鼓勵合作社的“5311”分配機制,有效激發了村民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堅持強化數字賦能,將西江千戶苗寨景區內游客引流到全縣68個國家傳統村落,59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觀光和消費,實現區域聯動、全域發展。創新發展研學旅游,將郎德景區南統游客服務中心閑置項目打造成鄉村振興學校,通過干部教育培訓、中小學生實踐培訓、高等院校學生研學等方式,講好生態文明實踐課題,促進旅游大提質。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游客412.2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8.90億元。
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做強主導產業,堅持以戶為單位,突出比較優勢,精準化組織群眾大力實施“管好一葉茶、育好一片麻、制好一壇酸(魚醬酸)、喂好一頭豬(牛)、養好一尾魚、做好一道菜(預制菜)”的“六個一”行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價格體系)完整的產業鏈條,全面推行生態種植和養殖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著力讓群眾在產業鏈上穩定就業、持續增收。強化智慧對接,成立雷公山苗侗山珍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著力構建生態產品生產端與銷售端連接互通的供應鏈體系,強化東西部消費協作,千方百計把雷山“苗侗山珍”山貨賣出去,帶動群眾穩定增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目前全縣茶園面積16.3萬畝,今年1-7月,全縣茶產品產量5503噸,綜合產值10.02億元,同比增長19.2%、21.7%。今年上半年,全縣天麻種植面積2.9萬畝,產量1300噸,產值1.05億元。
大力發展特色輕工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善于從旅游和農業中抓出特色生態工業來,規劃建設“茶麻菇稻”農文旅融合現代化產業園,引進入駐企業27家,著力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研發一批茶衍生品、天麻酒、魚醬酸系列產品等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解決就業1000余人。同步發展壯大以銀飾刺繡工藝品、山泉水加工等為重點的特色生態工業。堅持以本地特色生態食材為主,研發推出一批具有雷山特色的預制菜和調味品,帶動全縣農業產業發展?! ?/p>
全面落實重點任務,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深入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雷榕高速全面動工,持續做好“四好農村路”鞏固提升工作,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村公路骨干網絡,加強鄉村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建設,促進農村公路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截至目前,雷山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645.67公里,農村公路里程1347.029公里。其中,凱雷高速公路12.3公里;國道49.803公里;省道185.448公里;縣道201.159公里;鄉道226.082公里;村道779.340公里;通組公路191.541公里。深入實施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工程。圍繞飲水安全“建管養用”一體化下功夫,有效破解農村飲水“水質差、分散化、效率低、不穩定”問題。目前,全縣已建有集鎮供水水廠7座,完全解決5.5萬集鎮人口用水需求。建有400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覆蓋農村人口13.86萬人。深入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編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方案,啟動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項目,實施農村宅基地、高標準農田等一期建設,完善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啟動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推進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實施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示范項目,開展數字農業建設。目前,全縣實行茶園實現網格化數據管理,根據全縣茶園分布,將全縣茶園劃分為85個網格化茶園,實行網格化管理,建立工作臺賬,精準掌握每塊茶園的底數和管理狀況。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縣、鄉、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站點)實現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堅決向“污垃黑”亮劍,從農民實際需求出發推進農村改廁,統籌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處理,鞏固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目前全縣完成新(改)建戶用衛生廁所673戶。建設投入使用11座生活垃圾中轉站,配備14輛垃圾轉運車,79輛垃圾清運車,設置649個垃圾收集點并配齊移動式垃圾密閉箱,實現全縣行政村垃圾收運設施全覆蓋,并將每日產生生活垃圾清運至凱里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切實做好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目前共清運生活垃圾1.8萬噸,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2.29%;行政村垃圾收運嚴格按照10天一周期的清運制度開展,其正常運行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30戶以上自然寨覆蓋率達到80%以上,均達到省州劃定的任務標準。深入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成功打造2個城市社區服務中心和12個社區居委會,內設“一站式”便民綜合服務辦事廳和多功能室(遠程教育)、衛生(計生)室、警務室、綜治調解室、文體活動室、圖書(電子)閱覽室等,社區全部實現信息化和辦公自動化。完成龍頭街道城南社區和觀音閣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建設“8個中心”即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文體活動中心、兒童活動中心(四點半學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公共安全服務中心、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平價購物中心,并投入使用,按照“十個一”標準完善易地扶貧搬遷法制示范點創建,按照“十室二欄一超市”標準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面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城南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內設培訓就業服務、醫保服務、社區教育服務、人口管理、黨務居務、就學服務、文化服務等辦事服務窗口,滿足社區居民各類服務需求。投入5600余萬元實施村(居)辦公樓改造提升工程,對166個村(居)辦公樓及場所進行改造或新建,每個村(社區)都有不低于150平方米的辦公樓,徹底改善村級活動場所辦公條件。深入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制定印發《雷山縣農村住房安全保障動態監測預案》《雷山縣農村住房安全保障動態監測日常巡查機制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方案,建立各部門協調聯動與數據互通共享機制,持續加強農戶住房安全監測,動態落實幫扶措施,確保全縣群眾住房安全。深入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鞏固提升農村電力水平,全力推進城鄉配電網建設。目前,雷山配電自動化已覆蓋45條線路,覆蓋率84.91%,剩余8條線路力爭年底線路覆蓋率達到100%。深入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堅持以雷山智通公司為主體,整合10家快遞企業,借助“通村村”平臺搭建物流包裹配送系統,實現載人和送貨有效融合。目前,各鄉鎮物流覆蓋率100%,46個村級電商網點作為村級物流代辦點,為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提供物流服務保障。同時強化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建成儲備冷庫10余個,總容近2600噸,配置冷鏈物流車輛13輛。
以要素保障為基礎,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注重加強人才支撐。加強“三名工程”名人才、拔尖鄉土人才“雙百計劃”對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力度,2022年以來擇優遴選推薦100名拔尖鄉土人才,培育“三名工程”名人才77名。建成14個“名人才”工作室和銀飾刺繡作坊,推動971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100名拔尖鄉土人才“雙百計劃”對象發揮傳幫帶作用,2021年以來開展培訓班14期700人次。圍繞糧油生產、畜牧水產、經濟作物等方面發布“揭榜掛帥”榜單,不斷激發技術人才創新活力,目前已發布榜單72個,揭榜19人;選派212名黨政干部和專技人員到杭州市、佛山市掛職跟崗學習。結合產業發展需求,組織開展導游、講解員、繡娘、醫生、護士、教師、種植、養殖等各類培訓19期2500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授技藝1200余人。注重強化資金保障。成立縣資金保障工作專班,統籌各項資金5.38億元投入“三農”領域,統籌資金1.14億元投入鄉村建設。大力實施鄉村建設和治理專項債券項目,2022年共獲得政府一般債券4364萬元,獲得政府專項債券3億元。其中1.17億元用于鄉村建設,占比33.81%。注重完善用地政策。重點圍繞村莊空閑宅基地和其他空閑用地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其中西江鎮西江村利用西江景區發展優勢,將位于西江景區北門口右側的兩宗集體建設用地租賃給西江旅游公司用作停車場,實現了權利人以土地資源獲利分紅,也讓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注重抓好督察考核。制定印發《雷山縣年度綜合考核實施辦法(試行)》《雷山縣黨建工作成效考核辦法(試行)》和5個領域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評價)實施方案,把鄉村振興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壓緊壓實責任。明確縣委縣政府督查督辦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會同縣農業農村局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常態化跟蹤督查機制,先后對全縣9鄉鎮(街道)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督查督辦9次。
以鄉村治理為引領,全面提高鄉風文明程度
堅持強化黨建引領。通過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共同發力,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積極推廣實施“一個黨小組、一個微網格、一個村規民約、一個議事理事會、一個志愿服務隊”的“五個一”網格治理模式,充分引導群眾學法用法守法,深化綜合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文明創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努力實現基層共建共治共享。深入推進“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工作,建成縣級綜治中心1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9個,全縣共劃分622個網格、“十聯戶”單元3815個,并全部配足配齊人員。注重傳統村落保護。創新成立傳統村落保護中心,統一編制全縣傳統村落和苗寨村莊建設指導圖集,指引群眾按圖建房,努力讓鄉村留住鄉愁。同時,探索成立雷山縣民族建筑技藝工匠勞務公司,著力聚集、培育一批能工巧匠,既有效抓好非遺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傳統苗寨風貌,又切實幫助解決一批群眾就業問題。著力抓好“兩違”整治,建立健全從申報到施工到竣工驗收的全過程監管機制,通過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方式,堅決遏制打擊“兩違”行為。探索推行“寨管委”模式。結合“十戶一體”,深化“寨管委”“樓管委”社會治理模式,組建“寨管委”471個,配備“寨管委”主任471人、委員1792人,確保村村寨寨有組織管事、有地方辦事、有人員做事。面推行“紅色代辦”便民服務。針對農村孤寡老人多、留守兒童多、出門辦事難的實際,在154個行政村設立“紅色代辦站”,建立基層群眾無償服務機制,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創新推出社區“合約食堂”。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企業、群眾生產、生活需求,依托雷公山苗侗山珍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創辦社區“合約食堂”,為企業員工和搬遷群眾提供就餐服務,有效促進搬遷社區宜居宜業。貴州雷山探索創辦“合約食堂”做法被國家鄉村振興局2022年第47期簡報采用;被《人民日報》和貴州改革情況交流刊發。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建成1個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9個鄉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66個行政村居(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全縣行政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全覆蓋。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雷山縣166個村居(社區)中有158個獲得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居(社區),占比95.18%,全縣9鄉鎮(街道)均為縣級及以上文明鄉鎮(街道),占比100%。
下一步,雷山縣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抓好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工作,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堅持打基礎、強引領,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縣級黨委統籌和鄉鎮、村黨組織引領,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堅持抓重點、強聯結,全力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加快推動旅游產業化提質擴面,加快推動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壯大,加快推動特色輕工業取得突破,持續帶動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堅持抓建設、強弱項,深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抓好傳統村落保護,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堅持惠民生、增福祉,全面加強各類社會保障,努力讓群眾享有更高的收入、讓群眾享有更穩定的工作、讓群眾享有更滿意的教育、讓群眾享有更健康的身心、努力讓群眾享有更可靠的社會保障。
在新起點上迸發新活力——貴州省雷山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時間:2022-09-01 15:32: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吳欣恒 陸勝彪
近年來,貴州省雷山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第一政治任務,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偰繕?,將作風建設貫穿鄉村振興各環節和全過程,以良好黨風帶政風促民風,以優良的作風保障和推動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取得明顯成效。
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抓好防止返(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健全完善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幫扶的機制,及時出臺了《雷山縣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實施方案》,逐戶落實遏制返貧措施,實現動態清零;繼續選派99個駐村工作隊297名駐村干部到村開展工作,累計幫扶干部“遍訪”2.58萬人次。開展返貧監測,組織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回頭看”,有效引導脫貧農民就地就近創業或有組織轉移就業。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完善扶貧救助制度,設立扶貧救助基金,確保臨時性、突發性貧困得到及時政策救助。持續加大教育、醫療、兜底等保障力度,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確保貧困人口100%參保,防止因病、因學、因災致貧返貧,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持續推進產業發展穩定就業促增收。圍繞“一主導四圍繞”發展思路,以“十一個一”戰略平臺為抓手,用好用活政策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精心謀劃和編制產業項目,推動產業發展,擴大就業。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統籌謀劃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持續深化“五個體系”建設,多渠道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在安置區配套建設特色商業街區,引進有市場前景、吸納就業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領辦“扶貧車間”28家,提供就業崗位1200多個??茖W規劃鄉村振興發展格局。編撰了《雷山縣“十四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扎實推進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積極推進2個州級示范試點村和8個縣級示范村工作。同時,雷山作為鄉村振興重點推進縣,對全縣154個村采取分級分類推進方式,提升措施精準度,努力探索雷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堅持高位推動,全面推進機制建立健全
建立專項任務責任制。創新成立縣委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縣鄉村振興指揮部及臨時黨委,實行扁平化管理,提高調度能力,發揮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作用,確保鄉村振興決策執行到位、調度有序。同步建立專項任務責任機制,明確行業主管部門按照一項任務一個推進方案要求,牽頭制定專項推進方案、負責專項任務落實。建立項目庫管理制度。完善入庫項目審核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將鄉村建設重點項目納入鄉村振興項目庫建設管理。2022年鄉村振興項目庫入庫項目87個,總資金規模為4.52億元。優化項目實施流程。出臺《雷山縣進一步規范政府性投資項目實施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明確投資范圍,簡化審批環節,更多采取以工代賑、農民投資投勞、以獎代補等方式推進鄉村建設。對于適用簡易審批的政府直接投資項目,直接采取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方式,合并辦理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等審批環節。完善農民參與機制。充分用好黨委(黨組)中心學習組、黨員干部會、廣播電視以及新媒體等載體開展宣傳教育,讓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工作深入人心。建立完善自上而下、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實施機制,在項目謀劃環節,加強農民培訓和指導,組織農民議事,激發農民主動參與意愿,保障農民參與決策。在項目建設環節,鼓勵村民投工投勞,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更多農村低收入群體就地就近就業。在項目管護環節,推行“門前包?!?、受益農民認領等農民自管方式,激發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健全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探索建立“縣級主導、部門主管、鎮級監管、村級主責、市場運作”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編制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清單,明確監管部門職責、確定管護主體、落實管護經費,引導農民參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目前全縣有農村管水員和保潔員718人。
加強對接合作,定點幫扶和東西部協作穩步推進
國家鄉村振興局高度關注雷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持續在政策、項目、資金和人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不斷推動雷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助力做強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累計直接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20.9億元支持雷山縣發展項目;協調雷山成功舉辦了萬企興萬村、援黔助農活動——“我在苗寨有畝茶”“中茶·雷山銀球茶”春茶開采活動,依托雷山生態茶葉產品優質品質,完成第一批認購茶園面積810畝。建設“茶麻菇稻”農文旅融合現代產業園,促成供應鏈公司完成4款產品入駐貴陽“盒馬生鮮”超市,購買農產品和幫助銷售農產品1.37億元。推進鄉村建設,協調三峽集團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集團捐贈雷山1100萬元用于雷山縣腳猛村、柳排村、南猛村、老貓村、下郎德村農村廁所改造及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數字鄉村示范點建設,在白巖、龍塘、腳猛、南猛開展數字鄉村試點項目,持續優化完善數智平臺,建立健全“黔移認養”計劃,加大投入推進負氧離子網紅打卡點建設。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先后選派3名處級干部下沉雷山擔任縣委常委、副縣長,選派4任第一書記擔任該縣南猛村第一書記;連續6年在雷山舉辦縣、鄉、村三級基層干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累計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1萬余名。
2016年至2021年3月,杭州市上城區和雷山縣黨委政府緊扣組織保障、資金項目、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六個方面,扎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取得了實質性成效,為雷山縣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其中,網易嚴選電商扶貧模式獲得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表彰。
自粵黔協作工作隊黔東南工作組雷山小組進駐以來,充分體現了順德區強烈的政治擔當和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建立健全互訪對接機制,全力以赴共同譜寫順德—雷山“山海情緣”新篇章。截至7月底,順德區已選派干部14人到雷山開展幫扶工作,幫助開展各類培訓52期,共培訓1371人次。大力推進鄉鎮、村、村企(社)、醫院、學校結對共28對;舉辦勞務協作培訓班8期360人;幫助雷山輸出農村勞動力2237人(其中輸出廣東978人);新增引導落地雷山投產企業8家,實際到位投資1.2億元;采購和幫助銷售農畜牧產品和特色手工藝品0.79億元;協作共建州級鄉村振興示范村2個,縣級示范村1個。2022年雷山獲得東西部協作資金5040萬元,立項批復項目19個。探索開展“百企桂黔行”對接活動,成功舉辦“我在苗寨有畝茶”認購簽約活動,截至目前,共計認購茶園面積1000余畝,意向認購額達420萬元;探索開展“我在苗寨有間房”認購活動,協議認購閑置民房20余間;黔東南首個將雷山西江山泉推薦進入佛山消費市場和機關企事業單位;成功將雷山茶葉、天麻、魚醬酸等企業農特產品推薦進入佛山市消費幫扶優質產品名錄、南方優品銷售平臺、碧桂園APP等銷售平臺。構建雷山特色生態預制菜發展“1+1+N”政策體系,全力支持特色生態預制菜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全力推進雷山縣特色生態預制菜生產基地建設。8月10日,雷山縣全域旅游生態服務平臺項目和南猛村精品民宿項目簽約暨開工儀式在雷山縣南猛村舉行,廣東省國強基金會旗下的國華文旅集團將投入5000萬元幫助雷山縣建設全域旅游生態服務平臺,以及投入1000萬元在南猛村建設精品民宿?! ?/p>
立足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興旺”初步實現
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堅持分類提升景區,聚焦生態旅游康養基地建設,加快西江景區創AAAAA步伐,持續開發提升郎德景區和金倉大塘景區,全面提升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標準化、服務標準化、監管標準化、旅游商品標準化水平。大力發展民宿產業,針對后疫情時代特點,積極搭建全域旅游“一張網”,鼓勵合作社、群眾大力發展環雷公山生態山居民宿,包裝推出“我在苗寨有畝茶”“我在苗寨有間房”“我在苗寨有個研學基地”等特色主題產品,帶動產業發展。目前全縣發展生態民宿600余家。比如,近年來,丹江鎮白巖村依托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民宿旅游產業,推進鄉村旅游發展,首創村集體收入50%用于設立產業發展基金、30%用于分紅、10%用于公益事業、10%用于鼓勵合作社的“5311”分配機制,有效激發了村民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堅持強化數字賦能,將西江千戶苗寨景區內游客引流到全縣68個國家傳統村落,59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觀光和消費,實現區域聯動、全域發展。創新發展研學旅游,將郎德景區南統游客服務中心閑置項目打造成鄉村振興學校,通過干部教育培訓、中小學生實踐培訓、高等院校學生研學等方式,講好生態文明實踐課題,促進旅游大提質。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游客412.2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8.90億元。
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做強主導產業,堅持以戶為單位,突出比較優勢,精準化組織群眾大力實施“管好一葉茶、育好一片麻、制好一壇酸(魚醬酸)、喂好一頭豬(牛)、養好一尾魚、做好一道菜(預制菜)”的“六個一”行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價格體系)完整的產業鏈條,全面推行生態種植和養殖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著力讓群眾在產業鏈上穩定就業、持續增收。強化智慧對接,成立雷公山苗侗山珍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著力構建生態產品生產端與銷售端連接互通的供應鏈體系,強化東西部消費協作,千方百計把雷山“苗侗山珍”山貨賣出去,帶動群眾穩定增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目前全縣茶園面積16.3萬畝,今年1-7月,全縣茶產品產量5503噸,綜合產值10.02億元,同比增長19.2%、21.7%。今年上半年,全縣天麻種植面積2.9萬畝,產量1300噸,產值1.05億元。
大力發展特色輕工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善于從旅游和農業中抓出特色生態工業來,規劃建設“茶麻菇稻”農文旅融合現代化產業園,引進入駐企業27家,著力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研發一批茶衍生品、天麻酒、魚醬酸系列產品等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解決就業1000余人。同步發展壯大以銀飾刺繡工藝品、山泉水加工等為重點的特色生態工業。堅持以本地特色生態食材為主,研發推出一批具有雷山特色的預制菜和調味品,帶動全縣農業產業發展?! ?/p>
全面落實重點任務,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深入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雷榕高速全面動工,持續做好“四好農村路”鞏固提升工作,加快構建便捷高效的農村公路骨干網絡,加強鄉村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建設,促進農村公路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截至目前,雷山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645.67公里,農村公路里程1347.029公里。其中,凱雷高速公路12.3公里;國道49.803公里;省道185.448公里;縣道201.159公里;鄉道226.082公里;村道779.340公里;通組公路191.541公里。深入實施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工程。圍繞飲水安全“建管養用”一體化下功夫,有效破解農村飲水“水質差、分散化、效率低、不穩定”問題。目前,全縣已建有集鎮供水水廠7座,完全解決5.5萬集鎮人口用水需求。建有400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覆蓋農村人口13.86萬人。深入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編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方案,啟動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項目,實施農村宅基地、高標準農田等一期建設,完善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啟動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推進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實施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示范項目,開展數字農業建設。目前,全縣實行茶園實現網格化數據管理,根據全縣茶園分布,將全縣茶園劃分為85個網格化茶園,實行網格化管理,建立工作臺賬,精準掌握每塊茶園的底數和管理狀況。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縣、鄉、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站點)實現全覆蓋。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堅決向“污垃黑”亮劍,從農民實際需求出發推進農村改廁,統籌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處理,鞏固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目前全縣完成新(改)建戶用衛生廁所673戶。建設投入使用11座生活垃圾中轉站,配備14輛垃圾轉運車,79輛垃圾清運車,設置649個垃圾收集點并配齊移動式垃圾密閉箱,實現全縣行政村垃圾收運設施全覆蓋,并將每日產生生活垃圾清運至凱里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切實做好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目前共清運生活垃圾1.8萬噸,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2.29%;行政村垃圾收運嚴格按照10天一周期的清運制度開展,其正常運行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30戶以上自然寨覆蓋率達到80%以上,均達到省州劃定的任務標準。深入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成功打造2個城市社區服務中心和12個社區居委會,內設“一站式”便民綜合服務辦事廳和多功能室(遠程教育)、衛生(計生)室、警務室、綜治調解室、文體活動室、圖書(電子)閱覽室等,社區全部實現信息化和辦公自動化。完成龍頭街道城南社區和觀音閣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建設“8個中心”即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文體活動中心、兒童活動中心(四點半學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公共安全服務中心、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平價購物中心,并投入使用,按照“十個一”標準完善易地扶貧搬遷法制示范點創建,按照“十室二欄一超市”標準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面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城南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內設培訓就業服務、醫保服務、社區教育服務、人口管理、黨務居務、就學服務、文化服務等辦事服務窗口,滿足社區居民各類服務需求。投入5600余萬元實施村(居)辦公樓改造提升工程,對166個村(居)辦公樓及場所進行改造或新建,每個村(社區)都有不低于150平方米的辦公樓,徹底改善村級活動場所辦公條件。深入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制定印發《雷山縣農村住房安全保障動態監測預案》《雷山縣農村住房安全保障動態監測日常巡查機制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方案,建立各部門協調聯動與數據互通共享機制,持續加強農戶住房安全監測,動態落實幫扶措施,確保全縣群眾住房安全。深入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鞏固提升農村電力水平,全力推進城鄉配電網建設。目前,雷山配電自動化已覆蓋45條線路,覆蓋率84.91%,剩余8條線路力爭年底線路覆蓋率達到100%。深入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堅持以雷山智通公司為主體,整合10家快遞企業,借助“通村村”平臺搭建物流包裹配送系統,實現載人和送貨有效融合。目前,各鄉鎮物流覆蓋率100%,46個村級電商網點作為村級物流代辦點,為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提供物流服務保障。同時強化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建成儲備冷庫10余個,總容近2600噸,配置冷鏈物流車輛13輛。
以要素保障為基礎,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注重加強人才支撐。加強“三名工程”名人才、拔尖鄉土人才“雙百計劃”對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力度,2022年以來擇優遴選推薦100名拔尖鄉土人才,培育“三名工程”名人才77名。建成14個“名人才”工作室和銀飾刺繡作坊,推動971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100名拔尖鄉土人才“雙百計劃”對象發揮傳幫帶作用,2021年以來開展培訓班14期700人次。圍繞糧油生產、畜牧水產、經濟作物等方面發布“揭榜掛帥”榜單,不斷激發技術人才創新活力,目前已發布榜單72個,揭榜19人;選派212名黨政干部和專技人員到杭州市、佛山市掛職跟崗學習。結合產業發展需求,組織開展導游、講解員、繡娘、醫生、護士、教師、種植、養殖等各類培訓19期2500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授技藝1200余人。注重強化資金保障。成立縣資金保障工作專班,統籌各項資金5.38億元投入“三農”領域,統籌資金1.14億元投入鄉村建設。大力實施鄉村建設和治理專項債券項目,2022年共獲得政府一般債券4364萬元,獲得政府專項債券3億元。其中1.17億元用于鄉村建設,占比33.81%。注重完善用地政策。重點圍繞村莊空閑宅基地和其他空閑用地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其中西江鎮西江村利用西江景區發展優勢,將位于西江景區北門口右側的兩宗集體建設用地租賃給西江旅游公司用作停車場,實現了權利人以土地資源獲利分紅,也讓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注重抓好督察考核。制定印發《雷山縣年度綜合考核實施辦法(試行)》《雷山縣黨建工作成效考核辦法(試行)》和5個領域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評價)實施方案,把鄉村振興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壓緊壓實責任。明確縣委縣政府督查督辦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會同縣農業農村局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常態化跟蹤督查機制,先后對全縣9鄉鎮(街道)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督查督辦9次。
以鄉村治理為引領,全面提高鄉風文明程度
堅持強化黨建引領。通過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共同發力,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積極推廣實施“一個黨小組、一個微網格、一個村規民約、一個議事理事會、一個志愿服務隊”的“五個一”網格治理模式,充分引導群眾學法用法守法,深化綜合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文明創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努力實現基層共建共治共享。深入推進“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工作,建成縣級綜治中心1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9個,全縣共劃分622個網格、“十聯戶”單元3815個,并全部配足配齊人員。注重傳統村落保護。創新成立傳統村落保護中心,統一編制全縣傳統村落和苗寨村莊建設指導圖集,指引群眾按圖建房,努力讓鄉村留住鄉愁。同時,探索成立雷山縣民族建筑技藝工匠勞務公司,著力聚集、培育一批能工巧匠,既有效抓好非遺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傳統苗寨風貌,又切實幫助解決一批群眾就業問題。著力抓好“兩違”整治,建立健全從申報到施工到竣工驗收的全過程監管機制,通過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方式,堅決遏制打擊“兩違”行為。探索推行“寨管委”模式。結合“十戶一體”,深化“寨管委”“樓管委”社會治理模式,組建“寨管委”471個,配備“寨管委”主任471人、委員1792人,確保村村寨寨有組織管事、有地方辦事、有人員做事。面推行“紅色代辦”便民服務。針對農村孤寡老人多、留守兒童多、出門辦事難的實際,在154個行政村設立“紅色代辦站”,建立基層群眾無償服務機制,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創新推出社區“合約食堂”。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企業、群眾生產、生活需求,依托雷公山苗侗山珍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創辦社區“合約食堂”,為企業員工和搬遷群眾提供就餐服務,有效促進搬遷社區宜居宜業。貴州雷山探索創辦“合約食堂”做法被國家鄉村振興局2022年第47期簡報采用;被《人民日報》和貴州改革情況交流刊發。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建成1個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9個鄉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66個行政村居(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全縣行政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全覆蓋。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雷山縣166個村居(社區)中有158個獲得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居(社區),占比95.18%,全縣9鄉鎮(街道)均為縣級及以上文明鄉鎮(街道),占比100%。
下一步,雷山縣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抓好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工作,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堅持打基礎、強引領,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縣級黨委統籌和鄉鎮、村黨組織引領,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堅持抓重點、強聯結,全力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加快推動旅游產業化提質擴面,加快推動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壯大,加快推動特色輕工業取得突破,持續帶動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堅持抓建設、強弱項,深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抓好傳統村落保護,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堅持惠民生、增福祉,全面加強各類社會保障,努力讓群眾享有更高的收入、讓群眾享有更穩定的工作、讓群眾享有更滿意的教育、讓群眾享有更健康的身心、努力讓群眾享有更可靠的社會保障。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