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水稻機械化種植的工作啟示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工作隊所入駐的隆化縣榆樹營村地處伊瑪圖河畔,村東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憑借區位優勢引灌無污染河水種植,形成了獨特的水稻種植產業。憑借優質的河水、晝夜溫差大、生長期長、空氣質量好日照充足等有利的自然條件,所產大米堅實亮澤、質感晶瑩、香味濃郁,在當地小有名氣。
駐村工作隊入駐榆樹營村以來,一直十分重視扶持水稻產業的發展,通過組織廳屬單位進行消費扶貧逐漸為榆樹營大米打開了銷路、樹立了口碑,基本解決了以往賣糧難、豐收不增收的現象。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駐村工作隊進一步加大了對水稻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消費扶貧由單純面向廳屬單位轉為面對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拓寬了銷售渠道,提高了大米銷售量。2021年共銷售大米3萬五千余斤,創最高歷史記錄,把農戶手中的大米銷售一空,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這讓我們意識到,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擴大水稻產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投入、增加稻農收入,以此做強做大水稻產業。
擴大水稻產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挖掘土地潛能、擴大種植面積。全村適宜種植水稻的耕地有四百余畝,但目前的水稻種植只有200多畝,其余適宜種植水稻的耕地卻種植了玉米等其他作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工作隊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農戶之所以不愿種植水稻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種植要經過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收割、脫粒、碾米等一些列工序才能產出可以食用的大米,可謂工序繁多。而其中最讓農戶頭疼的是插秧。
由于最初實施土地承包經營時,為了公平劃分土地,根據肥力和產能把耕地劃分為了多個等級,每戶在各等級中都分有耕地,這就造成了田埂密布、地塊零碎,不利于農機作業,造成至今水稻的插秧收割還都憑借人工完成。尤其人工插秧費時費工,3、4位熟練的農把式一天也只能插種一畝水稻,每畝水稻的插秧費用在500元以上。
基于了解到的情況,工作隊和村兩委研究認為,和人工插秧效率低成本高相比,插秧機一天可以完成十幾畝,插秧的成本只有每畝170元。所以,要想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必須對癥下藥改變人工種植的現狀,推進農業機械化,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以此增加稻農收入,引導農戶擴大水稻種植。最后決定,推進農業機械化就要從稻農最為頭疼的插秧開始,改人工插秧為機械種植。把以上想法和稻農們進行交流溝通后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和支持。
找準了癥結,開出了藥方,說干就干。年初,工作隊利用廳幫扶資金為村里訂購了一臺插秧機。工作隊和村兩委在選擇插秧機的品牌和機型上也下足了功夫??紤]到稻農因對機械插秧沒有切身體會而存在疑慮的情況,我們決定不惜高價購買市場上口碑最好的品牌,以保證機械性能穩定,確保首戰必勝,以增強稻農信心,為廣泛推進農業機械化打好基礎。同時,為了適應在沒有道路且零碎的地塊作業,選擇了便于人力搬運和掉頭操作的輕便機型。
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實際行動和努力雖然得到了稻農的積極響應和支持,但最終只有部分稻農決定使用機械插秧,大多稻農選擇觀望。
對于有疑慮的稻農我們沒有勉強其接受機械插秧,而是把工作重點放在為接受機械插秧的稻農做好服務上。
插秧機到貨后,工作隊和兩委組織機手到機械化農場進行學習和實際操作培訓,使其盡快熟知機械性能并掌握操作技能。為了保障秧苗安全及時運輸,村書記楊保華使用私家車來回數次為稻農從數十公里外免費運送稻秧。
可臨近插秧又出現了新問題,部分支持機械插秧的稻農基于對村里新機手技術上的不信任,不愿意讓新機手給自己插秧,而是選擇了雇傭外部的機手和機器。面對質疑的稻農我們并沒有責怪和埋怨,而是認為只要他們支持機械插秧并能從中獲益,我們都會理解和支持,因為這就是我們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初衷。
但是面對質疑我們不能坐視無為,要想取得稻農的信任唯一辦法就是讓我們的新機手早日成為高手。為了新機手創造實際操作以提高技能積累經驗的機會,村委帶頭拿出自己和親友的稻田供新機手開刀練手。通過實戰和努力,新機手們很快掌握了操作技術。我們的不懈努力逐步打消了部分稻農的顧慮,主動聯系讓我們自己的機手插秧。
雖然機械插秧和新機手取得了稻農們的廣泛認可,但是接下來出現的結果卻讓我們高興不起來——部分機械插秧的稻秧死亡率高,有的甚至不得不重新插種,這讓一些稻農遭受了很大損失,更給我們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工作蒙上了一層陰霾。
是機械的問題?還是機手的問題?難道機械插秧的確沒有人工插秧質量好?我們帶著一系列的問號來到稻田進行了實地調查。
調查發現:大部分機械種植的秧苗成活率能夠達到要求,否定了機械插秧不如手工插秧的結論。秧苗死亡率高甚至導致重新插種的情況,在本村機手和外雇機手所插種的稻池中都存在,由此排除了由于本村新機手技術欠佳操作不當的所引起的懷疑。
繼續深入調查時了解到,造成秧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由于今年秧苗供應緊張,死亡率高的這部分秧苗是在稻池還未整飭好的情況下就提前搶購回來的,存放了幾天后才開始插秧;二是剛插完秧后突遇氣溫驟降,甚至出現了霜凍的跡象,而田間管理又未及時采取抗低溫措施。
綜合以上調查得出結論,秧苗死亡率高不是因為機械插秧和機手技術不佳造成的,而是由于提前搶購秧苗造成插種不及時和遭遇氣候異常且田間管理疏漏所至。
這樣的結論并沒有讓我們如釋重負,反而讓我們思考了更多。假如秧苗供應充足不需要提前搶購,假如育苗大棚近在咫尺可以保證隨插隨取,即使發生極端天氣也可靈活調整插種時間,假如稻農熟練掌握田間管理技術能正確應對極端天氣等等,就可以避免這種結果發生。所有這些假設如何能變為現實呢?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建設自己的育秧基地。
由此我們認識到:首先,水稻種植需要經過一些列的工序環節,要想改變傳統的人工種植方式,推進機械化、現代化種植,只在某一個環節上下功夫是很難實現的,必須從源頭做起。其次,這次嘗試讓稻農們目睹了農業機械化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只要解決了上游工序的稻秧問題,成活率可以得到保證,稻農的信心和積極性就可以大大加強。第三,扶持農業產業發展,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帶動鄉村振興這條路沒有錯,必須堅定地走下去。農村產業的發展要依靠科技支撐和農業現代化的推廣,農業科技和現代化的推進首要在于改變觀念,改變觀念的關鍵在于科技知識的普及和掌握,因此今后要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
雖然推進水稻種植機械化遇到了暫時的挫折和困難,但是我們通過實踐和調查研究從問題的表象發現了產生的根源,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清楚了今后發展的方向,這是我們辛苦付出后的最寶貴收獲。扶持農村產業發展的具體經驗和措施必須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獲得,在不斷地克服困難和戰勝挫折中不斷前進,束手待成和遇難止步都是要不得的。
最后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決定,積極謀劃建立自己的育秧基地,加強水稻種植技術培訓,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了早日實現榆樹營村產業的發展壯大繼續不懈努力。
(作者系河北省自然資源廳駐榆樹營村工作隊第一書記 )
推進水稻機械化種植的工作啟示
時間:2022-08-05 19:20:51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周靖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工作隊所入駐的隆化縣榆樹營村地處伊瑪圖河畔,村東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憑借區位優勢引灌無污染河水種植,形成了獨特的水稻種植產業。憑借優質的河水、晝夜溫差大、生長期長、空氣質量好日照充足等有利的自然條件,所產大米堅實亮澤、質感晶瑩、香味濃郁,在當地小有名氣。
駐村工作隊入駐榆樹營村以來,一直十分重視扶持水稻產業的發展,通過組織廳屬單位進行消費扶貧逐漸為榆樹營大米打開了銷路、樹立了口碑,基本解決了以往賣糧難、豐收不增收的現象。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駐村工作隊進一步加大了對水稻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消費扶貧由單純面向廳屬單位轉為面對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拓寬了銷售渠道,提高了大米銷售量。2021年共銷售大米3萬五千余斤,創最高歷史記錄,把農戶手中的大米銷售一空,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況。這讓我們意識到,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擴大水稻產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投入、增加稻農收入,以此做強做大水稻產業。
擴大水稻產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挖掘土地潛能、擴大種植面積。全村適宜種植水稻的耕地有四百余畝,但目前的水稻種植只有200多畝,其余適宜種植水稻的耕地卻種植了玉米等其他作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工作隊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農戶之所以不愿種植水稻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種植要經過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收割、脫粒、碾米等一些列工序才能產出可以食用的大米,可謂工序繁多。而其中最讓農戶頭疼的是插秧。
由于最初實施土地承包經營時,為了公平劃分土地,根據肥力和產能把耕地劃分為了多個等級,每戶在各等級中都分有耕地,這就造成了田埂密布、地塊零碎,不利于農機作業,造成至今水稻的插秧收割還都憑借人工完成。尤其人工插秧費時費工,3、4位熟練的農把式一天也只能插種一畝水稻,每畝水稻的插秧費用在500元以上。
基于了解到的情況,工作隊和村兩委研究認為,和人工插秧效率低成本高相比,插秧機一天可以完成十幾畝,插秧的成本只有每畝170元。所以,要想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必須對癥下藥改變人工種植的現狀,推進農業機械化,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以此增加稻農收入,引導農戶擴大水稻種植。最后決定,推進農業機械化就要從稻農最為頭疼的插秧開始,改人工插秧為機械種植。把以上想法和稻農們進行交流溝通后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和支持。
找準了癥結,開出了藥方,說干就干。年初,工作隊利用廳幫扶資金為村里訂購了一臺插秧機。工作隊和村兩委在選擇插秧機的品牌和機型上也下足了功夫??紤]到稻農因對機械插秧沒有切身體會而存在疑慮的情況,我們決定不惜高價購買市場上口碑最好的品牌,以保證機械性能穩定,確保首戰必勝,以增強稻農信心,為廣泛推進農業機械化打好基礎。同時,為了適應在沒有道路且零碎的地塊作業,選擇了便于人力搬運和掉頭操作的輕便機型。
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實際行動和努力雖然得到了稻農的積極響應和支持,但最終只有部分稻農決定使用機械插秧,大多稻農選擇觀望。
對于有疑慮的稻農我們沒有勉強其接受機械插秧,而是把工作重點放在為接受機械插秧的稻農做好服務上。
插秧機到貨后,工作隊和兩委組織機手到機械化農場進行學習和實際操作培訓,使其盡快熟知機械性能并掌握操作技能。為了保障秧苗安全及時運輸,村書記楊保華使用私家車來回數次為稻農從數十公里外免費運送稻秧。
可臨近插秧又出現了新問題,部分支持機械插秧的稻農基于對村里新機手技術上的不信任,不愿意讓新機手給自己插秧,而是選擇了雇傭外部的機手和機器。面對質疑的稻農我們并沒有責怪和埋怨,而是認為只要他們支持機械插秧并能從中獲益,我們都會理解和支持,因為這就是我們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初衷。
但是面對質疑我們不能坐視無為,要想取得稻農的信任唯一辦法就是讓我們的新機手早日成為高手。為了新機手創造實際操作以提高技能積累經驗的機會,村委帶頭拿出自己和親友的稻田供新機手開刀練手。通過實戰和努力,新機手們很快掌握了操作技術。我們的不懈努力逐步打消了部分稻農的顧慮,主動聯系讓我們自己的機手插秧。
雖然機械插秧和新機手取得了稻農們的廣泛認可,但是接下來出現的結果卻讓我們高興不起來——部分機械插秧的稻秧死亡率高,有的甚至不得不重新插種,這讓一些稻農遭受了很大損失,更給我們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工作蒙上了一層陰霾。
是機械的問題?還是機手的問題?難道機械插秧的確沒有人工插秧質量好?我們帶著一系列的問號來到稻田進行了實地調查。
調查發現:大部分機械種植的秧苗成活率能夠達到要求,否定了機械插秧不如手工插秧的結論。秧苗死亡率高甚至導致重新插種的情況,在本村機手和外雇機手所插種的稻池中都存在,由此排除了由于本村新機手技術欠佳操作不當的所引起的懷疑。
繼續深入調查時了解到,造成秧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由于今年秧苗供應緊張,死亡率高的這部分秧苗是在稻池還未整飭好的情況下就提前搶購回來的,存放了幾天后才開始插秧;二是剛插完秧后突遇氣溫驟降,甚至出現了霜凍的跡象,而田間管理又未及時采取抗低溫措施。
綜合以上調查得出結論,秧苗死亡率高不是因為機械插秧和機手技術不佳造成的,而是由于提前搶購秧苗造成插種不及時和遭遇氣候異常且田間管理疏漏所至。
這樣的結論并沒有讓我們如釋重負,反而讓我們思考了更多。假如秧苗供應充足不需要提前搶購,假如育苗大棚近在咫尺可以保證隨插隨取,即使發生極端天氣也可靈活調整插種時間,假如稻農熟練掌握田間管理技術能正確應對極端天氣等等,就可以避免這種結果發生。所有這些假設如何能變為現實呢?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建設自己的育秧基地。
由此我們認識到:首先,水稻種植需要經過一些列的工序環節,要想改變傳統的人工種植方式,推進機械化、現代化種植,只在某一個環節上下功夫是很難實現的,必須從源頭做起。其次,這次嘗試讓稻農們目睹了農業機械化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只要解決了上游工序的稻秧問題,成活率可以得到保證,稻農的信心和積極性就可以大大加強。第三,扶持農業產業發展,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帶動鄉村振興這條路沒有錯,必須堅定地走下去。農村產業的發展要依靠科技支撐和農業現代化的推廣,農業科技和現代化的推進首要在于改變觀念,改變觀念的關鍵在于科技知識的普及和掌握,因此今后要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培訓。
雖然推進水稻種植機械化遇到了暫時的挫折和困難,但是我們通過實踐和調查研究從問題的表象發現了產生的根源,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清楚了今后發展的方向,這是我們辛苦付出后的最寶貴收獲。扶持農村產業發展的具體經驗和措施必須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獲得,在不斷地克服困難和戰勝挫折中不斷前進,束手待成和遇難止步都是要不得的。
最后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決定,積極謀劃建立自己的育秧基地,加強水稻種植技術培訓,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了早日實現榆樹營村產業的發展壯大繼續不懈努力。
(作者系河北省自然資源廳駐榆樹營村工作隊第一書記 )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