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浪:我家我建 我村我興 易地搬遷戶分類安置差異化補助激發內力
今年以來,甘肅省古浪縣搶抓政策機遇,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加快鄉村建設行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系統謀劃、高位推動,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補助政策,因戶施策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促進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托底和生活品質提升改善,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古浪經驗。
一、突出系統謀劃,科學部署算好“全局賬”。系統謀劃布局。對標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六類”區域,結合古浪大規模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經驗,堅持“應搬盡搬、宜居宜業”,統籌考慮交通區位、地域空間、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因素,打破鄉鎮、村組區域界限,因地制宜制定搬遷安置規劃,計劃利用5年時間搬遷安置3053戶10755人;今年計劃搬遷安置481戶1692人,其中集中安置273戶1055人、分散安置208戶637人。加強組織領導。堅持把搬遷安置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相關部門和鄉鎮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相關部門精干力量組建工作專班、實行集中辦公,高位推動、高效統籌、靶向攻堅,有力保障了搬遷安置各項工作環環相扣、無縫銜接。健全工作機制。建立縣級領導包鄉鎮、部門領導包項目、鄉鎮領導包村組“三包”機制,健全專班落實、定期調度、聯席會商、技術保障、駐點督導“五項”制度,實行工作進度“周報告、月調度、季通報”,一體推動協議簽訂、住房建設、基礎配套、房款繳納、裝修入住等各環節工作高效落實。
二、突出因戶施策,差異補助助力“搬遷夢”。個性化設計住房。面向搬遷群眾發放征求意見卡2500多份,充分征求群眾對安置住房建設的意見,在充分考慮搬遷群眾家庭人口、年齡結構、產業就業等實際情況和住房選擇意愿的基礎上,按照“宜集則集、宜散則散”的原則,有針對性設計平房、二層樓房、六層樓房3種類型、建筑面積70-130平方米的6種戶型,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多元化住房需求。分類化實施安置。堅持就近原則和群眾意愿相結合,今年在縣城周邊、鄉鎮鎮區集中規劃建設安置點6處,建設高標準安置住房273套。同時,以成本價盤活縣城區、重點鄉鎮空置住房實行分散安置,動員鼓勵有意愿、有能力的群眾進城入鎮,目前138戶分散安置群眾已領取鑰匙。差異化落實補助。根據安置住房戶型、面積和建設成本的不同,實行差異化階梯式補助政策,建設成本10萬元以下的住房每戶補助7萬元,10-20萬元(含)的補助10萬元,20-30萬元(含)的補助13萬元,超過30萬元的補助15萬元,做到了群眾自籌資金能承受、政府補助政策可持續,切實利用政策溫度提升群眾搬遷的積極性。多元化籌措資金。在全面落實省市“10+5+N”補助政策基礎上,縣財政籌措資金1589萬元戶均再補助3萬元,并打通農業銀行、農商銀行貸款“綠色通道”,發放安居信貸資金2405萬元,有效保障了群眾搬遷資金需求。同時,嚴格落實“一戶一宅、占新騰舊”要求,科學規劃利用遷出區騰退土地,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持續壯大避險搬遷安置項目“資金池”。
三、突出群眾主體,多方聯動共建“新家園”。強化宣傳引導。始終堅持群眾主體地位,組織鎮村組干部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講政策、話利弊、解疑惑,著力提高群眾的政策知曉率、搬遷認同感和參與主動性,先后對“六類”區域符合條件的群眾開展了6輪次登記造冊、補充完善,做到了應納盡納。發動群眾參與。安置點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優先吸納搬遷群眾務工,讓群眾在親手參與建設新家園的同時,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增加勞務收入。積極動員鄉村能工巧匠在安置區小景打造、院落綠化等方面獻計出力,全力打造功能實用、景觀優美、風貌獨特、符合群眾意愿的高品質居住環境。嚴控質量成本。在監理單位監督的基礎上,引導群眾成立住房建設質量監督小組,全過程參與選址、施工、裝飾等各環節監管,切實保障工程質量。合理利用鎮村建設存量用地,集中安置點盡量選擇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縣城和中心鎮區??h財政、住建等相關部門對安置點住宅和基礎設施工程設計實行造價審核,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減少非必要建設內容,切實降低建設成本。
四、突出后續扶持,著眼長遠發展“保安居”。強化設施配套。統籌整合農業農村、鄉村建設、城鎮化建設等各類項目資金,同步配套集中安置點水、電、路、氣、暖等基礎設施,一體推進綠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著力打造生態宜居新民居,增強群眾幸福感。強化公共服務。精準對接搬遷群眾后續服務,全面落實戶籍遷移、社會保障、就醫就學、民政兜底等各類政策,對戶籍暫時未遷移的,繼續享受原遷出區各類惠農政策,有效保障搬遷群眾權益。強化產業扶持。加大產業培育獎補力度,鼓勵群眾發展壯大自種自養產業,對集中連片新建日光溫室50座以上的每座補助5萬元,集中連片新建養殖暖棚3000平方米以上的每個經營主體補助2.8萬元,有力激發了群眾發展產業的信心。強化社區治理。積極推行以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融合的基層治理新模式,組建集中安置點黨支部,將搬遷群眾納入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體系,建立“支部引領、小組包戶、黨員帶頭”服務機制,激發群眾干事創業、發家致富活力,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環境、邁進新生活。
甘肅古浪:我家我建 我村我興 易地搬遷戶分類安置差異化補助激發內力
時間:2022-10-07 22:05:50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顧亮
今年以來,甘肅省古浪縣搶抓政策機遇,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加快鄉村建設行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系統謀劃、高位推動,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補助政策,因戶施策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促進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托底和生活品質提升改善,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古浪經驗。
一、突出系統謀劃,科學部署算好“全局賬”。系統謀劃布局。對標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六類”區域,結合古浪大規模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經驗,堅持“應搬盡搬、宜居宜業”,統籌考慮交通區位、地域空間、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因素,打破鄉鎮、村組區域界限,因地制宜制定搬遷安置規劃,計劃利用5年時間搬遷安置3053戶10755人;今年計劃搬遷安置481戶1692人,其中集中安置273戶1055人、分散安置208戶637人。加強組織領導。堅持把搬遷安置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相關部門和鄉鎮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相關部門精干力量組建工作專班、實行集中辦公,高位推動、高效統籌、靶向攻堅,有力保障了搬遷安置各項工作環環相扣、無縫銜接。健全工作機制。建立縣級領導包鄉鎮、部門領導包項目、鄉鎮領導包村組“三包”機制,健全專班落實、定期調度、聯席會商、技術保障、駐點督導“五項”制度,實行工作進度“周報告、月調度、季通報”,一體推動協議簽訂、住房建設、基礎配套、房款繳納、裝修入住等各環節工作高效落實。
二、突出因戶施策,差異補助助力“搬遷夢”。個性化設計住房。面向搬遷群眾發放征求意見卡2500多份,充分征求群眾對安置住房建設的意見,在充分考慮搬遷群眾家庭人口、年齡結構、產業就業等實際情況和住房選擇意愿的基礎上,按照“宜集則集、宜散則散”的原則,有針對性設計平房、二層樓房、六層樓房3種類型、建筑面積70-130平方米的6種戶型,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多元化住房需求。分類化實施安置。堅持就近原則和群眾意愿相結合,今年在縣城周邊、鄉鎮鎮區集中規劃建設安置點6處,建設高標準安置住房273套。同時,以成本價盤活縣城區、重點鄉鎮空置住房實行分散安置,動員鼓勵有意愿、有能力的群眾進城入鎮,目前138戶分散安置群眾已領取鑰匙。差異化落實補助。根據安置住房戶型、面積和建設成本的不同,實行差異化階梯式補助政策,建設成本10萬元以下的住房每戶補助7萬元,10-20萬元(含)的補助10萬元,20-30萬元(含)的補助13萬元,超過30萬元的補助15萬元,做到了群眾自籌資金能承受、政府補助政策可持續,切實利用政策溫度提升群眾搬遷的積極性。多元化籌措資金。在全面落實省市“10+5+N”補助政策基礎上,縣財政籌措資金1589萬元戶均再補助3萬元,并打通農業銀行、農商銀行貸款“綠色通道”,發放安居信貸資金2405萬元,有效保障了群眾搬遷資金需求。同時,嚴格落實“一戶一宅、占新騰舊”要求,科學規劃利用遷出區騰退土地,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持續壯大避險搬遷安置項目“資金池”。
三、突出群眾主體,多方聯動共建“新家園”。強化宣傳引導。始終堅持群眾主體地位,組織鎮村組干部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講政策、話利弊、解疑惑,著力提高群眾的政策知曉率、搬遷認同感和參與主動性,先后對“六類”區域符合條件的群眾開展了6輪次登記造冊、補充完善,做到了應納盡納。發動群眾參與。安置點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優先吸納搬遷群眾務工,讓群眾在親手參與建設新家園的同時,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增加勞務收入。積極動員鄉村能工巧匠在安置區小景打造、院落綠化等方面獻計出力,全力打造功能實用、景觀優美、風貌獨特、符合群眾意愿的高品質居住環境。嚴控質量成本。在監理單位監督的基礎上,引導群眾成立住房建設質量監督小組,全過程參與選址、施工、裝飾等各環節監管,切實保障工程質量。合理利用鎮村建設存量用地,集中安置點盡量選擇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縣城和中心鎮區??h財政、住建等相關部門對安置點住宅和基礎設施工程設計實行造價審核,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減少非必要建設內容,切實降低建設成本。
四、突出后續扶持,著眼長遠發展“保安居”。強化設施配套。統籌整合農業農村、鄉村建設、城鎮化建設等各類項目資金,同步配套集中安置點水、電、路、氣、暖等基礎設施,一體推進綠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著力打造生態宜居新民居,增強群眾幸福感。強化公共服務。精準對接搬遷群眾后續服務,全面落實戶籍遷移、社會保障、就醫就學、民政兜底等各類政策,對戶籍暫時未遷移的,繼續享受原遷出區各類惠農政策,有效保障搬遷群眾權益。強化產業扶持。加大產業培育獎補力度,鼓勵群眾發展壯大自種自養產業,對集中連片新建日光溫室50座以上的每座補助5萬元,集中連片新建養殖暖棚3000平方米以上的每個經營主體補助2.8萬元,有力激發了群眾發展產業的信心。強化社區治理。積極推行以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和德治相融合的基層治理新模式,組建集中安置點黨支部,將搬遷群眾納入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體系,建立“支部引領、小組包戶、黨員帶頭”服務機制,激發群眾干事創業、發家致富活力,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環境、邁進新生活。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