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構建新型基層管理體系,打造干群皆歡新格局
2020年9月,德??h為百色市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工作試點縣。德??h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敢為人先,在改革中謀發展,全面快速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試點工作,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好評如潮,成功構建出黨建更走心、指揮更高效、審批更便捷、執法更有力、責任更明確、治理更科學、發展更高質、人民更滿意的基層政權。
探索創新,統籌設置高效綜合機構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大深化“放管服”改革,圍繞實現鄉鎮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全面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改革,探索構建新型簡約高效的基層組織架構。
將傳統的林業站、農業站、計生辦……等“七站八所”打破重組。統籌設置7個綜合職能機構,即:黨政綜合辦公室、黨建辦公室、行政審批辦公室、行政執法辦公室、社會治理辦公室、鄉村振興辦公室和經濟發展辦公室。著力加強黨的領導,提高為民服務質量,提升社會治理水平,一是實行“一個窗口管審批”,即鄉鎮行政審批職能統一歸入行政審批辦公室,實現“一站式服務”“一門式辦理”“最多跑一次”;二是組建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實行“一支隊伍管執法”。鄉鎮安排10-18名編制,以鄉鎮名義開展執法工作,解決基層執法工作薄弱問題;三是建立“全科網”,實施“社會治理一張網”,全面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
推動資源下沉,激發鄉鎮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采取多項配套措施,推動改革落實,形成長效機制。機構重組后,將原先縣級派駐鄉鎮的“七站八所”共計210名事業編制及人員、固定資產、辦公經費等一并劃轉由鄉鎮統一領導和管理,按照“編隨事走,人隨編走”的原則,鄉鎮行政事業人員編制統籌使用。非在領導崗位的人員由鄉鎮靈活調配,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做到“人盡其才”。綜合職能辦公室負責人原則上享受副科級待遇,列入鄉鎮領導班子后備人選,使鄉鎮領導班子原先只有婦聯主席和團委2名后備人選增加到9名,拓寬了選人用人的范圍和干部成長渠道,基層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極大的提升,基層在人、權、物的保障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轉化科技成果,把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基層最末梢
依托綜治中心指揮平臺,建立“全科網”,將“基層黨建、便民服務、綜合治理、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生態治理、安全監管、綜合執法”等社會治理元素通過“一網統籌”實現“三網合一,一網多能”。全面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網格化服務管理進一步提升,依托網絡指揮平臺,融合全民視頻監控大數據,推動雪亮工程全覆蓋,截止目前,全縣共有4000余個監控攝像頭,極大的震懾違法犯罪行為,對安全隱患起到了非常好的預警效果,達到“一網共享、社會共治”。一位接學生的老人說:“以前,孩子放學后,總是有些孩子喜歡悄悄跑到河邊野游,每年暑期幾乎都會出事,大人提心掉膽的,現在河邊都安裝攝像頭和安放相關安全防護救援設施,孩子靠近河堤警報就會響起來,起到了很好的安全防范作用”
足榮鎮足榮村副書記楊照國說:“基層整合后,鎮里的執法人員和調解人員更充足、也更專業了,以前村里的自然資源、宅基地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應急管理等領域行政執法和矛盾糾紛調處等方面的問題,相關政府工作人員過了很久才到場,好不容易有人到場了,可又是因為沒有相關權限難以開展工作,很被動,現在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得到極大的提高”
以空間換時間,將便民服務進行到底
德??h東西長近200公里,從東路最偏遠的榮華鄉平隆村部到縣城有80余公里,而北路最偏遠的東凌鎮平交村部到縣城也有100余公里,這些村屯的群眾到縣城的政務服務中心辦事,僅僅算車程,一個往返中間就要6、7個鐘,非常不方便?;鶎诱虾?,從權責清單中梳理下放行政審批服務事項136項,較改革前增加16項;行政執法事項54項,較改革前增加28項;鄉鎮公共服務事項92項,村級公共服務事項10項。市場監管、公安、民政、殘聯、就業、社保、林業等事項應駐盡駐,便民惠民服務前移,實行民事代辦制度,將便民服務最大化。東凌鎮平交村黃某寶道:“真的是想不到啊,以前去縣城辦事總是要翻山越嶺,一個來回200多公里的山路,比坐一次長途車還累得多,現在真是太方便了,在家里把材料交給包片村干幫忙,就直接可以把事辦成了”
多舉措打造暖心、貼心的便民服務平臺
德??h結合實際,不斷優化辦公環境,簡化辦事流程,完善便民服務設施。巴頭鄉通過實施“四舉措”打造暖心、貼心的便民服務平臺,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一是按照“精簡、統一、高效、便民”的原則,推進政務服務便民化,實現業務部門數據共享,業務網上辦理及人性化辦公,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二是推行鄉、村干部“幫辦代辦”服務。由于巴頭鄉地處大石山區,村多屯散,留守群眾大多數為老年人,出行較為困難。結合實際,德??h在每個村均配備由鄉干部、村“兩委”干部組成的“幫辦代辦”隊伍,專為出行困難群眾代辦各類審批事項,推行上門服務,點對點精準辦理。三是開展“服務之星”評選活動。為進一步激發“七大辦公室”干部職工的工作熱情,巴頭鄉從今年6月開始,德??h堅持每月評選“服務之星”2名,以先進為榜樣,號召廣大干部苦練內功,勇于擔當,發揚拼搏、奉獻精神,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優化服務質量,打造品質過硬、業務過硬、服務過硬的干部隊伍。四是實行政務服務“好差評”問卷調查。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在巴頭鄉行政審批辦公室(便民服務中心)設置意見投訴箱,開展“好差評”問卷調查,讓辦事群眾“主動評”和“辦完即評”。通過“好差評”系統規范處置差評,加強“差評”整改,不斷提升基層政務服務效能。
德??h建立“一對多”“多對一”的工作機制,為理順縣直黨政部門與鄉鎮“七大辦公室”的業務歸口管理關系,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通過縣直部門對鄉鎮開展輪訓、鄉鎮到縣直部門跟班作業、崗位實踐等方式提高基層人員業務能力,推動基層改革事項高質量落地落實,朝著改革的目標一步步的邁進。
中共德??h委編辦提供
德保:構建新型基層管理體系,打造干群皆歡新格局
時間:2022-09-27 16:59:15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中共德??h委編辦
2020年9月,德??h為百色市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工作試點縣。德??h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敢為人先,在改革中謀發展,全面快速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試點工作,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好評如潮,成功構建出黨建更走心、指揮更高效、審批更便捷、執法更有力、責任更明確、治理更科學、發展更高質、人民更滿意的基層政權。
探索創新,統籌設置高效綜合機構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大深化“放管服”改革,圍繞實現鄉鎮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全面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改革,探索構建新型簡約高效的基層組織架構。
將傳統的林業站、農業站、計生辦……等“七站八所”打破重組。統籌設置7個綜合職能機構,即:黨政綜合辦公室、黨建辦公室、行政審批辦公室、行政執法辦公室、社會治理辦公室、鄉村振興辦公室和經濟發展辦公室。著力加強黨的領導,提高為民服務質量,提升社會治理水平,一是實行“一個窗口管審批”,即鄉鎮行政審批職能統一歸入行政審批辦公室,實現“一站式服務”“一門式辦理”“最多跑一次”;二是組建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實行“一支隊伍管執法”。鄉鎮安排10-18名編制,以鄉鎮名義開展執法工作,解決基層執法工作薄弱問題;三是建立“全科網”,實施“社會治理一張網”,全面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
推動資源下沉,激發鄉鎮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采取多項配套措施,推動改革落實,形成長效機制。機構重組后,將原先縣級派駐鄉鎮的“七站八所”共計210名事業編制及人員、固定資產、辦公經費等一并劃轉由鄉鎮統一領導和管理,按照“編隨事走,人隨編走”的原則,鄉鎮行政事業人員編制統籌使用。非在領導崗位的人員由鄉鎮靈活調配,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做到“人盡其才”。綜合職能辦公室負責人原則上享受副科級待遇,列入鄉鎮領導班子后備人選,使鄉鎮領導班子原先只有婦聯主席和團委2名后備人選增加到9名,拓寬了選人用人的范圍和干部成長渠道,基層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極大的提升,基層在人、權、物的保障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轉化科技成果,把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基層最末梢
依托綜治中心指揮平臺,建立“全科網”,將“基層黨建、便民服務、綜合治理、市場監管、城市管理、生態治理、安全監管、綜合執法”等社會治理元素通過“一網統籌”實現“三網合一,一網多能”。全面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網格化服務管理進一步提升,依托網絡指揮平臺,融合全民視頻監控大數據,推動雪亮工程全覆蓋,截止目前,全縣共有4000余個監控攝像頭,極大的震懾違法犯罪行為,對安全隱患起到了非常好的預警效果,達到“一網共享、社會共治”。一位接學生的老人說:“以前,孩子放學后,總是有些孩子喜歡悄悄跑到河邊野游,每年暑期幾乎都會出事,大人提心掉膽的,現在河邊都安裝攝像頭和安放相關安全防護救援設施,孩子靠近河堤警報就會響起來,起到了很好的安全防范作用”
足榮鎮足榮村副書記楊照國說:“基層整合后,鎮里的執法人員和調解人員更充足、也更專業了,以前村里的自然資源、宅基地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應急管理等領域行政執法和矛盾糾紛調處等方面的問題,相關政府工作人員過了很久才到場,好不容易有人到場了,可又是因為沒有相關權限難以開展工作,很被動,現在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得到極大的提高”
以空間換時間,將便民服務進行到底
德??h東西長近200公里,從東路最偏遠的榮華鄉平隆村部到縣城有80余公里,而北路最偏遠的東凌鎮平交村部到縣城也有100余公里,這些村屯的群眾到縣城的政務服務中心辦事,僅僅算車程,一個往返中間就要6、7個鐘,非常不方便?;鶎诱虾?,從權責清單中梳理下放行政審批服務事項136項,較改革前增加16項;行政執法事項54項,較改革前增加28項;鄉鎮公共服務事項92項,村級公共服務事項10項。市場監管、公安、民政、殘聯、就業、社保、林業等事項應駐盡駐,便民惠民服務前移,實行民事代辦制度,將便民服務最大化。東凌鎮平交村黃某寶道:“真的是想不到啊,以前去縣城辦事總是要翻山越嶺,一個來回200多公里的山路,比坐一次長途車還累得多,現在真是太方便了,在家里把材料交給包片村干幫忙,就直接可以把事辦成了”
多舉措打造暖心、貼心的便民服務平臺
德??h結合實際,不斷優化辦公環境,簡化辦事流程,完善便民服務設施。巴頭鄉通過實施“四舉措”打造暖心、貼心的便民服務平臺,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一是按照“精簡、統一、高效、便民”的原則,推進政務服務便民化,實現業務部門數據共享,業務網上辦理及人性化辦公,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二是推行鄉、村干部“幫辦代辦”服務。由于巴頭鄉地處大石山區,村多屯散,留守群眾大多數為老年人,出行較為困難。結合實際,德??h在每個村均配備由鄉干部、村“兩委”干部組成的“幫辦代辦”隊伍,專為出行困難群眾代辦各類審批事項,推行上門服務,點對點精準辦理。三是開展“服務之星”評選活動。為進一步激發“七大辦公室”干部職工的工作熱情,巴頭鄉從今年6月開始,德??h堅持每月評選“服務之星”2名,以先進為榜樣,號召廣大干部苦練內功,勇于擔當,發揚拼搏、奉獻精神,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優化服務質量,打造品質過硬、業務過硬、服務過硬的干部隊伍。四是實行政務服務“好差評”問卷調查。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在巴頭鄉行政審批辦公室(便民服務中心)設置意見投訴箱,開展“好差評”問卷調查,讓辦事群眾“主動評”和“辦完即評”。通過“好差評”系統規范處置差評,加強“差評”整改,不斷提升基層政務服務效能。
德??h建立“一對多”“多對一”的工作機制,為理順縣直黨政部門與鄉鎮“七大辦公室”的業務歸口管理關系,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通過縣直部門對鄉鎮開展輪訓、鄉鎮到縣直部門跟班作業、崗位實踐等方式提高基層人員業務能力,推動基層改革事項高質量落地落實,朝著改革的目標一步步的邁進。
中共德??h委編辦提供
責任編輯:張院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