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善清:盛開的日子
盛開的日子(節選)
蘭善清
年年巴得年年富,年年穿個叉叉褲,這曾是鄉親們的生活。不承想好運普天降來時,日子鮮花著錦,千年的茅屋柴扉、土灶鍋臺驟然入夢,風花雪月!
鄉土,鄉親,逢著了好時代!
表 姐
兩年了,依然不敢當真。
表姐總是默默摸摸墻、摸摸窗、摸摸煤氣灶、摸摸水龍頭……我家?挑水割柴那才是我的家呀!這洋樓是人家城里人的吧?我咋能住這兒?下輩子的房子?我是山里人,祖祖輩輩山里人,山擋著、路隔著的山里人,土墻黑屋進出的山里人!我是土命,土命的我是曾向往過城里,向往過人家那明亮的屋子、干凈的日子、不勞碌于一挑水一擔柴的光景,可那是蠢夢,那是我能做的夢嗎?
表姐總是這樣自言自語,白凈凈的屋子,明亮亮的陽光照進來,似乎與自己無關,像從前一個農家孩子到了城里親戚家,做什么都縮手縮腳,怕碰倒啥、踢著啥、弄臟了啥,小心翼翼。跟屋子客氣又客氣,天天客氣著、生疏著,這真是自己的家嗎?
外遷那年,前腳走后腳老屋被推倒,她回頭跪地磕了幾個頭,眼酸酸的,心暖暖的,流淚了,有點兒像出嫁那次的淚。之前她已到這個叫龍韻村的城邊村看了,工作隊領著她和其他幾戶人家走進一片高樓里,臨街一棟樓的第四層左手那間是她的。滿屋子轉了一遍,客廳、餐廳、廚房、臥室、陽臺,幾乎看花了眼??戳T走出來,還在跟工作隊說:“我要是熬得能住這屋子就不枉活人了!”工作隊笑著說:“張大媽,您說啥呀,這就是您的,別再在夢里了!”及至踏踏實實接過鑰匙搬進屋,她仍恍恍惚惚,不敢相信是真的。
我們是姑表親,聽說表姐住進了政府專為貧困戶建的安居樂業一條街,真為她高興。一同遷去的鄉親都傳她的笑話,說她早早晚晚迷糊著,不相信這是真的,說話都像夢話。
表姐是我印象中不褪色的美人,我還是小屁孩時,她已出落得花枝招展。小時候,我們一群孩子總愛追在她身后,盯著那兩條長辮子把她看個夠。有人說,這姑娘不嫁到城里,虧了八輩子,可她有娃娃親,她愛那個只隔一架山的同齡小哥。他們算得上青梅竹馬,小時候放牛,大了割柴,都在一起,好得如膠似漆。那年,表姐進了一趟城,城里那個親戚住的樓房把她艷羨壞了,驚奇世上還有這樣的住屋,回來就不住口地說:人家城里人咋就住那么好的房,地板干凈得沒灰灰兒,能當床睡,滿地打滾都行。早上太陽照進屋,晚上月亮照窗臺,電燈照到床頭上,屋里沒一點兒黑影兒……唉,咋就天宮一樣呢?
說一遍兩遍沒事,說多了姑媽聽出了話音兒:“天宮再好,那是神仙住的,媽在這山溝住了一輩子,你奶、你老太也在這山溝終老,你生來就是住這山溝的,不要再說這說那!”姑媽一頓攔阻,表姐認命了,沒幾年就與表姐夫成了親。山好水好,娃娃親也很好,土房子布置的婚房一樣喜慶!
日子重復著上輩人的路徑,吃稠的喝稀的,成家養孩子過日子。然而表姐的妹妹,我叫她小表姐的,卻百般想念姐姐嘴里的那城那屋:我就不信命是韁繩,我要到城里,城里應該有我的婆家。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我是山里人,不想還嫁到山里,穿一輩子草鞋,一輩子在這土灶瓦缸邊后悔。表妹敢想敢嫁,人托人寶托寶,她真的嫁給了一個城市人,嫁得風光了好一陣子,讓村子里人人稱說。那年看著花朵一樣的小表姐嫁進城,我們一群山里娃兒心里也追慕起來,可是男孩咋嫁?誰要?沒想頭,但念想卻跟著小表姐直線上升。不久就有消息傳出,小表姐沒戶口,一大家子人容不下她,她和丈夫只能住到樓頂自家壘起的棚子里,明亮的套間沒她的份兒,天熱天寒,忍了咽了。她自尊,以為娘家人都認為她生活在城里那明亮的屋子里,回娘家也是一派城里人的范兒,其實村里人都心知肚明,面上大家一個勁稱譽她,背后都嘆息不已。
轉眼,大表姐小表姐的兒女也都迎風長大了。那時候娃娃親仍在流行,娃娃親背景下的姨娘親、姑侄親之類姻親在我們那里也還存在,更何況兩位表姐美人坯子,大表姐的兒子、小表姐的女兒都儀表出眾。表兄妹,哥好妹子好,這不成親哪成親?大人一琢磨,定了??伤齻兙尤缓雎粤艘粋€常識,一個城里一個鄉里,多不對稱??!小表姐難道就忘記了自己嫁到城里后吞下的風霜?讓女兒再回到自己人生起步的地方,她能面對那里的現實嗎?大表姐的兒子使勁讀書,讀書是人生階梯,中狀元都有可能,別說謀城里一席之地。小表姐的女兒當然也讀書奮進,不甘落后?,F實最終不那么全遂人愿,姑娘考了個中專后到城里就業,男孩高中畢業落榜,回到我們村,這沒心思那沒心思,學校缺個民辦教師他頂上,算是長了臉。
不平衡彰顯了,姑娘漸漸不太與男孩聯系了,電話里有時愛搭不理。一次她說,給你三年時間,一年轉成正式教師,一年調進城,一年在城里買套房,然后我們有緣有分,過時不候。
三年三大臺階,這都不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攀登的事啊,大表姐說。小表姐也幫不上半點兒忙,有時候還覺得女兒的要求也不過分呀,自己現在還沒有一套像樣的城里人房子,女兒怎能再跟我一樣?她連樓頂也沒有,難道住到我這頂棚之上?
結果無懸念。
三年能在鄉里蓋幾十間房,能喂幾十頭豬,養幾百只雞、幾頭牛,能攢幾萬塊錢,但那三件事天大地大,全村人合力也解決不了。姑娘毫不遲疑地另嫁了,嫁得很體面、很實際,刷新了母親的命運。大表姐夫婦失落了,兒子更失落,幾天不吃不喝,蒙頭大睡。那年秋季開學前,他給家里留了個紙條:“爸媽,我走了,不要找我,出門混個人樣,千里萬里,我心里永遠裝著你們!”等大表姐發現時,兒子早已坐上遠去的班車。那時尚無手機,人一走就掉進了茫茫人海。
五雷轟頂,大表姐夫婦鎖上門,沿著兒子可能外出的路線找,找遍了也沒找到。表姐夫病倒了,表姐舍下千貫求一貫,只好待在家里照顧病人。表姐夫想兒子念兒子,病倒再沒起來,十數年后睜著眼去了。大表姐天昏地暗,自此成為一堵風雨中瑟瑟的墻,前面是行蹤不知的兒子,后面是丈夫的青冢。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希望始終是門前一桿旗,表姐巨大的悲傷被消磨成悠悠的祈禱。當進城不再是神話,村里人一家一家進城打工,而后舉家住進城里,她感嘆:世道咋變得這好,山溝人說進城就進城。也許我的兒子早已成為城里人,有房有兒了??晌疫€得守在這兒,不然他回來找不到我們會著急。
村里人一年比一年少,“精準扶貧”開始的時候,就只剩七戶十來個人,一多半是貧困戶。遙遠的山路、陡峭的坡地,咋整也扶不起來、富不起來,唯一的出路是外遷。大表姐聽說要外遷怎么也不肯,她要在這里等兒子。工作隊說遷到龍韻村,那是城一樣的村,有樓有街,還會有適合她做的工,每月都能掙到現錢,兒子從哪兒回來都會途經那里,她淚嘩嘩地流濕了袖頭。
去年我隨幾位作家采訪這座全新的亦村亦城的扶貧新村時,在一個專為貧困戶辦的制襪車間迎面看到大表姐。已是古稀之年的她與我打招呼的那一刻,我發現她滿臉皺紋里折疊的都是笑意,狀態很讓我欣慰。
“累嗎?習慣嗎?”我問。
“不累,不累,可緊可慢,廠里做、帶回家做都行,這日子沒說的?!北斫氵B聲說。
“掙錢嗎?夠生活嗎?”我很關切這一點。
“掙錢,掙錢,比養豬養雞種地強。夠生活,還有養老補助?!北斫阏f得很誠懇,是真心話。
“表姐,住樓房習慣嗎?還覺得那房子不是你的嗎?”想起風傳她的笑話,我想證實一下。
“一時半會兒咋習慣呢?還不是云里霧里,哪會想到突然之間就成了城里人?”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有兒子下落了嗎?”最后我還是很不忍心地問起了她的傷心事。
“沒下落,工作隊說中央臺有個《等著我》欄目,可以幫忙找失散親人,他們會幫我聯系。到時候我請他們、請電視臺告訴我兒子,爸爸已過世,媽媽還在等,在這個嶄新的樓房里等他。還沒成家的話,媽媽現在這個家夠他成家的了。農村人不再是以前的農村人了,我們也是城里人了!”
說到這兒,大表姐淚流不止,忽地,她一抹淚,一轉身,指著廠外不遠處的樓房說:“表弟,去我家坐會兒,那扇開著窗戶的樓屋就是我家!”我雙手作揖祝福她:“表姐保重,表姐保重,好日子綿長,進城夢都實現了,還有啥遺憾不能彌補的!”
剛 子
村里人都習慣喊他剛子,其實他全名叫明剛。
剛子的幸福感得從端午節說起。
端午的前幾日,鎮里村里來人說,剛子的兒子不在家,妹妹們不回來,家里就老父老母和剛子,冷清。端午是個親情節,鎮干部們來與他家一起過,酒呀菜呀粽子呀不用準備,屆時一一給捎來,還來個做菜師傅。
剛子聽說后感動萬分。
他得先回老家去看龍舟賽,這活動是鎮上專門為他們這些搬遷戶安排的,讓他們的思鄉之情在龍舟賽中得到撫慰。
剛子老家在漢江支流堵河里面的高山峽谷,那里是幾塊掛坡地,一年收不到幾擔糧食。
剛子的美好記憶是從故鄉的端午節開始的。春節常常大雪封山,窩在屋里,沒啥新鮮。端午節可以牽著倆妹妹,跑下山,再走十里長溝到堵河邊。那里人挨人、船挨船,水上岸上石頭上草地上都是聲音,一片花花綠綠。他們擠進人縫再猛一鉆,就可以看到河面上的龍船??吹侥且恢塾忠恢圩分鸪纱?,宛如游龍,鑼鼓喧天,歡聲震耳,直興奮得他腳尖踮了又踮,脖子伸了又伸,心怦怦跳得厲害。這才叫熱鬧,叫過節,叫快樂,家里那高山上從來沒有這樣??催^龍舟,他們兄妹仨用自己賣蝎子、蜈蚣攢的錢一人買一把小紙扇、一塊小手帕,再摘一片大桐樹葉頂在頭上,迎著烈烈太陽回山上的家。不愛看熱鬧的父母早已做好一桌菜在等他們。
這樣的快樂到初中畢業出去打工之后,就漸漸成了記憶。
城市里的務工生活千篇一律,幾乎沒有四季,什么節日不節日的,掙錢是硬道理。有時候看城里人闔家團圓,心里不免酸酸的,想起遠在高山上的父母和異地打工的妹妹們。給妹妹們發條微信,發個大大的粽子表情包,算是共度了端午??衫霞腋改笡]電話,即便有手機也沒信號,更不會用。爸媽,你們舍得煮雞蛋、包粽子、蒸一籠新麥面饃嗎?兒女不在身邊,你們也要像模像樣把節過好,你們過好了我們心里就快樂幸福了!
城里幾年,黑黑瘦瘦的剛子已然成了白白凈凈的酷哥,脫下工裝便是洋氣的T恤加牛仔褲,手別到褲兜,很像回事。有時候自問,大山里那個剛子該不該這樣穿呢?是守住山里娃那束手束腳的樣子好呢,還是這樣好呢?他沒有答案。那天他正悠然走在路上,陶醉于周圍景色,身后轟隆一聲,接著是刺耳的剎車聲,他頓時天昏地暗、人事不知。醒來已是子夜,肇事司機沒跑,把剛子送進醫院搶救。最終左腿膝蓋以下沒了,他成了殘疾。他號啕大哭,哭得無休無止。正是十九歲的韶華,毀了,以后該怎么辦???直到一位打工相識的妹子前來相守,端湯送水,沒日沒夜,他才從絕望的痛苦中緩過來。他親切地稱她桂妹子,有桂花般甜的心,有桂花樣的芳馨,有桂花那等細細碎碎的柔媚;她叫他剛哥,金雞獨立的剛哥,純純粹粹的剛哥。不久,他出院了,獲得一筆賠償金。他們相愛并成婚。那天是端午節,小夫妻共同咬著一個大喜粽子走進新房。端午的太陽火熱火紅,他們臉上幸福的紅暈賽過這大太陽。他原本想帶她回老家,在父母身邊辦婚禮,順便看龍舟,可是又怕一條腿走不上老家那山路,也不想讓愛人陪著自己在人前難堪。沒回去,只告訴了父母這喜慶的消息。
喜事連著喜事,第二年他們有了小剛,小家充實,幸福加倍。
幸福來得太猛,隨而急轉,第三年賠償金用盡,婚姻也走到盡頭。桂妹提出分手,他沒絲毫思想準備,也沒絲毫猶豫就答應了。趁著兒子還在夢里,他目送桂妹走出了租居的小屋,走出了他們生活了一場的窄窄巷子。這天是端午前夕,一起包好的粽子尚未煮,給兒子做的香囊還未佩戴,一缽甜酒仍在咕嘟咕嘟發酵……
桂妹的離去讓他再一次遭遇滅頂打擊:哭喊著要媽媽的孩子、硬邦邦的房租、每頓必需的吃喝、尚未裝義肢的獨腿……一切的一切幾乎要壓倒他。
剛子,父母無意識地賦予了你這個名字,現在你該把這個名字變成現實:剛子,剛強,該剛強啊,你是孩子爸了!
人的堅強就在這一念之間!
他迅速裝好義肢,四肢“健全”起來,就近應聘到一家鹵菜店幫工,還把母親接來照護孩子。起早貪黑,他讓老板滿意;總是帶著笑臉進出,讓母親和兒子看到他始終都暖暖的。
不經意間十八年過去,兒子小剛活脫脫當年那個走出大山的剛子,修長挺拔,文靜帥氣。小剛懂事,疼爸爸。義務教育畢業后就學了一技之長,外出打工,讓爸爸的擔子減輕一些,有空也能坐下來看看電視。剛子好欣慰!這些年是怎么一轉眼過去的?他都迷糊了,好在兒子成人了。父子如弟兄,父子是朋友,他們生活并肩、精神相依,什么都有指望了。
那年端午,兒子發來與女朋友一同問候節日的微信視頻,陡然讓他意識到一個天大的問題:房子!老家父母那房子對兒子有意義嗎?自己租住的小小空間對兒子有用嗎?兒子若將女朋友帶回來,還能像自己當年與桂妹那樣住出租屋?可是,他又能用啥給人家姑娘買新房呢?
幫人做鹵菜做不出一套房子。
剛子犯愁,這愁他也決不說給兒子。
苦悶,苦悶了好一陣子。剛子萬沒想到真有好事從天而降。精準扶貧居然扶給他一套窗明幾凈的房子,而且在集鎮上。老屋推倒,老父老母也搬來這里。這是個專為貧困戶創建的亦城亦村的社區,叫龍韻村,走龍運,跳龍門,一步跨進幸福門。這下兒子帶女朋友回來,啥也不用著急了。
剛子把多年幫人做鹵菜學到的技術帶到龍韻村,開了個鹵菜店,村里還給他安排了水電工的營生,他又從鎮上的襪業生產基地申請了臺機器放到家里,有空就做,父母也能幫幫手,收入穩穩妥妥的。
剛子的經歷鎮里村里都清楚,他們一家生活的跨越式變化是鎮里村里幫扶計劃的必然結果。
搬離老家,剛子和一同來的老鄉們心里有些不舍的是端午龍舟賽,那是祖輩傳下來的一個傳統,每年不看想得慌。這一點龍韻村也考慮到了,端午這天村里專門安排車送他們回去觀看龍舟賽。
剛子回去了,眼前的龍舟賽事仍然是當年和妹妹們一同看過的那情景,仿佛回到了童年,開心極了。
看罷龍舟賽趕緊回家,家里的貴客已經在座了,酒菜都擺好了。
鎮書記、鎮長、村書記……果然都來了。怎么承受得起這人場?滿滿一大桌酒菜已擺好,只等他。哪來的這福分?面對這些貴客貴人,他囁嚅著,木訥著,手足無措著。老父老母也是。他們是主人,倒被這些客人敬為客人,倒了個個兒,說點兒啥好呢?什么也不用說,敬酒吧,啤酒、黃酒、白酒,喝個盡興。
還有什么沒上?對了,蒸的一籠熱騰騰的新麥面蒸饃尚未端上!這是剛子老家的習俗,接上新麥,端午一定得吃蒸饃,舉世通吃的粽子也屈居其后。還有薄荷、水燈草、狗腥草茶水,清火敗毒,每人一碗。中草藥袪病香包給每人佩戴一個,這是剛子老家的端午標配,雖然不怎么貴重。書記鎮長們給我剛子帶來了美好端午,我也把我們祖輩相傳的端午記憶敬給你們!
這個端午,剛子銘記了!
祖上多少輩過端午,頂多接姑娘姑爺回來熱鬧熱鬧,現在來的是人物呀,為我們謀幸福的人物呀!
…… ……
(本文為節選,完整作品請閱讀《人民文學》2022年08期)
蘭善清,湖北十堰人,出版有散文集《筆照心?!贰段覍懝饰以凇贰度f古一地》等,作品見于《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橄欖綠》《北方作家》《長江文藝》和《人民日報》副刊、《光明日報》副刊、《經濟日報》副刊、《中華讀書報》、《湖北日報》副刊、《解放日報》等。
蘭善清:盛開的日子
時間:2022-08-22 09:37:21
來源:人民文學
作者:蘭善清
盛開的日子(節選)
蘭善清
年年巴得年年富,年年穿個叉叉褲,這曾是鄉親們的生活。不承想好運普天降來時,日子鮮花著錦,千年的茅屋柴扉、土灶鍋臺驟然入夢,風花雪月!
鄉土,鄉親,逢著了好時代!
表 姐
兩年了,依然不敢當真。
表姐總是默默摸摸墻、摸摸窗、摸摸煤氣灶、摸摸水龍頭……我家?挑水割柴那才是我的家呀!這洋樓是人家城里人的吧?我咋能住這兒?下輩子的房子?我是山里人,祖祖輩輩山里人,山擋著、路隔著的山里人,土墻黑屋進出的山里人!我是土命,土命的我是曾向往過城里,向往過人家那明亮的屋子、干凈的日子、不勞碌于一挑水一擔柴的光景,可那是蠢夢,那是我能做的夢嗎?
表姐總是這樣自言自語,白凈凈的屋子,明亮亮的陽光照進來,似乎與自己無關,像從前一個農家孩子到了城里親戚家,做什么都縮手縮腳,怕碰倒啥、踢著啥、弄臟了啥,小心翼翼。跟屋子客氣又客氣,天天客氣著、生疏著,這真是自己的家嗎?
外遷那年,前腳走后腳老屋被推倒,她回頭跪地磕了幾個頭,眼酸酸的,心暖暖的,流淚了,有點兒像出嫁那次的淚。之前她已到這個叫龍韻村的城邊村看了,工作隊領著她和其他幾戶人家走進一片高樓里,臨街一棟樓的第四層左手那間是她的。滿屋子轉了一遍,客廳、餐廳、廚房、臥室、陽臺,幾乎看花了眼??戳T走出來,還在跟工作隊說:“我要是熬得能住這屋子就不枉活人了!”工作隊笑著說:“張大媽,您說啥呀,這就是您的,別再在夢里了!”及至踏踏實實接過鑰匙搬進屋,她仍恍恍惚惚,不敢相信是真的。
我們是姑表親,聽說表姐住進了政府專為貧困戶建的安居樂業一條街,真為她高興。一同遷去的鄉親都傳她的笑話,說她早早晚晚迷糊著,不相信這是真的,說話都像夢話。
表姐是我印象中不褪色的美人,我還是小屁孩時,她已出落得花枝招展。小時候,我們一群孩子總愛追在她身后,盯著那兩條長辮子把她看個夠。有人說,這姑娘不嫁到城里,虧了八輩子,可她有娃娃親,她愛那個只隔一架山的同齡小哥。他們算得上青梅竹馬,小時候放牛,大了割柴,都在一起,好得如膠似漆。那年,表姐進了一趟城,城里那個親戚住的樓房把她艷羨壞了,驚奇世上還有這樣的住屋,回來就不住口地說:人家城里人咋就住那么好的房,地板干凈得沒灰灰兒,能當床睡,滿地打滾都行。早上太陽照進屋,晚上月亮照窗臺,電燈照到床頭上,屋里沒一點兒黑影兒……唉,咋就天宮一樣呢?
說一遍兩遍沒事,說多了姑媽聽出了話音兒:“天宮再好,那是神仙住的,媽在這山溝住了一輩子,你奶、你老太也在這山溝終老,你生來就是住這山溝的,不要再說這說那!”姑媽一頓攔阻,表姐認命了,沒幾年就與表姐夫成了親。山好水好,娃娃親也很好,土房子布置的婚房一樣喜慶!
日子重復著上輩人的路徑,吃稠的喝稀的,成家養孩子過日子。然而表姐的妹妹,我叫她小表姐的,卻百般想念姐姐嘴里的那城那屋:我就不信命是韁繩,我要到城里,城里應該有我的婆家。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我是山里人,不想還嫁到山里,穿一輩子草鞋,一輩子在這土灶瓦缸邊后悔。表妹敢想敢嫁,人托人寶托寶,她真的嫁給了一個城市人,嫁得風光了好一陣子,讓村子里人人稱說。那年看著花朵一樣的小表姐嫁進城,我們一群山里娃兒心里也追慕起來,可是男孩咋嫁?誰要?沒想頭,但念想卻跟著小表姐直線上升。不久就有消息傳出,小表姐沒戶口,一大家子人容不下她,她和丈夫只能住到樓頂自家壘起的棚子里,明亮的套間沒她的份兒,天熱天寒,忍了咽了。她自尊,以為娘家人都認為她生活在城里那明亮的屋子里,回娘家也是一派城里人的范兒,其實村里人都心知肚明,面上大家一個勁稱譽她,背后都嘆息不已。
轉眼,大表姐小表姐的兒女也都迎風長大了。那時候娃娃親仍在流行,娃娃親背景下的姨娘親、姑侄親之類姻親在我們那里也還存在,更何況兩位表姐美人坯子,大表姐的兒子、小表姐的女兒都儀表出眾。表兄妹,哥好妹子好,這不成親哪成親?大人一琢磨,定了??伤齻兙尤缓雎粤艘粋€常識,一個城里一個鄉里,多不對稱??!小表姐難道就忘記了自己嫁到城里后吞下的風霜?讓女兒再回到自己人生起步的地方,她能面對那里的現實嗎?大表姐的兒子使勁讀書,讀書是人生階梯,中狀元都有可能,別說謀城里一席之地。小表姐的女兒當然也讀書奮進,不甘落后?,F實最終不那么全遂人愿,姑娘考了個中專后到城里就業,男孩高中畢業落榜,回到我們村,這沒心思那沒心思,學校缺個民辦教師他頂上,算是長了臉。
不平衡彰顯了,姑娘漸漸不太與男孩聯系了,電話里有時愛搭不理。一次她說,給你三年時間,一年轉成正式教師,一年調進城,一年在城里買套房,然后我們有緣有分,過時不候。
三年三大臺階,這都不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攀登的事啊,大表姐說。小表姐也幫不上半點兒忙,有時候還覺得女兒的要求也不過分呀,自己現在還沒有一套像樣的城里人房子,女兒怎能再跟我一樣?她連樓頂也沒有,難道住到我這頂棚之上?
結果無懸念。
三年能在鄉里蓋幾十間房,能喂幾十頭豬,養幾百只雞、幾頭牛,能攢幾萬塊錢,但那三件事天大地大,全村人合力也解決不了。姑娘毫不遲疑地另嫁了,嫁得很體面、很實際,刷新了母親的命運。大表姐夫婦失落了,兒子更失落,幾天不吃不喝,蒙頭大睡。那年秋季開學前,他給家里留了個紙條:“爸媽,我走了,不要找我,出門混個人樣,千里萬里,我心里永遠裝著你們!”等大表姐發現時,兒子早已坐上遠去的班車。那時尚無手機,人一走就掉進了茫茫人海。
五雷轟頂,大表姐夫婦鎖上門,沿著兒子可能外出的路線找,找遍了也沒找到。表姐夫病倒了,表姐舍下千貫求一貫,只好待在家里照顧病人。表姐夫想兒子念兒子,病倒再沒起來,十數年后睜著眼去了。大表姐天昏地暗,自此成為一堵風雨中瑟瑟的墻,前面是行蹤不知的兒子,后面是丈夫的青冢。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希望始終是門前一桿旗,表姐巨大的悲傷被消磨成悠悠的祈禱。當進城不再是神話,村里人一家一家進城打工,而后舉家住進城里,她感嘆:世道咋變得這好,山溝人說進城就進城。也許我的兒子早已成為城里人,有房有兒了??晌疫€得守在這兒,不然他回來找不到我們會著急。
村里人一年比一年少,“精準扶貧”開始的時候,就只剩七戶十來個人,一多半是貧困戶。遙遠的山路、陡峭的坡地,咋整也扶不起來、富不起來,唯一的出路是外遷。大表姐聽說要外遷怎么也不肯,她要在這里等兒子。工作隊說遷到龍韻村,那是城一樣的村,有樓有街,還會有適合她做的工,每月都能掙到現錢,兒子從哪兒回來都會途經那里,她淚嘩嘩地流濕了袖頭。
去年我隨幾位作家采訪這座全新的亦村亦城的扶貧新村時,在一個專為貧困戶辦的制襪車間迎面看到大表姐。已是古稀之年的她與我打招呼的那一刻,我發現她滿臉皺紋里折疊的都是笑意,狀態很讓我欣慰。
“累嗎?習慣嗎?”我問。
“不累,不累,可緊可慢,廠里做、帶回家做都行,這日子沒說的?!北斫氵B聲說。
“掙錢嗎?夠生活嗎?”我很關切這一點。
“掙錢,掙錢,比養豬養雞種地強。夠生活,還有養老補助?!北斫阏f得很誠懇,是真心話。
“表姐,住樓房習慣嗎?還覺得那房子不是你的嗎?”想起風傳她的笑話,我想證實一下。
“一時半會兒咋習慣呢?還不是云里霧里,哪會想到突然之間就成了城里人?”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有兒子下落了嗎?”最后我還是很不忍心地問起了她的傷心事。
“沒下落,工作隊說中央臺有個《等著我》欄目,可以幫忙找失散親人,他們會幫我聯系。到時候我請他們、請電視臺告訴我兒子,爸爸已過世,媽媽還在等,在這個嶄新的樓房里等他。還沒成家的話,媽媽現在這個家夠他成家的了。農村人不再是以前的農村人了,我們也是城里人了!”
說到這兒,大表姐淚流不止,忽地,她一抹淚,一轉身,指著廠外不遠處的樓房說:“表弟,去我家坐會兒,那扇開著窗戶的樓屋就是我家!”我雙手作揖祝福她:“表姐保重,表姐保重,好日子綿長,進城夢都實現了,還有啥遺憾不能彌補的!”
剛 子
村里人都習慣喊他剛子,其實他全名叫明剛。
剛子的幸福感得從端午節說起。
端午的前幾日,鎮里村里來人說,剛子的兒子不在家,妹妹們不回來,家里就老父老母和剛子,冷清。端午是個親情節,鎮干部們來與他家一起過,酒呀菜呀粽子呀不用準備,屆時一一給捎來,還來個做菜師傅。
剛子聽說后感動萬分。
他得先回老家去看龍舟賽,這活動是鎮上專門為他們這些搬遷戶安排的,讓他們的思鄉之情在龍舟賽中得到撫慰。
剛子老家在漢江支流堵河里面的高山峽谷,那里是幾塊掛坡地,一年收不到幾擔糧食。
剛子的美好記憶是從故鄉的端午節開始的。春節常常大雪封山,窩在屋里,沒啥新鮮。端午節可以牽著倆妹妹,跑下山,再走十里長溝到堵河邊。那里人挨人、船挨船,水上岸上石頭上草地上都是聲音,一片花花綠綠。他們擠進人縫再猛一鉆,就可以看到河面上的龍船??吹侥且恢塾忠恢圩分鸪纱?,宛如游龍,鑼鼓喧天,歡聲震耳,直興奮得他腳尖踮了又踮,脖子伸了又伸,心怦怦跳得厲害。這才叫熱鬧,叫過節,叫快樂,家里那高山上從來沒有這樣??催^龍舟,他們兄妹仨用自己賣蝎子、蜈蚣攢的錢一人買一把小紙扇、一塊小手帕,再摘一片大桐樹葉頂在頭上,迎著烈烈太陽回山上的家。不愛看熱鬧的父母早已做好一桌菜在等他們。
這樣的快樂到初中畢業出去打工之后,就漸漸成了記憶。
城市里的務工生活千篇一律,幾乎沒有四季,什么節日不節日的,掙錢是硬道理。有時候看城里人闔家團圓,心里不免酸酸的,想起遠在高山上的父母和異地打工的妹妹們。給妹妹們發條微信,發個大大的粽子表情包,算是共度了端午??衫霞腋改笡]電話,即便有手機也沒信號,更不會用。爸媽,你們舍得煮雞蛋、包粽子、蒸一籠新麥面饃嗎?兒女不在身邊,你們也要像模像樣把節過好,你們過好了我們心里就快樂幸福了!
城里幾年,黑黑瘦瘦的剛子已然成了白白凈凈的酷哥,脫下工裝便是洋氣的T恤加牛仔褲,手別到褲兜,很像回事。有時候自問,大山里那個剛子該不該這樣穿呢?是守住山里娃那束手束腳的樣子好呢,還是這樣好呢?他沒有答案。那天他正悠然走在路上,陶醉于周圍景色,身后轟隆一聲,接著是刺耳的剎車聲,他頓時天昏地暗、人事不知。醒來已是子夜,肇事司機沒跑,把剛子送進醫院搶救。最終左腿膝蓋以下沒了,他成了殘疾。他號啕大哭,哭得無休無止。正是十九歲的韶華,毀了,以后該怎么辦???直到一位打工相識的妹子前來相守,端湯送水,沒日沒夜,他才從絕望的痛苦中緩過來。他親切地稱她桂妹子,有桂花般甜的心,有桂花樣的芳馨,有桂花那等細細碎碎的柔媚;她叫他剛哥,金雞獨立的剛哥,純純粹粹的剛哥。不久,他出院了,獲得一筆賠償金。他們相愛并成婚。那天是端午節,小夫妻共同咬著一個大喜粽子走進新房。端午的太陽火熱火紅,他們臉上幸福的紅暈賽過這大太陽。他原本想帶她回老家,在父母身邊辦婚禮,順便看龍舟,可是又怕一條腿走不上老家那山路,也不想讓愛人陪著自己在人前難堪。沒回去,只告訴了父母這喜慶的消息。
喜事連著喜事,第二年他們有了小剛,小家充實,幸福加倍。
幸福來得太猛,隨而急轉,第三年賠償金用盡,婚姻也走到盡頭。桂妹提出分手,他沒絲毫思想準備,也沒絲毫猶豫就答應了。趁著兒子還在夢里,他目送桂妹走出了租居的小屋,走出了他們生活了一場的窄窄巷子。這天是端午前夕,一起包好的粽子尚未煮,給兒子做的香囊還未佩戴,一缽甜酒仍在咕嘟咕嘟發酵……
桂妹的離去讓他再一次遭遇滅頂打擊:哭喊著要媽媽的孩子、硬邦邦的房租、每頓必需的吃喝、尚未裝義肢的獨腿……一切的一切幾乎要壓倒他。
剛子,父母無意識地賦予了你這個名字,現在你該把這個名字變成現實:剛子,剛強,該剛強啊,你是孩子爸了!
人的堅強就在這一念之間!
他迅速裝好義肢,四肢“健全”起來,就近應聘到一家鹵菜店幫工,還把母親接來照護孩子。起早貪黑,他讓老板滿意;總是帶著笑臉進出,讓母親和兒子看到他始終都暖暖的。
不經意間十八年過去,兒子小剛活脫脫當年那個走出大山的剛子,修長挺拔,文靜帥氣。小剛懂事,疼爸爸。義務教育畢業后就學了一技之長,外出打工,讓爸爸的擔子減輕一些,有空也能坐下來看看電視。剛子好欣慰!這些年是怎么一轉眼過去的?他都迷糊了,好在兒子成人了。父子如弟兄,父子是朋友,他們生活并肩、精神相依,什么都有指望了。
那年端午,兒子發來與女朋友一同問候節日的微信視頻,陡然讓他意識到一個天大的問題:房子!老家父母那房子對兒子有意義嗎?自己租住的小小空間對兒子有用嗎?兒子若將女朋友帶回來,還能像自己當年與桂妹那樣住出租屋?可是,他又能用啥給人家姑娘買新房呢?
幫人做鹵菜做不出一套房子。
剛子犯愁,這愁他也決不說給兒子。
苦悶,苦悶了好一陣子。剛子萬沒想到真有好事從天而降。精準扶貧居然扶給他一套窗明幾凈的房子,而且在集鎮上。老屋推倒,老父老母也搬來這里。這是個專為貧困戶創建的亦城亦村的社區,叫龍韻村,走龍運,跳龍門,一步跨進幸福門。這下兒子帶女朋友回來,啥也不用著急了。
剛子把多年幫人做鹵菜學到的技術帶到龍韻村,開了個鹵菜店,村里還給他安排了水電工的營生,他又從鎮上的襪業生產基地申請了臺機器放到家里,有空就做,父母也能幫幫手,收入穩穩妥妥的。
剛子的經歷鎮里村里都清楚,他們一家生活的跨越式變化是鎮里村里幫扶計劃的必然結果。
搬離老家,剛子和一同來的老鄉們心里有些不舍的是端午龍舟賽,那是祖輩傳下來的一個傳統,每年不看想得慌。這一點龍韻村也考慮到了,端午這天村里專門安排車送他們回去觀看龍舟賽。
剛子回去了,眼前的龍舟賽事仍然是當年和妹妹們一同看過的那情景,仿佛回到了童年,開心極了。
看罷龍舟賽趕緊回家,家里的貴客已經在座了,酒菜都擺好了。
鎮書記、鎮長、村書記……果然都來了。怎么承受得起這人場?滿滿一大桌酒菜已擺好,只等他。哪來的這福分?面對這些貴客貴人,他囁嚅著,木訥著,手足無措著。老父老母也是。他們是主人,倒被這些客人敬為客人,倒了個個兒,說點兒啥好呢?什么也不用說,敬酒吧,啤酒、黃酒、白酒,喝個盡興。
還有什么沒上?對了,蒸的一籠熱騰騰的新麥面蒸饃尚未端上!這是剛子老家的習俗,接上新麥,端午一定得吃蒸饃,舉世通吃的粽子也屈居其后。還有薄荷、水燈草、狗腥草茶水,清火敗毒,每人一碗。中草藥袪病香包給每人佩戴一個,這是剛子老家的端午標配,雖然不怎么貴重。書記鎮長們給我剛子帶來了美好端午,我也把我們祖輩相傳的端午記憶敬給你們!
這個端午,剛子銘記了!
祖上多少輩過端午,頂多接姑娘姑爺回來熱鬧熱鬧,現在來的是人物呀,為我們謀幸福的人物呀!
…… ……
(本文為節選,完整作品請閱讀《人民文學》2022年08期)
蘭善清,湖北十堰人,出版有散文集《筆照心?!贰段覍懝饰以凇贰度f古一地》等,作品見于《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橄欖綠》《北方作家》《長江文藝》和《人民日報》副刊、《光明日報》副刊、《經濟日報》副刊、《中華讀書報》、《湖北日報》副刊、《解放日報》等。
責任編輯:張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