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老區精神耀千秋
老區,是被烈士鮮血浸染的土地。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開創中國革命道路的壯闊征程中,老區人民經受血與火的洗禮、飽受種種磨難的考驗、歷經曲折艱辛的探索,孕育形成了老區精神。
老區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老區人民砥礪前行。他們,以奉獻為榮,多年如一日堅守在平凡崗位,甘做鄉村發展的鋪路石;他們,以奮斗為筆,面臨困境自強不息,用勤勞書寫燦爛人生;他們,以求真為尺,深入鄉間丈量腳下的每一寸熱土,守正出新謀發展。他們,平凡而不平庸,持續為老區發展默默奉獻智慧、熱血。
心底無私寫擔當
這無私是二十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
“群眾的笑臉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鄙綎|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經常說,讓群眾過上更幸福的生活是他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1999年至今,王傳喜一共記了260多本工作筆記。這些筆記字里行間寫滿了對代村的發展思考和對群眾的牽掛惦念,也記錄著代村從村集體負債380多萬元、矛盾錯綜復雜、群眾信訪不斷的“落后村”向“全國文明村”轉變的奮斗足跡。
“我覺得搞集體經濟這條路不會錯,再苦再難也要把這件事辦成?!鄙先尾痪?,王傳喜就發現豐富的土地資源是代村最大的資源優勢,但存在人地不均、零散經營等問題。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右三)與群眾在一起話家常。
2000年,為更加公平地使用土地資源,王傳喜帶領村干部研究制定土地調整方案,提出“全村土地平均分配,每戶兩塊地”。該方案一公布,部分原來占有土地較多的村民意見較大,反應比較激烈。為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王傳喜帶領村干部白天丈量土地,晚上挨家挨戶、耐心細致地做群眾思想工作,力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此外,他還帶頭選擇了村民普遍認為土質最差且偏遠的土地。在他細致入微地入戶解釋和率先垂范的帶動下,村民的不滿情緒被逐步化解,代村的土地調整方案最終得以順利實施,為土地集約化經營奠定了基礎。入戶做思想工作的過程中,他一次又一次遭遇群眾的冷言冷語,受氣成了家常便飯。面對這些,他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得失,一心撲在土地調整工作上。
土地調整后,王傳喜繼續為村里發展無私奉獻。他夙興夜寐,腦子里裝的都是村里的事。
“不能等有錢了才想著去孝敬老人?!薄昂玫木幼l件要讓老年人先享受,否則等到咱條件好了再考慮老人,說不定他們就享受不上了?!痹趯嵤┡f村改造搬遷項目時,王傳喜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村里的老人生活得更好。
在王傳喜的建議下,代村陸續建成4棟老年公寓,為60歲以上老人集中養老提供了居住、娛樂場所。老年人按月領取優待金,年齡越大標準越高,實現了老有頤養。同時,還設置居家養老基金,村集體為跟隨子女居家養老的老人每人每年發放一定金額的補助。
“他就是那樣,總在考慮別人,很少為自己考慮?!薄胺彩露紡膭e人的角度考慮,每次受累、受委屈的都是他自己?!薄f起王傳喜,代村鄉親都覺得他是在奉獻自己、造福別人。
在王傳喜無私奉獻和積極帶領下,代村發展一路向好。2021年,村集體各業總產值38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
多年來,王傳喜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薄白蠲缞^斗者”“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每一項榮譽的背后,都是他的無私付出。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鄒莊村航拍圖。
這無私是“三個三天”背后的傾情付出。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是老區縣。九重鎮鄒莊村是該縣的一個南水北調移民村。2021年,淅川縣規劃以鄒莊村為核心,整合鄰近的下孔、孔北、水寨3個村,一體化布局、發展,打造抱團發展的“大鄒莊”。如何快速完成土地流轉,供村里統籌布局產業?如何盡快拆除影響村莊整體規劃、存在安全隱患的臨時搭建物?如何快速籌集助推產業發展的資金?實踐中,駐村工作隊和“大鄒莊”廣大干群一起,迅速掀起建設熱潮。
第一個“三天”的故事,是用三天時間流轉土地2267畝。工作啟動當日,駐村工作隊就發現,雖然80%的群眾都非常支持“大鄒莊”建設,但也有一些群眾存在明顯的抵觸情緒。其中,3戶人家合建了一個20多畝的櫻花苗木基地,因擔心影響苗木收益,不同意流轉土地。在工作陷入僵局時,工作隊立即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為這些櫻花苗木找到了銷路,讓3戶人家吃上“定心丸”,三天后痛快地簽訂了流轉協議。
第二個“三天”的故事,是用三天時間拆除100多戶存在安全隱患的臨時搭建物。一些移民群眾為了增加房屋使用面積,在自家院內搭建了棚子。為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做動員工作,針對群眾的不同訴求一一給予協調解決,在三天內拆完了全村所有存在安全隱患的臨時搭建物。
第三個“三天”的故事,是用三天時間募集263萬元產業發展股金。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駐村工作隊指導成立了掘井人農業合作社、大鄒莊旅游公司、大鄒莊勞務公司,號召鄒莊移民積極入股。為提升大家的積極性,工作隊一方面作出收益保底承諾,另一方面變通方法,同意觀望的群眾讓親友暫時代替入股,從而在三天內迅速完成了股金募集任務。
“三個三天”故事的背后,是駐村工作隊的勇于擔當和無私奉獻。在動員土地流轉、拆除搭建物、募集股金的過程中,工作隊不分晝夜地奔走在村里,趕夜路、跑外村都是“家常便飯”,而顧不上吃飯睡覺則成為常態。其中,第一書記崔麗平因在村奔波,長期無暇照顧自己的兩個小孩。
……
這無私,說到底都是源于燃燒自己燭照他人的赤子情懷。這無私,無關職業、無關年齡。這無私,鐫刻在巍巍太行,播撒在東北的白山黑水,流淌在廣西左右江。源于無私,原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鄧拓之女鄧小嵐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河北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村,幫村里建設“音樂教室”、組建“馬蘭小樂隊”,讓馬蘭童聲飄出大山,回蕩在北京冬奧會的開閉幕式。源于無私,黑龍江樺川縣的劉劍萍擔任蘇家店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期間,曾連續1100多個日夜奮戰在攻堅一線。為支持劉劍萍做好駐村工作,她的丈夫當起了工作隊的兼職司機,她的女兒女婿也經常跑到村里加班幫忙,與劉劍萍一起創下了“一人駐村全家上陣”的佳話。源于無私,老區干部在革命先烈的奮斗精神鼓舞下,堅定信念、攻堅克難,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不舍晝夜,奮力拼搏。
心中有力當自強
老區人民,從來不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他們不斷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老區人民的頑強、執著。
老區人民,骨子里生長著自強不息的基因。
“黨和政府只能扶持我們,不能撫養我們?!边@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彭夏英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彭夏英是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的一位普通村民。曾經,她家十分貧困,最難的時候,家里只有三個碗、三雙筷和一籮谷子。
江西省井岡山市神山村的一處農家院里,彭夏英忙得不亦樂乎。
“以前的日子過得苦喲!”彭夏英說,她的丈夫1992年務工時意外受傷,此后一直沒辦法干重體力活。后來,一家人省吃儉用蓋下的房子又被大雨沖垮。
“再后來,我砍毛竹時又不小心摔傷,動了次大手術,花了不少錢?!闭f起往日的生活,彭夏英的語氣十分平和,但平和的語氣卻難以掩飾她眼角若隱若現的淚珠。
為什么彭夏英的眼里閃爍淚光?因為她曾飽經風霜。她至今記得,有一次女兒生病,她在醫院的繳費窗口前摸遍渾身上下,最后還是差10元錢;她至今記得,為增加收入,她在每天天還沒亮就背著竹筐上山砍毛竹,再把做好的3000雙竹筷挑到30里外的鎮上賣,肩膀上的重量讓那條路格外漫長。
雖歷經辛酸,但彭夏英從未向命運低頭,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擺脫貧困。得益于黨的精準扶貧好政策,2013年彭夏英家分到了7只羊。為養好羊,彭夏英每天起早貪黑,白天忍受風吹日曬,夜里還得觀察羊有
沒有正常反芻、需不需要增加草料,生怕可愛的羊兒因照料不周而生病,那可是全家擺脫貧困的希望呀!特別是在母羊臨近產羔的那段日子,她每天夜里都要起來幾次查看情況。
星光不負趕路人。在彭夏英的辛勤付出下,她家的養羊產業不斷壯大。2015年,她家的存欄羊已發展到60多只。
2016年,彭夏英家的生活又迎來新變化。從當地資源稟賦和生態保護、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神山村確定了走發展黃桃、茶葉產業的路子。為
響應村里的發展規劃、順應發展形勢,她說服丈夫賣掉羊,選擇在黃桃和茶葉產業中重新起步。之后,她又順時應勢,在村里辦起了第一家農家樂,開辦了“神山特產小賣部”,帶動越來越多的當地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每一次起步,都承載著黨和政府對農村群眾的關懷;每一次起步,都考驗著這位農村婦女的勇氣和毅力。她從未退卻,靠著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意志,勤勤懇懇地用實際行動回應了黨的恩情。她始終覺得:“不等不靠,幸福生活是干出來的?!?/p>
老區人民,心中燃燒著咬定目標頑強奮斗的斗志。
“24年了,與樹為伴,習慣了?!比缃?,年近七旬的李有有仍然經常穿梭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東回舍鎮五龍山的山林之間,深情地守護著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
24年,李有有自強不息,誓讓荒山變青山。1998年,他不顧家人反對,承包500畝荒山,成為平山縣承包荒山第一人。之后數年,李有有省吃儉用,將家中的全部積蓄投入造林治山,甚至欠下親戚朋友的債務。
治山之路,異常艱辛。為科學規劃治山方案,李有有邀請專家“把脈”;為解決山上不通電、不通路的現實難題,他連同家人和十多位鄉親以人挑、牲口馱等原始的方式將樹苗和水運到山上。
“挑一趟水,最遠得走5里山路!”李有有說,“有段時間,因為太累,許多鄉親都不愿意干了?!蹦菐啄?,李有有獨自一人守著這片山,他在山上栽植了板栗、嫁接了大棗、種下了核桃。那些日子,他凌晨前沒有睡過覺,每天早上5點起床上山,每天的飯都在山上湊合。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有有的自強奮斗換來一份優異的治山答卷?,F在,他承包的那片荒山路通了、電通了,水也被引上了山。曾經的荒山變成大棗、核桃、板栗、花椒、香椿等樹種的樂園,成為平山縣優質林果基地。之后,他又陸續承包5000畝荒山,繼續艱苦奮斗綠化造林,將五龍山方圓幾十里都治理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果山”。
一個人,一座山。守山這些年,李有有曾因腦梗被拉進醫院多次,幸虧搶救及時才脫離生命危險?,F在,只要不是十分惡劣的天氣,他依然每天在林子里走一趟,查看管道、路況,觀察林木長勢。
“對我來說,這里早已成為我的家,好好守護這片山林也是我的使命?!崩钣杏姓f。
老區人民,身體里流淌著不甘人后的熱血。
傅招金是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偏僻農村土生土長的農民。生于窮鄉僻壤的她從未向命運屈服,一直想要靠自己自強奮斗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苦于自身沒有一技之長、文化程度低,傅招金每一次外出的想法都只好作罷。
轉折點發生在2005年。這一年,順昌縣建立和完善家政服務培訓體系,為廣大婦女實現自身價值提供了一種選擇。在得知縣里組織月嫂培訓后,傅招金感到走出大山的希望在向她招手。從那時起,月嫂這份工作便在傅招金心里生根發芽。
但是,當傅招金將自己想要參加月嫂培訓的想法告訴家人后,卻被潑了一盆冷水?!白约旱暮⒆硬徽疹?,去照顧別人家的孩子,心真狠!”“一個女人家,就應該安分守己,為啥非要往外跑?”……家人的不理解對她打擊很大,但卻沒有影響她的決心。
“靠自己的雙手掙錢,不丟臉?!毕騺頊仨樀母嫡薪?,這一次的話語鏗鏘而堅定。周圍人的反對沒有阻擋住傅招金邁向新生活的腳步,反而更加激發了她的闖勁,堅定了傅招金走出大山擺脫貧困的想法。于是,傅招金積極報名參加培訓,刻苦認真學習技能。
經過不懈努力,傅招金不僅得到了雇主的認可和贊賞,而且還成為業界學習的榜樣。在做月嫂的十余年里,她帶過的孩子、照顧的產婦已超百人。如今的她,已可以沉著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
“走出大山,有苦更有甜,從沒后悔過?!备嫡薪鹫f,只要能吃苦、能奮斗,誰都不會一輩子受窮。
傅招金立志走出大山、艱苦奮斗追逐理想的案例只是萬千農村婦女打破傳統束縛,為幸福生活不懈努力的一個縮影。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正在為之奮斗著。
老區人民,歷經艱辛,奮斗不止。彭夏英、李有有、傅招金并非個例。如今,廣袤的紅色熱土上,一曲曲自強不息的樂曲不絕于耳,一件件艱苦奮斗的感人事跡催人奮進。
匠心獨運謀創新
守正出新,源于長期深入基層,一次次用腳步丈量鄉土溫度,丈量百姓冷暖。
梁朵,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鄉村振興局資金項目管理股干部。從2005年銅鼓縣開始實施深山區地質災害區移民扶貧到“十三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她在實踐中求探索,成為搬遷群眾的“知心人”,先后獲評銅鼓縣2020年度“最美扶貧人”、國家發改委“‘十三五’奮進易地搬遷干部”等榮譽稱號。
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是秋收起義的爆發地和前敵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銅鼓縣90個村中有25個省定深度貧困村。這些村生存環境差、發展條件不足、就地扶貧成本高、安全隱患突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成為銅鼓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之一。
“各地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村情實際都不盡相同,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工作方法、模式?!惫ぷ髦?,梁朵向來注重探索創新。
創新不是憑空聯想,更不能閉門造車。為因地制宜制定搬遷計劃,“十三五”時期,時任銅鼓縣扶貧辦搬遷股股長梁朵深入各鄉鎮各村組調研,跑遍全縣9個鄉鎮。她不分晝夜走訪深山區、地質災害區、庫區的貧困戶,分析各鄉鎮的搬遷意愿、搬遷方式和安置點的選址。在此基礎上,她為縣里的搬遷動員、項目建設和搬遷后扶方案提供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建議。
為做好宣傳動員,梁朵建議縣里制作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宣傳卡”,發放到全縣3000多戶農戶手中,便于群眾更好地理解政策;為解決搬遷群眾“吃菜難”,梁朵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在安置區建設“幫扶小菜園”,確保有需求的搬遷戶能有小塊菜地。
參與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以來,梁朵累計為縣里提出近10條有價值的創新建議,發現違規實施項目6個,及時挽回經濟損失400余萬元。
“搬遷后扶,任重道遠,既不能落入俗套、一成不變,也不能太過超前、脫離實際?!绷憾湔f,她將繼續深入基層,向村民問計,向干部問計,進而提出一些創新建議。
守正出新,源于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想方設法提升百姓對村莊發展的參與感。
曾經,陜西省榆林市佳縣通鎮向陽灣村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基礎設施薄弱、村里無集體產業,村集體經濟主要靠上級轉移性支付維持。2015年,賀建強進入向陽灣村“兩委”班子,2018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要改變村‘兩委’的狀態,僅靠喊口號是不行的。關鍵得有招,得有真招、實招、新招?!辟R建強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為提升基層堡壘凝聚力,賀建強提出給村干部和黨員量身設崗,實施“四個一”責任制(即協助管理一個片區、掌握一門實用技術、抓好一項具體工作、幫扶帶動一戶當時的貧困戶)。
得益于新責任機制的推行,黨員的歸屬感、責任意識明顯提升,向陽灣村基層戰斗堡壘的凝聚力明顯增強。賀建強為推動村里發展提出的創新舉措還有很多。
紅棗銷售市場不景氣,讓向陽灣村棗農的積極性大受打擊。為促進紅棗產業提質增效,賀建強與村干部多次探討,決定采取“三權”分置辦法,探索發展“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實施低產棗園改造,對集中連片的1000余畝棗樹實行統一強力降高塑形、統一防蟲、統一技術服務。
不僅如此,賀建強還曾帶領27位村民赴陜西省內的柞水縣、楊凌區等地考察調研,發現香菇產業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良好。而佳縣主要種植紅棗,每年棗樹降高塑形會產生大量的原料紅棗枝,可用來制作菌棒??疾旎貋砗?,他立即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對向陽灣村的土壤、氣候等生態環境進行測評,為進一步拓寬創新發展思路,他又邀請華中農業大學的技術團隊進行調查分析,確立了“紅棗木—菌棒—香菇”的產業發展方向。
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向陽灣村黨支部書記賀建強查看棗木菌棒。
如今,向陽灣村共種植香菇28棚,年產干菇5萬斤,所生產的菌棒能滿足周邊鄉鎮、行政村的種植需求?!皸椖揪健辈粌H成為向陽灣村村集體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也積極帶動了佳縣各村的發展。
多年來的辛苦付出,讓賀建強獲得了大家的贊譽。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賀建強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老區人民,從來不缺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態度。憑著這種態度,梁朵為銅鼓縣的易地搬遷屢出新點子,賀建強為提升基層堡壘凝聚力、拓寬產業發展思路推出多項創新舉措。這僅是千千萬萬老區人民追求創新發展案例中的滄海一粟。翻看老區的發展畫卷,創新的元素無處不在。
老區新貌,精神不朽。在紅色熱土上,一代代老區人民緬懷先烈,賡續奮斗之志;謳歌時代,踐行初心使命,讓老區精神閃耀時代光芒,光照千秋!
傳承·老區精神耀千秋
時間:2022-09-22 12:01:31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2年第13期
作者:本刊記者 原藝鳴 王首航
老區,是被烈士鮮血浸染的土地。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開創中國革命道路的壯闊征程中,老區人民經受血與火的洗禮、飽受種種磨難的考驗、歷經曲折艱辛的探索,孕育形成了老區精神。
老區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老區人民砥礪前行。他們,以奉獻為榮,多年如一日堅守在平凡崗位,甘做鄉村發展的鋪路石;他們,以奮斗為筆,面臨困境自強不息,用勤勞書寫燦爛人生;他們,以求真為尺,深入鄉間丈量腳下的每一寸熱土,守正出新謀發展。他們,平凡而不平庸,持續為老區發展默默奉獻智慧、熱血。
心底無私寫擔當
這無私是二十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
“群眾的笑臉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鄙綎|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經常說,讓群眾過上更幸福的生活是他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1999年至今,王傳喜一共記了260多本工作筆記。這些筆記字里行間寫滿了對代村的發展思考和對群眾的牽掛惦念,也記錄著代村從村集體負債380多萬元、矛盾錯綜復雜、群眾信訪不斷的“落后村”向“全國文明村”轉變的奮斗足跡。
“我覺得搞集體經濟這條路不會錯,再苦再難也要把這件事辦成?!鄙先尾痪?,王傳喜就發現豐富的土地資源是代村最大的資源優勢,但存在人地不均、零散經營等問題。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右三)與群眾在一起話家常。
2000年,為更加公平地使用土地資源,王傳喜帶領村干部研究制定土地調整方案,提出“全村土地平均分配,每戶兩塊地”。該方案一公布,部分原來占有土地較多的村民意見較大,反應比較激烈。為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王傳喜帶領村干部白天丈量土地,晚上挨家挨戶、耐心細致地做群眾思想工作,力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此外,他還帶頭選擇了村民普遍認為土質最差且偏遠的土地。在他細致入微地入戶解釋和率先垂范的帶動下,村民的不滿情緒被逐步化解,代村的土地調整方案最終得以順利實施,為土地集約化經營奠定了基礎。入戶做思想工作的過程中,他一次又一次遭遇群眾的冷言冷語,受氣成了家常便飯。面對這些,他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得失,一心撲在土地調整工作上。
土地調整后,王傳喜繼續為村里發展無私奉獻。他夙興夜寐,腦子里裝的都是村里的事。
“不能等有錢了才想著去孝敬老人?!薄昂玫木幼l件要讓老年人先享受,否則等到咱條件好了再考慮老人,說不定他們就享受不上了?!痹趯嵤┡f村改造搬遷項目時,王傳喜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村里的老人生活得更好。
在王傳喜的建議下,代村陸續建成4棟老年公寓,為60歲以上老人集中養老提供了居住、娛樂場所。老年人按月領取優待金,年齡越大標準越高,實現了老有頤養。同時,還設置居家養老基金,村集體為跟隨子女居家養老的老人每人每年發放一定金額的補助。
“他就是那樣,總在考慮別人,很少為自己考慮?!薄胺彩露紡膭e人的角度考慮,每次受累、受委屈的都是他自己?!薄f起王傳喜,代村鄉親都覺得他是在奉獻自己、造福別人。
在王傳喜無私奉獻和積極帶領下,代村發展一路向好。2021年,村集體各業總產值38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
多年來,王傳喜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薄白蠲缞^斗者”“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每一項榮譽的背后,都是他的無私付出。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鄒莊村航拍圖。
這無私是“三個三天”背后的傾情付出。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是老區縣。九重鎮鄒莊村是該縣的一個南水北調移民村。2021年,淅川縣規劃以鄒莊村為核心,整合鄰近的下孔、孔北、水寨3個村,一體化布局、發展,打造抱團發展的“大鄒莊”。如何快速完成土地流轉,供村里統籌布局產業?如何盡快拆除影響村莊整體規劃、存在安全隱患的臨時搭建物?如何快速籌集助推產業發展的資金?實踐中,駐村工作隊和“大鄒莊”廣大干群一起,迅速掀起建設熱潮。
第一個“三天”的故事,是用三天時間流轉土地2267畝。工作啟動當日,駐村工作隊就發現,雖然80%的群眾都非常支持“大鄒莊”建設,但也有一些群眾存在明顯的抵觸情緒。其中,3戶人家合建了一個20多畝的櫻花苗木基地,因擔心影響苗木收益,不同意流轉土地。在工作陷入僵局時,工作隊立即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為這些櫻花苗木找到了銷路,讓3戶人家吃上“定心丸”,三天后痛快地簽訂了流轉協議。
第二個“三天”的故事,是用三天時間拆除100多戶存在安全隱患的臨時搭建物。一些移民群眾為了增加房屋使用面積,在自家院內搭建了棚子。為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駐村工作隊挨家挨戶做動員工作,針對群眾的不同訴求一一給予協調解決,在三天內拆完了全村所有存在安全隱患的臨時搭建物。
第三個“三天”的故事,是用三天時間募集263萬元產業發展股金。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駐村工作隊指導成立了掘井人農業合作社、大鄒莊旅游公司、大鄒莊勞務公司,號召鄒莊移民積極入股。為提升大家的積極性,工作隊一方面作出收益保底承諾,另一方面變通方法,同意觀望的群眾讓親友暫時代替入股,從而在三天內迅速完成了股金募集任務。
“三個三天”故事的背后,是駐村工作隊的勇于擔當和無私奉獻。在動員土地流轉、拆除搭建物、募集股金的過程中,工作隊不分晝夜地奔走在村里,趕夜路、跑外村都是“家常便飯”,而顧不上吃飯睡覺則成為常態。其中,第一書記崔麗平因在村奔波,長期無暇照顧自己的兩個小孩。
……
這無私,說到底都是源于燃燒自己燭照他人的赤子情懷。這無私,無關職業、無關年齡。這無私,鐫刻在巍巍太行,播撒在東北的白山黑水,流淌在廣西左右江。源于無私,原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鄧拓之女鄧小嵐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河北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村,幫村里建設“音樂教室”、組建“馬蘭小樂隊”,讓馬蘭童聲飄出大山,回蕩在北京冬奧會的開閉幕式。源于無私,黑龍江樺川縣的劉劍萍擔任蘇家店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期間,曾連續1100多個日夜奮戰在攻堅一線。為支持劉劍萍做好駐村工作,她的丈夫當起了工作隊的兼職司機,她的女兒女婿也經常跑到村里加班幫忙,與劉劍萍一起創下了“一人駐村全家上陣”的佳話。源于無私,老區干部在革命先烈的奮斗精神鼓舞下,堅定信念、攻堅克難,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不舍晝夜,奮力拼搏。
心中有力當自強
老區人民,從來不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他們不斷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老區人民的頑強、執著。
老區人民,骨子里生長著自強不息的基因。
“黨和政府只能扶持我們,不能撫養我們?!边@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彭夏英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彭夏英是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的一位普通村民。曾經,她家十分貧困,最難的時候,家里只有三個碗、三雙筷和一籮谷子。
江西省井岡山市神山村的一處農家院里,彭夏英忙得不亦樂乎。
“以前的日子過得苦喲!”彭夏英說,她的丈夫1992年務工時意外受傷,此后一直沒辦法干重體力活。后來,一家人省吃儉用蓋下的房子又被大雨沖垮。
“再后來,我砍毛竹時又不小心摔傷,動了次大手術,花了不少錢?!闭f起往日的生活,彭夏英的語氣十分平和,但平和的語氣卻難以掩飾她眼角若隱若現的淚珠。
為什么彭夏英的眼里閃爍淚光?因為她曾飽經風霜。她至今記得,有一次女兒生病,她在醫院的繳費窗口前摸遍渾身上下,最后還是差10元錢;她至今記得,為增加收入,她在每天天還沒亮就背著竹筐上山砍毛竹,再把做好的3000雙竹筷挑到30里外的鎮上賣,肩膀上的重量讓那條路格外漫長。
雖歷經辛酸,但彭夏英從未向命運低頭,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擺脫貧困。得益于黨的精準扶貧好政策,2013年彭夏英家分到了7只羊。為養好羊,彭夏英每天起早貪黑,白天忍受風吹日曬,夜里還得觀察羊有
沒有正常反芻、需不需要增加草料,生怕可愛的羊兒因照料不周而生病,那可是全家擺脫貧困的希望呀!特別是在母羊臨近產羔的那段日子,她每天夜里都要起來幾次查看情況。
星光不負趕路人。在彭夏英的辛勤付出下,她家的養羊產業不斷壯大。2015年,她家的存欄羊已發展到60多只。
2016年,彭夏英家的生活又迎來新變化。從當地資源稟賦和生態保護、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神山村確定了走發展黃桃、茶葉產業的路子。為
響應村里的發展規劃、順應發展形勢,她說服丈夫賣掉羊,選擇在黃桃和茶葉產業中重新起步。之后,她又順時應勢,在村里辦起了第一家農家樂,開辦了“神山特產小賣部”,帶動越來越多的當地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每一次起步,都承載著黨和政府對農村群眾的關懷;每一次起步,都考驗著這位農村婦女的勇氣和毅力。她從未退卻,靠著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意志,勤勤懇懇地用實際行動回應了黨的恩情。她始終覺得:“不等不靠,幸福生活是干出來的?!?/p>
老區人民,心中燃燒著咬定目標頑強奮斗的斗志。
“24年了,與樹為伴,習慣了?!比缃?,年近七旬的李有有仍然經常穿梭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東回舍鎮五龍山的山林之間,深情地守護著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
24年,李有有自強不息,誓讓荒山變青山。1998年,他不顧家人反對,承包500畝荒山,成為平山縣承包荒山第一人。之后數年,李有有省吃儉用,將家中的全部積蓄投入造林治山,甚至欠下親戚朋友的債務。
治山之路,異常艱辛。為科學規劃治山方案,李有有邀請專家“把脈”;為解決山上不通電、不通路的現實難題,他連同家人和十多位鄉親以人挑、牲口馱等原始的方式將樹苗和水運到山上。
“挑一趟水,最遠得走5里山路!”李有有說,“有段時間,因為太累,許多鄉親都不愿意干了?!蹦菐啄?,李有有獨自一人守著這片山,他在山上栽植了板栗、嫁接了大棗、種下了核桃。那些日子,他凌晨前沒有睡過覺,每天早上5點起床上山,每天的飯都在山上湊合。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有有的自強奮斗換來一份優異的治山答卷?,F在,他承包的那片荒山路通了、電通了,水也被引上了山。曾經的荒山變成大棗、核桃、板栗、花椒、香椿等樹種的樂園,成為平山縣優質林果基地。之后,他又陸續承包5000畝荒山,繼續艱苦奮斗綠化造林,將五龍山方圓幾十里都治理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果山”。
一個人,一座山。守山這些年,李有有曾因腦梗被拉進醫院多次,幸虧搶救及時才脫離生命危險?,F在,只要不是十分惡劣的天氣,他依然每天在林子里走一趟,查看管道、路況,觀察林木長勢。
“對我來說,這里早已成為我的家,好好守護這片山林也是我的使命?!崩钣杏姓f。
老區人民,身體里流淌著不甘人后的熱血。
傅招金是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偏僻農村土生土長的農民。生于窮鄉僻壤的她從未向命運屈服,一直想要靠自己自強奮斗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苦于自身沒有一技之長、文化程度低,傅招金每一次外出的想法都只好作罷。
轉折點發生在2005年。這一年,順昌縣建立和完善家政服務培訓體系,為廣大婦女實現自身價值提供了一種選擇。在得知縣里組織月嫂培訓后,傅招金感到走出大山的希望在向她招手。從那時起,月嫂這份工作便在傅招金心里生根發芽。
但是,當傅招金將自己想要參加月嫂培訓的想法告訴家人后,卻被潑了一盆冷水?!白约旱暮⒆硬徽疹?,去照顧別人家的孩子,心真狠!”“一個女人家,就應該安分守己,為啥非要往外跑?”……家人的不理解對她打擊很大,但卻沒有影響她的決心。
“靠自己的雙手掙錢,不丟臉?!毕騺頊仨樀母嫡薪?,這一次的話語鏗鏘而堅定。周圍人的反對沒有阻擋住傅招金邁向新生活的腳步,反而更加激發了她的闖勁,堅定了傅招金走出大山擺脫貧困的想法。于是,傅招金積極報名參加培訓,刻苦認真學習技能。
經過不懈努力,傅招金不僅得到了雇主的認可和贊賞,而且還成為業界學習的榜樣。在做月嫂的十余年里,她帶過的孩子、照顧的產婦已超百人。如今的她,已可以沉著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
“走出大山,有苦更有甜,從沒后悔過?!备嫡薪鹫f,只要能吃苦、能奮斗,誰都不會一輩子受窮。
傅招金立志走出大山、艱苦奮斗追逐理想的案例只是萬千農村婦女打破傳統束縛,為幸福生活不懈努力的一個縮影。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正在為之奮斗著。
老區人民,歷經艱辛,奮斗不止。彭夏英、李有有、傅招金并非個例。如今,廣袤的紅色熱土上,一曲曲自強不息的樂曲不絕于耳,一件件艱苦奮斗的感人事跡催人奮進。
匠心獨運謀創新
守正出新,源于長期深入基層,一次次用腳步丈量鄉土溫度,丈量百姓冷暖。
梁朵,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鄉村振興局資金項目管理股干部。從2005年銅鼓縣開始實施深山區地質災害區移民扶貧到“十三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她在實踐中求探索,成為搬遷群眾的“知心人”,先后獲評銅鼓縣2020年度“最美扶貧人”、國家發改委“‘十三五’奮進易地搬遷干部”等榮譽稱號。
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是秋收起義的爆發地和前敵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銅鼓縣90個村中有25個省定深度貧困村。這些村生存環境差、發展條件不足、就地扶貧成本高、安全隱患突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成為銅鼓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之一。
“各地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村情實際都不盡相同,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的工作方法、模式?!惫ぷ髦?,梁朵向來注重探索創新。
創新不是憑空聯想,更不能閉門造車。為因地制宜制定搬遷計劃,“十三五”時期,時任銅鼓縣扶貧辦搬遷股股長梁朵深入各鄉鎮各村組調研,跑遍全縣9個鄉鎮。她不分晝夜走訪深山區、地質災害區、庫區的貧困戶,分析各鄉鎮的搬遷意愿、搬遷方式和安置點的選址。在此基礎上,她為縣里的搬遷動員、項目建設和搬遷后扶方案提供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建議。
為做好宣傳動員,梁朵建議縣里制作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宣傳卡”,發放到全縣3000多戶農戶手中,便于群眾更好地理解政策;為解決搬遷群眾“吃菜難”,梁朵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在安置區建設“幫扶小菜園”,確保有需求的搬遷戶能有小塊菜地。
參與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以來,梁朵累計為縣里提出近10條有價值的創新建議,發現違規實施項目6個,及時挽回經濟損失400余萬元。
“搬遷后扶,任重道遠,既不能落入俗套、一成不變,也不能太過超前、脫離實際?!绷憾湔f,她將繼續深入基層,向村民問計,向干部問計,進而提出一些創新建議。
守正出新,源于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想方設法提升百姓對村莊發展的參與感。
曾經,陜西省榆林市佳縣通鎮向陽灣村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基礎設施薄弱、村里無集體產業,村集體經濟主要靠上級轉移性支付維持。2015年,賀建強進入向陽灣村“兩委”班子,2018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要改變村‘兩委’的狀態,僅靠喊口號是不行的。關鍵得有招,得有真招、實招、新招?!辟R建強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為提升基層堡壘凝聚力,賀建強提出給村干部和黨員量身設崗,實施“四個一”責任制(即協助管理一個片區、掌握一門實用技術、抓好一項具體工作、幫扶帶動一戶當時的貧困戶)。
得益于新責任機制的推行,黨員的歸屬感、責任意識明顯提升,向陽灣村基層戰斗堡壘的凝聚力明顯增強。賀建強為推動村里發展提出的創新舉措還有很多。
紅棗銷售市場不景氣,讓向陽灣村棗農的積極性大受打擊。為促進紅棗產業提質增效,賀建強與村干部多次探討,決定采取“三權”分置辦法,探索發展“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實施低產棗園改造,對集中連片的1000余畝棗樹實行統一強力降高塑形、統一防蟲、統一技術服務。
不僅如此,賀建強還曾帶領27位村民赴陜西省內的柞水縣、楊凌區等地考察調研,發現香菇產業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良好。而佳縣主要種植紅棗,每年棗樹降高塑形會產生大量的原料紅棗枝,可用來制作菌棒??疾旎貋砗?,他立即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對向陽灣村的土壤、氣候等生態環境進行測評,為進一步拓寬創新發展思路,他又邀請華中農業大學的技術團隊進行調查分析,確立了“紅棗木—菌棒—香菇”的產業發展方向。
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向陽灣村黨支部書記賀建強查看棗木菌棒。
如今,向陽灣村共種植香菇28棚,年產干菇5萬斤,所生產的菌棒能滿足周邊鄉鎮、行政村的種植需求?!皸椖揪健辈粌H成為向陽灣村村集體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也積極帶動了佳縣各村的發展。
多年來的辛苦付出,讓賀建強獲得了大家的贊譽。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賀建強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老區人民,從來不缺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態度。憑著這種態度,梁朵為銅鼓縣的易地搬遷屢出新點子,賀建強為提升基層堡壘凝聚力、拓寬產業發展思路推出多項創新舉措。這僅是千千萬萬老區人民追求創新發展案例中的滄海一粟。翻看老區的發展畫卷,創新的元素無處不在。
老區新貌,精神不朽。在紅色熱土上,一代代老區人民緬懷先烈,賡續奮斗之志;謳歌時代,踐行初心使命,讓老區精神閃耀時代光芒,光照千秋!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