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新生活 扶出幸福路——湖南省邵陽市高質量續寫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感謝政府感謝黨,易地搬遷住新房;就業增收產業多,美好生活奔小康……”8月12日晚,湖南省邵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梅溪嘉園的社區廣場上一片歡歌笑語,一場盛大晚會在此舉行。居民們自編自演,載歌載舞,并用一段說唱道出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幸福感,表達出感恩之心和喜悅之情。
歌以詠志,樂以抒懷。這里的住戶,是曾經住在偏遠山區的貧困群眾,如今全部華麗轉身,在小康路上過著過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十三五”時期,邵陽市易地扶貧搬遷總任務為23658戶、89545人,占湖南省的12.9%,是全省任務最重的市州之一。共建成集中安置點241個、安置住房23698套,集中安置13555戶、50771人,集中安置占比56.7%。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成功破解了“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困局。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實現“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才是關鍵?!耙袑嵶ズ靡椎匕徇w后續扶持,確保搬遷群眾產業全覆蓋、就業全覆蓋、政策全覆蓋,重點要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痹陟柟堂撠毠猿晒c鄉村振興相銜接工作調度會上,邵陽市委書記嚴華言之諄諄、情之切切。
邵陽縣梅溪嘉園安置區
近年來,邵陽市聚焦基礎設施、產業就業、社區治理等重點問題,扎實做好后續幫扶,織好“三張網”,促進“三轉變”,讓搬遷群眾實現從“安居”“樂業”到“幸?!钡拿篮棉D變。全市社區融入工作獲得國家發改委的充分肯定并推介,市發改委獲“全國易地搬遷擔當有為先進集體”。
新家園,新生活——身份從“村民”向“居民”轉變
生平第一次住進新房,邵陽縣長樂鄉塔橋聯合安置點原貧困戶楊文武一家把幾張偉人的照片掛在了客廳墻上最醒目的地方。
“我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么漂亮的新樓房,感謝黨、感謝政府!”提起住進新居,楊文武總會熱淚盈眶。
搬出“窮窩窩”,開啟新生活。沐浴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春風,該市一批又一批貧困群眾挪窮窩、住新房、創新業、拔窮根……。為保證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底色足、成色好,該市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選址上,嚴格遵循規劃先行、項目帶動、產業支撐、基礎扎實、穩定發展的思路,主要選擇在工業園區、中心鎮、鄉村旅游區等人口聚集、配套完善、有產業基礎的區域。
“村民”成“居民”,不只“挪個窩”,更要做到“群眾搬遷到哪里,新生活就在哪里融入”“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幫扶車間,讓更多的搬遷群眾變身為‘產業工人’?!鄙坳柺形睍?、市長華學健在邵陽縣梅溪安置點調研時強調。
近年來,邵陽市聚焦易地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積極探索建立后續幫扶長效機制,全面提高搬遷群眾的融入感、歸屬感。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全市30戶以上大集中安置點均選址在城區、園區、景區,全部實現“五通、三化”。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全市241個安置點129個建立了圖書室,99個建立了老年人活動中心,103個建立了婦女兒童活動中心,172個修建了文體活動廣場。投入1.1億余元,新建5所幼兒園、改擴建3所中小學和13個醫療衛生室,直接受益群眾5499戶22310人……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走進位于洞口縣經開區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漂亮的高樓、寬敞整潔的文化廣場錯落有致的景觀樹,休閑的居民或翩翩起舞,或悠然漫步,一幅充滿詩意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我們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啦!”8月17日晚,在洞口縣經開區一家企業工作的李建紅下班吃完飯后,就與鄰居們說說笑笑,一起去廣場跳舞。
積極創新管理方式。800人以上安置點成立社區居委會,進行社區化管理,管理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500人以上安置點成立專門業主管委會,500人以下安置點依托村支兩委建立管委會進行管理。推行樓棟長制,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并配套建設社區警務室、黨(團)建工作室等,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32個、成立廣場舞協會104個、紅白喜事理事會104個,為搬遷群眾融入社區創造良好環境。
不斷強化社區服務。建強社區專業化工作隊伍,實施基層干部反向考評機制,考評結果與績效掛鉤。開展社區干部職業化培訓,提升社區干部“全崗通”服務能力。針對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及特殊困難家庭建立臺賬,按照“一戶一策”,開展留守兒童愛心家園“四點半課堂”、居家老人暖心貼心、傷殘人士上門護理等精準服務。打造社區服務中心,實現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
民生幸福是全面小康最鮮亮的底色。新家新環境,宜居又宜業,極大地增強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興產業,抓培訓——就業從“單一”向“多元”轉變
清晨,秋陽朗照,在新寧縣回龍寺鎮光華村安置小區,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木質涼亭里悠閑地聊天,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
早上8點半,劉婷匆匆從走出安置小區家門,開始一天的生活?!斑^去我在廣東打工,現在就在安置小區的騰富‘扶貧車間’上班,照顧大人小孩很方便,每月工資3000多元”說起現在的生活,劉婷一臉的喜悅。
新房子、新工作、新生活。對于劉婷來說,過去的苦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易地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是目的。邵陽市把產業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基礎,就業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關鍵,大力實施“四個依托”就業工程,不斷拓寬就業渠道,落實就業創業政策,確保搬遷群眾有業可就、有事可做、有錢可賺,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依托幫扶車間帶動就業。大力招商引資,以“三個優先”(優先供給扶貧車間用地、優先保障幫扶車間配套、優先給予幫扶車間申報項目獎補)、“三個確?!保ù_保優先接收搬遷戶務工、確保搬遷戶務工及時獲得薪酬、確保不隨意解雇搬遷戶)的總要求,精準對接和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讓企業“安營扎寨”到家門口,成為推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的“主力軍”。
“目前,全市共建成搬遷點就業幫扶車間162家,引入企業156家,104個100人以上安置點實現就業幫扶車間全覆蓋,帶動搬遷群眾就業6051人?!鄙坳柺邪l改委主任楊平介紹說。
依托投資項目促進就業。近年來,邵陽市在農村生產生活、水利、交通、林業、文化旅游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項目總投資2.5億余元,帶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4816人,發放勞務報酬2900余萬元,以工代訓等技能培訓6434人次。
依托園區(景區)拓展就業。讓“搬遷群眾”變身“產業工人”,全市1個國家級園區和10個省級園區共吸納搬遷群眾就業4692人。依托部分安置點緊鄰景區優勢,發展農旅融合產業,直接安置就業4000余人,帶動搬遷群眾自發運營餐飲、開展特色農畜產品種養、售賣等間接就業、創業4801人。
新邵縣嚴塘鎮白水洞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
河水潺潺,荷花飄香,33幢別墅式安置房整齊排列……走進新邵縣嚴塘鎮白水洞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眼前景色令人陶醉。
8月15日一大早,該安置點居民李建平就在自己‘農家樂’里忙開了?!耙郧白≡诖笊嚼锏娜兆犹嗔? 現在我搬進了‘新家’,開起特色農家樂,收入翻了好幾番?!绷钠鹧矍暗纳?,李建平笑得格外開心。
在后續幫扶的大力推進下,如今該安置點126戶搬遷群眾,家家吃上“旅游飯”,住在“風景里”,過著連城里人都羨慕的生活。
同時,依托公益崗位保障就業。全市通過設置就業信息員、護林員、保潔員、護河員等公益性崗位,共安置5316名搬遷群眾就業。
強外力,激內力——觀念從“等靠要”向“主動干”轉變
“當了20多年的農民,只會種地,下山后遠離故土,能做什么呢?”今年50歲的左銀是邵陽縣九公橋鎮易地扶貧搬遷戶,3年前剛搬遷下來時,他很迷茫,整天無所事事,“一心盼著政府發錢”。
后來在鎮干部和村黨支部的幫助和激勵下,他決心自強自立、勤勞致富,報名參加鄉鎮培訓,學習掌握了刮膩子全套技術,到處攬工程?!艾F在,我不僅自己一年可以賺十幾萬,還帶領其他搬遷戶一起致富?!庇行路?更有新事業,如今左銀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鄙坳柺型ㄟ^黨建引領、夯實機制、示范帶動等方式,積極引導搬遷群眾轉變“等靠要”觀念,激發就業創業的內生動力。
黨建賦能,驅動發展引擎。探索“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的社區治理模式,符合條件的32個安置點全部建立基層黨組織,241個安置點由所在村選派第一書記195人、幫扶工作隊員585人。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32名搬遷群眾當選為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有力提升黨組織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座堡壘。如今,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廣大黨員、搬遷群眾“擼起袖子”,爭當脫貧致富領頭羊、鄉村振興排頭兵,已蔚成風氣。
夯實機制,增強工作實效。始終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工作要求,始終保持政策穩定、機構不撤、人員不散、工作經費不減。市級層面成立后續扶持工作領導協調機構,實行專班、專人、專抓,市發改委、農業農村等31個部門按職責分工牽頭推進,形成工作合力;各縣市區確保人員力量只增不減,明確鄉(鎮)黨委書記親自抓、專職副書記具體抓,并建立鄉(鎮)領導聯點包片集中安置點的工作制度。
思想引領,補足精神之鈣。針對部分搬遷群眾就業意愿不強、內生動力不足、致富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等問題,開展“創業模范”“文明家庭”“勤勞致富”“遵紀守法”等評選活動,弘揚崇尚勞動、鄙視懶惰、勞動創造幸福的社會風尚。深入開展走訪行動,與搬遷群眾談心談話1.9萬人次,既扶智也扶志。構建易地扶貧搬遷職業技能培訓長效機制,2021年累計免費培訓1.6萬人次,打造“想就業、有技能、守紀律”的搬遷勞動力群體,推進“要我就業”到“我要就業”“我能就業”轉變。
從偏僻貧瘠的土地到安居樂業的家園,從窮困滋生的崎嶇山路到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邵陽市8.9萬多搬遷群眾正邁著矯健的步伐,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供稿單位:湖南省邵陽市發改委)
搬出新生活 扶出幸福路——湖南省邵陽市高質量續寫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時間:2022-08-23 15:12:27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朱紹陽 伍宇鴻 尹建國 陳志強
“感謝政府感謝黨,易地搬遷住新房;就業增收產業多,美好生活奔小康……”8月12日晚,湖南省邵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梅溪嘉園的社區廣場上一片歡歌笑語,一場盛大晚會在此舉行。居民們自編自演,載歌載舞,并用一段說唱道出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幸福感,表達出感恩之心和喜悅之情。
歌以詠志,樂以抒懷。這里的住戶,是曾經住在偏遠山區的貧困群眾,如今全部華麗轉身,在小康路上過著過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十三五”時期,邵陽市易地扶貧搬遷總任務為23658戶、89545人,占湖南省的12.9%,是全省任務最重的市州之一。共建成集中安置點241個、安置住房23698套,集中安置13555戶、50771人,集中安置占比56.7%。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成功破解了“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困局。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實現“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才是關鍵?!耙袑嵶ズ靡椎匕徇w后續扶持,確保搬遷群眾產業全覆蓋、就業全覆蓋、政策全覆蓋,重點要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痹陟柟堂撠毠猿晒c鄉村振興相銜接工作調度會上,邵陽市委書記嚴華言之諄諄、情之切切。
邵陽縣梅溪嘉園安置區
近年來,邵陽市聚焦基礎設施、產業就業、社區治理等重點問題,扎實做好后續幫扶,織好“三張網”,促進“三轉變”,讓搬遷群眾實現從“安居”“樂業”到“幸?!钡拿篮棉D變。全市社區融入工作獲得國家發改委的充分肯定并推介,市發改委獲“全國易地搬遷擔當有為先進集體”。
新家園,新生活——身份從“村民”向“居民”轉變
生平第一次住進新房,邵陽縣長樂鄉塔橋聯合安置點原貧困戶楊文武一家把幾張偉人的照片掛在了客廳墻上最醒目的地方。
“我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這么漂亮的新樓房,感謝黨、感謝政府!”提起住進新居,楊文武總會熱淚盈眶。
搬出“窮窩窩”,開啟新生活。沐浴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春風,該市一批又一批貧困群眾挪窮窩、住新房、創新業、拔窮根……。為保證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底色足、成色好,該市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選址上,嚴格遵循規劃先行、項目帶動、產業支撐、基礎扎實、穩定發展的思路,主要選擇在工業園區、中心鎮、鄉村旅游區等人口聚集、配套完善、有產業基礎的區域。
“村民”成“居民”,不只“挪個窩”,更要做到“群眾搬遷到哪里,新生活就在哪里融入”“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幫扶車間,讓更多的搬遷群眾變身為‘產業工人’?!鄙坳柺形睍?、市長華學健在邵陽縣梅溪安置點調研時強調。
近年來,邵陽市聚焦易地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積極探索建立后續幫扶長效機制,全面提高搬遷群眾的融入感、歸屬感。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全市30戶以上大集中安置點均選址在城區、園區、景區,全部實現“五通、三化”。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全市241個安置點129個建立了圖書室,99個建立了老年人活動中心,103個建立了婦女兒童活動中心,172個修建了文體活動廣場。投入1.1億余元,新建5所幼兒園、改擴建3所中小學和13個醫療衛生室,直接受益群眾5499戶22310人……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走進位于洞口縣經開區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漂亮的高樓、寬敞整潔的文化廣場錯落有致的景觀樹,休閑的居民或翩翩起舞,或悠然漫步,一幅充滿詩意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
“我們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啦!”8月17日晚,在洞口縣經開區一家企業工作的李建紅下班吃完飯后,就與鄰居們說說笑笑,一起去廣場跳舞。
積極創新管理方式。800人以上安置點成立社區居委會,進行社區化管理,管理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500人以上安置點成立專門業主管委會,500人以下安置點依托村支兩委建立管委會進行管理。推行樓棟長制,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并配套建設社區警務室、黨(團)建工作室等,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32個、成立廣場舞協會104個、紅白喜事理事會104個,為搬遷群眾融入社區創造良好環境。
不斷強化社區服務。建強社區專業化工作隊伍,實施基層干部反向考評機制,考評結果與績效掛鉤。開展社區干部職業化培訓,提升社區干部“全崗通”服務能力。針對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及特殊困難家庭建立臺賬,按照“一戶一策”,開展留守兒童愛心家園“四點半課堂”、居家老人暖心貼心、傷殘人士上門護理等精準服務。打造社區服務中心,實現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
民生幸福是全面小康最鮮亮的底色。新家新環境,宜居又宜業,極大地增強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興產業,抓培訓——就業從“單一”向“多元”轉變
清晨,秋陽朗照,在新寧縣回龍寺鎮光華村安置小區,三三兩兩的老人坐在木質涼亭里悠閑地聊天,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
早上8點半,劉婷匆匆從走出安置小區家門,開始一天的生活?!斑^去我在廣東打工,現在就在安置小區的騰富‘扶貧車間’上班,照顧大人小孩很方便,每月工資3000多元”說起現在的生活,劉婷一臉的喜悅。
新房子、新工作、新生活。對于劉婷來說,過去的苦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易地搬遷是手段,脫貧致富是目的。邵陽市把產業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基礎,就業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關鍵,大力實施“四個依托”就業工程,不斷拓寬就業渠道,落實就業創業政策,確保搬遷群眾有業可就、有事可做、有錢可賺,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依托幫扶車間帶動就業。大力招商引資,以“三個優先”(優先供給扶貧車間用地、優先保障幫扶車間配套、優先給予幫扶車間申報項目獎補)、“三個確?!保ù_保優先接收搬遷戶務工、確保搬遷戶務工及時獲得薪酬、確保不隨意解雇搬遷戶)的總要求,精準對接和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讓企業“安營扎寨”到家門口,成為推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的“主力軍”。
“目前,全市共建成搬遷點就業幫扶車間162家,引入企業156家,104個100人以上安置點實現就業幫扶車間全覆蓋,帶動搬遷群眾就業6051人?!鄙坳柺邪l改委主任楊平介紹說。
依托投資項目促進就業。近年來,邵陽市在農村生產生活、水利、交通、林業、文化旅游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項目總投資2.5億余元,帶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4816人,發放勞務報酬2900余萬元,以工代訓等技能培訓6434人次。
依托園區(景區)拓展就業。讓“搬遷群眾”變身“產業工人”,全市1個國家級園區和10個省級園區共吸納搬遷群眾就業4692人。依托部分安置點緊鄰景區優勢,發展農旅融合產業,直接安置就業4000余人,帶動搬遷群眾自發運營餐飲、開展特色農畜產品種養、售賣等間接就業、創業4801人。
新邵縣嚴塘鎮白水洞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
河水潺潺,荷花飄香,33幢別墅式安置房整齊排列……走進新邵縣嚴塘鎮白水洞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眼前景色令人陶醉。
8月15日一大早,該安置點居民李建平就在自己‘農家樂’里忙開了?!耙郧白≡诖笊嚼锏娜兆犹嗔? 現在我搬進了‘新家’,開起特色農家樂,收入翻了好幾番?!绷钠鹧矍暗纳?,李建平笑得格外開心。
在后續幫扶的大力推進下,如今該安置點126戶搬遷群眾,家家吃上“旅游飯”,住在“風景里”,過著連城里人都羨慕的生活。
同時,依托公益崗位保障就業。全市通過設置就業信息員、護林員、保潔員、護河員等公益性崗位,共安置5316名搬遷群眾就業。
強外力,激內力——觀念從“等靠要”向“主動干”轉變
“當了20多年的農民,只會種地,下山后遠離故土,能做什么呢?”今年50歲的左銀是邵陽縣九公橋鎮易地扶貧搬遷戶,3年前剛搬遷下來時,他很迷茫,整天無所事事,“一心盼著政府發錢”。
后來在鎮干部和村黨支部的幫助和激勵下,他決心自強自立、勤勞致富,報名參加鄉鎮培訓,學習掌握了刮膩子全套技術,到處攬工程?!艾F在,我不僅自己一年可以賺十幾萬,還帶領其他搬遷戶一起致富?!庇行路?更有新事業,如今左銀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鄙坳柺型ㄟ^黨建引領、夯實機制、示范帶動等方式,積極引導搬遷群眾轉變“等靠要”觀念,激發就業創業的內生動力。
黨建賦能,驅動發展引擎。探索“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的社區治理模式,符合條件的32個安置點全部建立基層黨組織,241個安置點由所在村選派第一書記195人、幫扶工作隊員585人。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32名搬遷群眾當選為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有力提升黨組織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座堡壘。如今,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廣大黨員、搬遷群眾“擼起袖子”,爭當脫貧致富領頭羊、鄉村振興排頭兵,已蔚成風氣。
夯實機制,增強工作實效。始終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工作要求,始終保持政策穩定、機構不撤、人員不散、工作經費不減。市級層面成立后續扶持工作領導協調機構,實行專班、專人、專抓,市發改委、農業農村等31個部門按職責分工牽頭推進,形成工作合力;各縣市區確保人員力量只增不減,明確鄉(鎮)黨委書記親自抓、專職副書記具體抓,并建立鄉(鎮)領導聯點包片集中安置點的工作制度。
思想引領,補足精神之鈣。針對部分搬遷群眾就業意愿不強、內生動力不足、致富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等問題,開展“創業模范”“文明家庭”“勤勞致富”“遵紀守法”等評選活動,弘揚崇尚勞動、鄙視懶惰、勞動創造幸福的社會風尚。深入開展走訪行動,與搬遷群眾談心談話1.9萬人次,既扶智也扶志。構建易地扶貧搬遷職業技能培訓長效機制,2021年累計免費培訓1.6萬人次,打造“想就業、有技能、守紀律”的搬遷勞動力群體,推進“要我就業”到“我要就業”“我能就業”轉變。
從偏僻貧瘠的土地到安居樂業的家園,從窮困滋生的崎嶇山路到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邵陽市8.9萬多搬遷群眾正邁著矯健的步伐,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供稿單位:湖南省邵陽市發改委)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