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田陽:“全鏈條式”解決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問題
近年來,百色市田陽區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放在突出位置,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現“搬得出”的目標后,將易地搬遷工作重心從“搬得出”向“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轉變,以產業扶持為根本、以就業扶持為支撐、以基層治理為保障,“全鏈條式”解決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問題。
推行“新三民”模式,解決增收難、就業難、辦事難。田陽區通過產業富民、就業安民、服務便民等“新三民”模式,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增收難、就業難、辦事難。
產業富民,破解“增收難”。該區在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建設20萬畝農林生態脫貧產業核心示范區,組織搬遷群眾以“飛地”方式參與示范區建設和經營,并以股權量化形式給6063戶易地搬遷戶每戶配置1畝的芒果經營權,經營權10年。從2022年起,將連續七年為6063戶搬遷戶帶來1000元/年的產業項目分紅,實現搬遷群眾戶戶有產業增收的目標。
就業安民,破解“就業難”。該區先后打造了新山鋁產業示范園、深百眾創產業園等園區,推動吉利百礦年產1000萬只低壓鑄造鋁合金輪轂項目落地投產,為群眾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此外,該區在安置點附近配套建設1萬畝的集勞動密集型和農林產品精深加工的深百眾創產業園,吸引了39家企業進駐,吸納易地搬遷勞動力526人,在安置區內及其周邊創辦就業幫扶車間19家,田州古城、農貿批發市場等也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搬遷群眾每年可務工8—10個月,每月收入可達2000—3000元。
服務便民,破解“辦事難”。該區創新推行“農事城辦”服務模式,在易地安置集中的社區建設“農事城辦”服務中心,由教育、人社等部門干部到服務中心各窗口辦公,為安置點搬遷居民提供“一站式辦理”綜合服務,讓群眾辦事“零跑腿”。目前,“農事城辦”服務中心可為搬遷群眾辦理13大項45小項業務,搬遷群眾辦事“不回村鎮、不進部門、不出社區”。
建立健全后續幫扶公共服務,確保群眾融得進來、住得放心。該區不斷建立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公共服務,確保群眾融得進來、住得放心。先后在老鄉家園安置點內建設2所幼兒園、1所小學、1所中學、1所高中,有效解決搬遷群眾子女“上學難”問題。建設1所衛生院,配備專職醫務人員和各類醫療設施設備,有效解決搬遷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同時,建設警務服務室、自助銀行服務點、商場、超市、公交站、運動場、舞臺等便民服務設施,不斷滿足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所需。
“黨建引領,自治融合”,提升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該區在全區3個安置點設立2個社區黨委,并選優配強“兩委”班子,以網格為單元共設12個黨支部,各黨支部下以樓宇為單元共設63個黨小組,形成“黨委建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上、黨總支部建在安置點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小組建在樓棟上”的組織架構;實行“網格化”管理,將安置點劃分為10個中網格45個小網格,并配備55個網格員,推行“一格四員”管理模式(即網格管理員、網格協管員、網格警務員、網格監督員),開展以“居務聯議、政策聯宣、矛盾聯調、治安聯防、文明聯創”為主要內容的網格居民自治活動,不斷提升社區綜合治理能力。
田陽區在自治區2021年度市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后評估綜合評價中被評為“好”等次,實現“六連好”;榮獲2021年度自治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縣,連續兩年獲評“優秀”;老鄉家園三期獲評為全國“十三五”美麗搬遷安置區;易地安置點“農事城辦”經驗得到國家發改委通報表揚(《“十四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指引》第31期),并在全國宣傳推廣。(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委宣傳部)
廣西田陽:“全鏈條式”解決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問題
時間:2022-09-01 10:31:00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黃政權 黃國順
近年來,百色市田陽區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放在突出位置,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現“搬得出”的目標后,將易地搬遷工作重心從“搬得出”向“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轉變,以產業扶持為根本、以就業扶持為支撐、以基層治理為保障,“全鏈條式”解決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問題。
推行“新三民”模式,解決增收難、就業難、辦事難。田陽區通過產業富民、就業安民、服務便民等“新三民”模式,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增收難、就業難、辦事難。
產業富民,破解“增收難”。該區在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建設20萬畝農林生態脫貧產業核心示范區,組織搬遷群眾以“飛地”方式參與示范區建設和經營,并以股權量化形式給6063戶易地搬遷戶每戶配置1畝的芒果經營權,經營權10年。從2022年起,將連續七年為6063戶搬遷戶帶來1000元/年的產業項目分紅,實現搬遷群眾戶戶有產業增收的目標。
就業安民,破解“就業難”。該區先后打造了新山鋁產業示范園、深百眾創產業園等園區,推動吉利百礦年產1000萬只低壓鑄造鋁合金輪轂項目落地投產,為群眾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此外,該區在安置點附近配套建設1萬畝的集勞動密集型和農林產品精深加工的深百眾創產業園,吸引了39家企業進駐,吸納易地搬遷勞動力526人,在安置區內及其周邊創辦就業幫扶車間19家,田州古城、農貿批發市場等也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搬遷群眾每年可務工8—10個月,每月收入可達2000—3000元。
服務便民,破解“辦事難”。該區創新推行“農事城辦”服務模式,在易地安置集中的社區建設“農事城辦”服務中心,由教育、人社等部門干部到服務中心各窗口辦公,為安置點搬遷居民提供“一站式辦理”綜合服務,讓群眾辦事“零跑腿”。目前,“農事城辦”服務中心可為搬遷群眾辦理13大項45小項業務,搬遷群眾辦事“不回村鎮、不進部門、不出社區”。
建立健全后續幫扶公共服務,確保群眾融得進來、住得放心。該區不斷建立健全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公共服務,確保群眾融得進來、住得放心。先后在老鄉家園安置點內建設2所幼兒園、1所小學、1所中學、1所高中,有效解決搬遷群眾子女“上學難”問題。建設1所衛生院,配備專職醫務人員和各類醫療設施設備,有效解決搬遷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同時,建設警務服務室、自助銀行服務點、商場、超市、公交站、運動場、舞臺等便民服務設施,不斷滿足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所需。
“黨建引領,自治融合”,提升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該區在全區3個安置點設立2個社區黨委,并選優配強“兩委”班子,以網格為單元共設12個黨支部,各黨支部下以樓宇為單元共設63個黨小組,形成“黨委建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上、黨總支部建在安置點上、黨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小組建在樓棟上”的組織架構;實行“網格化”管理,將安置點劃分為10個中網格45個小網格,并配備55個網格員,推行“一格四員”管理模式(即網格管理員、網格協管員、網格警務員、網格監督員),開展以“居務聯議、政策聯宣、矛盾聯調、治安聯防、文明聯創”為主要內容的網格居民自治活動,不斷提升社區綜合治理能力。
田陽區在自治區2021年度市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后評估綜合評價中被評為“好”等次,實現“六連好”;榮獲2021年度自治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縣,連續兩年獲評“優秀”;老鄉家園三期獲評為全國“十三五”美麗搬遷安置區;易地安置點“農事城辦”經驗得到國家發改委通報表揚(《“十四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指引》第31期),并在全國宣傳推廣。(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