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成果再發力 共同富裕譜新曲——四川省西充縣關愛留守老人、助力鄉村振興的作法和啟示
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的大事,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大事。鄉村振興的重點在農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大批青壯年農民進城當了“新市民”,“留守老人”成為駐守鄉村的主體。鞏固留守老人脫貧攻堅成果,組織留守老人參加振興鄉村,是實現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把鑰匙。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在拓展留守老人的脫貧成果,動員留守老人投身鄉村振興作了積極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效,給人們有益的啟示?!?/p>
西充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縣。外出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27.8%。農村留守老人4.37萬人,占全縣常住人口的10.4%。在比較偏遠的鄉村,留守老人占據農村人口的主體。面對農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主要群體是留守老人、參加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也是留守老人這一現實。西充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同時,因地制宜地調動留守老人的主觀能動性,組織他們投入鄉村振興的建設行列中。
一、壓實責任,鞏固成果
習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繼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蔽鞒淇h委、縣政府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當成鄉村振興的頭等大事來做。
縣委、縣政府清醒認識:老年穩、老年富,農村才有活力,鄉村才能振興。他們持續堅持脫貧攻堅階段的作法,把防返貧、強幫扶納入縣、鄉鎮的工作目標管理范圍,層層壓實責任,守住規模性返貧底線,圍繞破解農村留守老人不返貧和老有所養這個社會難題??h委、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帶隊進村入戶開展調研,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相繼出臺了關愛留守老人的暫行辦法和實施方案,把關愛留守老人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政府民生工程來抓。全縣以各級黨政干部、涉老部門、老年組織、社會團體為主力,建立起縣、鄉鎮、村、社“四級”管理體制,負責留守老人的鞏固脫貧成果、關愛幫扶服務的工作。
建立監測體系,適時預警,動態管理。農村留守老人大多年事偏高,居住分散,鞏固脫貧成果自身能力弱,返貧隱蔽性強,存在著生活自理差、安全隱患大、心理依賴強等諸多現實問題,是“不穩定”人群中最大的社群,西充全縣“不穩定”人群中70%為留守老人。關文鎮脫貧人口1822人,建檔立卡的留守老人1400人,占脫貧人口的76.8%。該鎮長路埡村69歲的謝素芳老人,本人和孫子均有智障,屬農村低保戶,生活全靠國家政策兜底,一旦患疾生病,生活就會陷入困境。鎮、村把留守老人特困戶作為重點監測對象,納入程序認定,落實幫扶保障措施,精準幫扶。全縣建立起三大監測體系:一是鄉鎮主導。鄉鎮、村(社區)全面摸底排查,建立留守老人臺賬,對留守老人的生產、生活、精神、家庭收入等實行動態監測,做到了早發現、早干預、早解決。二是鄉村振興、民政、醫保、信訪等部門對“兩不 ”“三保障”加強數字共享和信息對接,精準識別返貧對象及其返貧原因,及時將篩查預警信息分類分級反饋基層核實、處置,對有返貧致貧風險的人群常態化排查監督。三是社團組織參與??h、鄉鎮、村老年協會(老年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發揮聯系服務留守老人的橋梁作用。關文鎮紫巖社區600多個老年人中,有330多人參加協會組織。協會在村(社區)支部領導下,參與鄉村治理,組織老年人參與“低?!痹u議和鞏固脫貧成果合理化建議。鎮民政所長杜燕感慨:“老年人過去是鄰里相幫,現在是組織相助,這是社會化養老的大趨勢?!庇辛巳蟊O測體系,就能夠達到全方位、無死角的監控。如果發現有留守老人患病、生活困難、出現返貧跡象,便可精準幫扶,動態清零。
二、激發活力,有效銜接
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最重要的是做到“人、產、村”的有機整合。西充縣從加強脫貧群眾的思想教育入手,通過多種方式,耐心細致地做群眾工作,鼓勵脫貧農戶樹立志氣、增長底氣、穩住精神層面的“基本盤”,做到了脫貧者自身有動力,產業振興有潛力,村級建設有活力。西充采取了五項措施,實現人、產、村的無縫對接。
——幫助留守老人提升致富信心。留守老人大多年老多病、文化低、缺技術、缺資金,普遍存在致富信心不足,創收動力缺失的心理。西充縣要求駐村工作隊和村(居)“兩委”班子成員,幫助留守老人解讀鄉村振興政策,拓寬創收增收思路,筑牢夯實留守老人的思想“堤壩”。仙林鎮馬庸寺村,在支部書記張曉東的帶領下,實行村干部包隊,隊干部包戶,對每戶留守老人全部建檔立卡,全村覆蓋。他們對村上12戶獨居老人定期家訪,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80歲的何主安,生病時由村支書背去鎮醫院,得到及時救治。村支部還經常組織留守老人座談聚會、互相交流,動員陽光、勵志、勤勞的老人講自身想法和致富經驗。村上一名無子女的獨居老人,存在“懶漢”思想,曾屬于特困戶,通過教育幫助,自己動手種植糧食、蔬菜,自食有余,還去市場售賣,掙到“零花錢”。他深有感觸地說“這人吶,只要思想一變,干勁就來了”。說明樹立志氣,激發活力是鞏固留守老人脫貧成果的治本之策。
——督促子女承擔贍養老人的主責。針對部分在外兒女“老人在家有政府、老人過日子有政策”不主動贍養老人“甩包袱”問題,西充縣在關愛留守老人行動中,采取“四管齊下”治理“不孝”兒女。村(社區)以組織的名義向贍養人宣傳《老年法》,電話約談;老年協會以長者身份教育不盡贍養義務的晚輩;縣旅外人士聯誼會利用全國各地鄉友聯誼的平臺組織制定會規民約,通過社團與子女務工企業聯系,督促在外兒女履行贍養責任;縣司法、法院開通老年權益保護綠色通道,免費受理老年合法權益受損案件;通過多措并舉,不贍養老人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增強了贍養人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仙林鎮一戶獨居老人,兒子月收入7000多元,女兒月薪也有5000多元,兒女未盡贍養責任,老人生活拮據,一有困難就找鎮、村領導,把希望寄托在組織上。村干部向這位老人講述子女應該贍養父母的法定責任,同時電話聯系他們的兒子、女兒,進行法制宣傳,講明厲害關系?,F在,他兒子、女兒每年各給他2000元,當教授的外侄也寄錢來,生活過得比較充實。留守老人鞏固脫貧成果,政府有責任,子女更有義務。但需要加強法制宣傳,讓留守老人和子女懂得法律責任,主動摒棄“等、靠、要”的思想,阻斷依賴型“返貧的假象”。
——重視開發“留守”群體的人力資源。西充縣委、政府用優勢視角重新定位“留守”群體,重視老年人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縣上成立了“九老”組織,鄉鎮(街道)建立了“五老”組織,村(社區)建立了“兩老”組織,鄉村老年組織組織老年人積極投入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參加村務監督,平安村(居)創建、鄉風民風整治、民事糾紛調解、鄉土文化傳承,引導在外子女回鄉創業、鄉村公益、農民夜校農技技術培訓(智能手機培訓),互助養老等,實現了鄉村振興共建共享的共創關系,為鄉村振興凝聚了“留守”社群的正能量。
——確保精準兜底民生底線。西充縣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著力,建立留守老人基本生活保障機制,把農村低保制度和鄉村振興政策有效銜接。對全縣享受“低?!钡?.5萬戶6.8萬人,縣和鄉鎮民政部門隨時監控,建立“應退則退、應保盡?!钡牡捅討B管理機制。2021年,全縣取消死亡、遷出及收入、家庭財產發生變化的保障對象和低保資格;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對象,符合低保條件的及時核實增補,有效遏制了“錯保、漏保、人情?!?;全面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切實保障符合條件的因病致貧的特困戶及時足額享受“兜底”保障,發揮了輸血式扶貧的作用,減少了低保對象的貧困深度,筑牢最低生活保障鄉村振興防線。鄉鎮干部認為:只有用好用活兜底政策,解決好留守老人特困家庭,鄉村振興防止規模性返貧就有“底氣”。
三、興建產業,促進創收
在西充的農業產業園,或在養殖場,處處活躍著留守老人勤勞負責的身影,他們有的是技術骨干,更多的是勞動的主力,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從作用發揮的層面細分,留守老人可分為四大類:一是低齡健康群體,他們能參與產業生產勞動,從產業中創收增收。二是老齡健康群體,能在產業園里從事輕微勞動,比如除草、施肥、管理,獲得一定勞動報酬。三是生活能自理人群,有時也能參加
力所能及的勞動,取得少量收入。四是失能人員,這部分基本失去了創收能力。
從留守老人的收入來源看,主要有四種渠道:參加產業勞動創收,產業園區業主租用土地的租金、外出務工子女的供養、國家的低保和農保。凡有產業的村社,留守老人就有創收門路,而無產業的村社,留守老人大多主要依靠子女資助和國家政策兜底。
西充是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縣委政府把盤活撂荒土地、守住“糧袋子”、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鄉村振興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過建立能覆蓋縣域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培育有機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集群,形成“土地開發——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土地租金、勞力收入)的良性循環,吸引了農村留守老人土地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為留守老人創收增收增加“錢袋子”奠定了基礎。全縣留守老人創收主要有三種模式:
——自種自養創造收入。有條件的留守老人自己或合伙種植糧食、蔬菜、水果、養殖家禽家畜,進入市場出售增收。仙林鎮馬庸寺村76歲的何其華,兩個女兒在外地工作,他倆夫婦閑不住,自已種植幾畝水稻、小麥,還養兩頭豬、雞鴨,除自己食用外,在市場銷售,每年還給兩個女兒寄送糧食、肉類。
——產業務工增加收入。在農村產業園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基本上是留守老人。每天的收入60-80元,中午提供午餐,技術性農活的報酬會更高一些。仙林鎮馬庸寺村20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5個業主經營,專業合作社每年給務工農民發放20多萬元勞務費,留守老人務工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
——土地集中由專業合作社經營入股分紅。西充針對留守老人大都無勞力耕種承包土地的現實,大力培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1300余家,通過“合作社+農戶(資金、勞務、土地入股),農村的“撂荒地”變果園(苕園、椒園等)”。留守老人既是股東,又可成為務工者。雙鳳鎮跳蹬河村集資200多萬打造餐飲、住宿、休閑觀光農業于一體的農家山莊,水果產業和旅游業年收入300余萬,留守老人等務工收入90余萬,合作社的人均年分紅2萬元左右;關文鎮紫巖社區(原觀音廟村),留守老人的土地入股由村果品專業合作社經營,人均年分紅1-2萬元。
收入來源失缺是留守老人鞏固脫貧成果的“死結”,而發展產業就是打開“死結”的“金鑰匙”。
四、強化服務、常態幫扶
鄉村振興,留守老人既是參與者、建設者,又是受益者、關愛者。為破解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難”的社會問題,西充縣從2014年開始開展“關愛農村空巢老人”大行動,以“農村留守老人“生活有人管、生病有人救、困難有人幫、孤獨有地方?!睘橹夏繕?,縣建立“八個”幫扶服務機制。
——建立村級老年活動中心。全縣250個村,利用閑置的村小學,并村后的村辦公場地、加閑置的農房,建立起老年活動中心(室)。集老年人學習、活動、日間照料于一處,配備所需設施,形成功能比較齊全的村級綜合性老年活動陣地。關文鎮紫巖社區由三個村合并而建。三個村都有產業支撐,種有1600多畝柑桔。社區將空置的村辦公房改建為三個老年活動室,400多個留守老人就近就地參加活動。該社區通過發動在外鄉友自籌120萬元資金,修建四層樓的“紫巖大舞臺”,每年舉辦“紫巖春晚”。
——整合涉老組織服務功能。鄉鎮合并后,縣上對23個鄉鎮(街道)295個村(社區)的涉老組織進行了清理整合,將關工委、退休支部老年協會、老體協、老科協等涉老組織力量重組,多塊牌子、一套人馬,由村黨支部統一領導,與老年活動中心合署辦公,極大地強化了服務功能,實現了老年人自管自理,自我服務。紫巖鄉觀音廟村,整合涉老組織,成立五個專業服務隊(即生產技術服務隊、文化娛樂服務隊、疾病救助服務隊、權益保障服務隊,生活幫扶服務隊),全方位地解決了留守老人關愛服務不到位的“短板”現象。
——發揮村級衛生站公共服務職能。全縣600多個村級衛生站830多名村醫生,并村后建立“駐村行醫、入戶簽到、績效考核、不稱職解聘”的目標責任書,讓留守老人能享受到就地診治、上門巡診服務。
——組建村級黨員志愿服務隊。全縣各村(社區)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近2000名基層黨員承擔起對留守老人“一對一”結對幫扶。復安鄉大山埡村利用閑置的村小改造為互助養老院,村干部當志愿者,協調生活能自理的獨居老人集中互助養老,降低了養老成本,減輕了子女負擔,降低了獨居安全風險。罐埡鄉文昌嶺村開展失能老人“結對托管”,簽訂托管協議,幫助留守老人料理需幫助之事,解決了家庭比較貧困的留守老人養老難的問題。
——建立常態愛心隊伍。由村(社區)黨支部牽頭,把村(社區)、組干部和老年組織的低齡健康老人,組成愛心隊伍,擔任服務留守老人的聯絡員,隨時巡訪困難的獨居老人,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精準幫扶。
——成立老年互助組。留守老人中特別是“空巢老人”,居家互助養老既是現實的選擇,又是農村血緣、地緣、親緣關系鄰里守望中傳統的傳承。全縣以居民小組為單位就近就地成立老年互助組,聯系片區的村干部當組長,居民小組長和老年協會召集人當聯絡員,把居家就近的老人分片聯戶互助養老,低齡老人照看高齡老人,健康的老人幫助高齡、失能的老人,全縣建立了1000余人互助組,3萬多留守“空巢”老人居家抱團互助養老,互助老人每天敲門問候,結伴外出,生病相互照顧,老年人生活中的難事在身邊就能解決。原義和鄉一個村,5個老太婆自發組建一個互助組,利用閑置空房,集中居住相互照顧,種菜養雞,自種自食,組成一個“老姐妹之家”,生活過得開心快樂。
——建立留守老人信息臺賬??h、鄉鎮、村分別建立有《留守老人、特困老人信息臺賬》《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對象信息臺賬》《留守老人家庭情況信息表》等檔案和信息平臺,隨時掌握動態,做到心中有數。
——發放“愛心聯系卡”。全縣為5萬多名“空巢老人,特困老人發放“愛心聯系卡”,卡上有聯系老人的村、組干部、村醫生、聯絡員、子女或親戚的電話,老人有所需求,能及時聯系??h里還為近700名癱瘓、智障老人贈送“一鍵通”智能手機,為1000多名高齡、特困老人由愛心企業贊助老年手機,將所有老人的手機加上村級短號V網,通話方便,救助及時。
八個幫扶機制的完善,打通了服務留守老人的“最后一公里”,使留守老人真正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西充縣關愛留守老人助力鄉村振興的作法和經驗,對鄉村振興起著較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留下了許多啟迪和思考:
——黨政領導高度重視是關鍵。留守老人是一個相對弱勢的群體。他們既需要黨政的關注,還期盼黨政對他們作用的重視。留守老人當中,相當人數曾是當年的村社干部、致富先鋒、種田能手,有的是那個時代的“萬元戶”“重點戶”。時過境遷,歲月流失,他們昔日的風光不復存在,但他們仍然有較多的“剩余價值”可以發掘利用,這取決于黨政領導的重視程度和關注力度。
西充縣近幾年相繼出臺了有關鞏固留守老人脫貧成果、關愛“空巢”老人的系列舉措,正是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鄉鎮村也乘勢而上,大力作為,留守老人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作用有效發揮。
——產業興村融合發展是保證。在鄉村振興的五大振興工作中,產業振興起著引領的“龍頭”作用。產業興、百業興,有了雄厚的產業作支撐,村級組織有經濟實力,留守老人有增收來源,社團活動有經費資助。為有源頭活水來,產業興旺,整個鄉村的“一盤棋”就活起來了。
——鄉村組織大力支持是根本。對于留守老人的成果鞏固、作用發揮,縣上雖然發出文件,而要真正落到實處,起根本作用的是村“兩委”。留守老人直接面對的是村社干部,有時也能見到鄉鎮干部,西充的經驗表明,鄉鎮干部包村進社,直接傾聽留守老人的訴求,就能適時發現問題,解決疑難。關文鎮一位副鎮長很有感觸:“今后的鄉鎮工作中,多數時間是做留守老人的工作,只要留守老人不返貧,鄉鎮干部才放得下心?!边@位鎮干部的體會,很生動地說明了鄉鎮村級組織在關愛留守老人中的根本性作用。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是助力。鄉鎮村的涉老組織,參與者多數是留守老人,在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的現實狀況下,涉老組織能夠承擔起對留守老人,特別是“空巢老人”在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困難上幫扶、老年權益保護的多種職能,這些組織已經成為留守老人的一種依托、一個念想、一個期盼。社會力量的作用發揮,也為黨委政府分憂解難,又為留守老人辦理實事,是一件在鄉村振興中值得推進的社會機制。
鞏固成果再發力 共同富裕譜新曲——四川省西充縣關愛留守老人、助力鄉村振興的作法和啟示
時間:2022-08-03 22:44:36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
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的大事,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大事。鄉村振興的重點在農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大批青壯年農民進城當了“新市民”,“留守老人”成為駐守鄉村的主體。鞏固留守老人脫貧攻堅成果,組織留守老人參加振興鄉村,是實現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一把鑰匙。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在拓展留守老人的脫貧成果,動員留守老人投身鄉村振興作了積極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效,給人們有益的啟示?!?/p>
西充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縣。外出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27.8%。農村留守老人4.37萬人,占全縣常住人口的10.4%。在比較偏遠的鄉村,留守老人占據農村人口的主體。面對農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主要群體是留守老人、參加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也是留守老人這一現實。西充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同時,因地制宜地調動留守老人的主觀能動性,組織他們投入鄉村振興的建設行列中。
一、壓實責任,鞏固成果
習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繼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蔽鞒淇h委、縣政府牢記習總書記的囑托,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當成鄉村振興的頭等大事來做。
縣委、縣政府清醒認識:老年穩、老年富,農村才有活力,鄉村才能振興。他們持續堅持脫貧攻堅階段的作法,把防返貧、強幫扶納入縣、鄉鎮的工作目標管理范圍,層層壓實責任,守住規模性返貧底線,圍繞破解農村留守老人不返貧和老有所養這個社會難題??h委、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帶隊進村入戶開展調研,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相繼出臺了關愛留守老人的暫行辦法和實施方案,把關愛留守老人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政府民生工程來抓。全縣以各級黨政干部、涉老部門、老年組織、社會團體為主力,建立起縣、鄉鎮、村、社“四級”管理體制,負責留守老人的鞏固脫貧成果、關愛幫扶服務的工作。
建立監測體系,適時預警,動態管理。農村留守老人大多年事偏高,居住分散,鞏固脫貧成果自身能力弱,返貧隱蔽性強,存在著生活自理差、安全隱患大、心理依賴強等諸多現實問題,是“不穩定”人群中最大的社群,西充全縣“不穩定”人群中70%為留守老人。關文鎮脫貧人口1822人,建檔立卡的留守老人1400人,占脫貧人口的76.8%。該鎮長路埡村69歲的謝素芳老人,本人和孫子均有智障,屬農村低保戶,生活全靠國家政策兜底,一旦患疾生病,生活就會陷入困境。鎮、村把留守老人特困戶作為重點監測對象,納入程序認定,落實幫扶保障措施,精準幫扶。全縣建立起三大監測體系:一是鄉鎮主導。鄉鎮、村(社區)全面摸底排查,建立留守老人臺賬,對留守老人的生產、生活、精神、家庭收入等實行動態監測,做到了早發現、早干預、早解決。二是鄉村振興、民政、醫保、信訪等部門對“兩不 ”“三保障”加強數字共享和信息對接,精準識別返貧對象及其返貧原因,及時將篩查預警信息分類分級反饋基層核實、處置,對有返貧致貧風險的人群常態化排查監督。三是社團組織參與??h、鄉鎮、村老年協會(老年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發揮聯系服務留守老人的橋梁作用。關文鎮紫巖社區600多個老年人中,有330多人參加協會組織。協會在村(社區)支部領導下,參與鄉村治理,組織老年人參與“低?!痹u議和鞏固脫貧成果合理化建議。鎮民政所長杜燕感慨:“老年人過去是鄰里相幫,現在是組織相助,這是社會化養老的大趨勢?!庇辛巳蟊O測體系,就能夠達到全方位、無死角的監控。如果發現有留守老人患病、生活困難、出現返貧跡象,便可精準幫扶,動態清零。
二、激發活力,有效銜接
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最重要的是做到“人、產、村”的有機整合。西充縣從加強脫貧群眾的思想教育入手,通過多種方式,耐心細致地做群眾工作,鼓勵脫貧農戶樹立志氣、增長底氣、穩住精神層面的“基本盤”,做到了脫貧者自身有動力,產業振興有潛力,村級建設有活力。西充采取了五項措施,實現人、產、村的無縫對接。
——幫助留守老人提升致富信心。留守老人大多年老多病、文化低、缺技術、缺資金,普遍存在致富信心不足,創收動力缺失的心理。西充縣要求駐村工作隊和村(居)“兩委”班子成員,幫助留守老人解讀鄉村振興政策,拓寬創收增收思路,筑牢夯實留守老人的思想“堤壩”。仙林鎮馬庸寺村,在支部書記張曉東的帶領下,實行村干部包隊,隊干部包戶,對每戶留守老人全部建檔立卡,全村覆蓋。他們對村上12戶獨居老人定期家訪,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80歲的何主安,生病時由村支書背去鎮醫院,得到及時救治。村支部還經常組織留守老人座談聚會、互相交流,動員陽光、勵志、勤勞的老人講自身想法和致富經驗。村上一名無子女的獨居老人,存在“懶漢”思想,曾屬于特困戶,通過教育幫助,自己動手種植糧食、蔬菜,自食有余,還去市場售賣,掙到“零花錢”。他深有感觸地說“這人吶,只要思想一變,干勁就來了”。說明樹立志氣,激發活力是鞏固留守老人脫貧成果的治本之策。
——督促子女承擔贍養老人的主責。針對部分在外兒女“老人在家有政府、老人過日子有政策”不主動贍養老人“甩包袱”問題,西充縣在關愛留守老人行動中,采取“四管齊下”治理“不孝”兒女。村(社區)以組織的名義向贍養人宣傳《老年法》,電話約談;老年協會以長者身份教育不盡贍養義務的晚輩;縣旅外人士聯誼會利用全國各地鄉友聯誼的平臺組織制定會規民約,通過社團與子女務工企業聯系,督促在外兒女履行贍養責任;縣司法、法院開通老年權益保護綠色通道,免費受理老年合法權益受損案件;通過多措并舉,不贍養老人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增強了贍養人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仙林鎮一戶獨居老人,兒子月收入7000多元,女兒月薪也有5000多元,兒女未盡贍養責任,老人生活拮據,一有困難就找鎮、村領導,把希望寄托在組織上。村干部向這位老人講述子女應該贍養父母的法定責任,同時電話聯系他們的兒子、女兒,進行法制宣傳,講明厲害關系?,F在,他兒子、女兒每年各給他2000元,當教授的外侄也寄錢來,生活過得比較充實。留守老人鞏固脫貧成果,政府有責任,子女更有義務。但需要加強法制宣傳,讓留守老人和子女懂得法律責任,主動摒棄“等、靠、要”的思想,阻斷依賴型“返貧的假象”。
——重視開發“留守”群體的人力資源。西充縣委、政府用優勢視角重新定位“留守”群體,重視老年人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縣上成立了“九老”組織,鄉鎮(街道)建立了“五老”組織,村(社區)建立了“兩老”組織,鄉村老年組織組織老年人積極投入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參加村務監督,平安村(居)創建、鄉風民風整治、民事糾紛調解、鄉土文化傳承,引導在外子女回鄉創業、鄉村公益、農民夜校農技技術培訓(智能手機培訓),互助養老等,實現了鄉村振興共建共享的共創關系,為鄉村振興凝聚了“留守”社群的正能量。
——確保精準兜底民生底線。西充縣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著力,建立留守老人基本生活保障機制,把農村低保制度和鄉村振興政策有效銜接。對全縣享受“低?!钡?.5萬戶6.8萬人,縣和鄉鎮民政部門隨時監控,建立“應退則退、應保盡?!钡牡捅討B管理機制。2021年,全縣取消死亡、遷出及收入、家庭財產發生變化的保障對象和低保資格;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對象,符合低保條件的及時核實增補,有效遏制了“錯保、漏保、人情?!?;全面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切實保障符合條件的因病致貧的特困戶及時足額享受“兜底”保障,發揮了輸血式扶貧的作用,減少了低保對象的貧困深度,筑牢最低生活保障鄉村振興防線。鄉鎮干部認為:只有用好用活兜底政策,解決好留守老人特困家庭,鄉村振興防止規模性返貧就有“底氣”。
三、興建產業,促進創收
在西充的農業產業園,或在養殖場,處處活躍著留守老人勤勞負責的身影,他們有的是技術骨干,更多的是勞動的主力,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從作用發揮的層面細分,留守老人可分為四大類:一是低齡健康群體,他們能參與產業生產勞動,從產業中創收增收。二是老齡健康群體,能在產業園里從事輕微勞動,比如除草、施肥、管理,獲得一定勞動報酬。三是生活能自理人群,有時也能參加
力所能及的勞動,取得少量收入。四是失能人員,這部分基本失去了創收能力。
從留守老人的收入來源看,主要有四種渠道:參加產業勞動創收,產業園區業主租用土地的租金、外出務工子女的供養、國家的低保和農保。凡有產業的村社,留守老人就有創收門路,而無產業的村社,留守老人大多主要依靠子女資助和國家政策兜底。
西充是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縣委政府把盤活撂荒土地、守住“糧袋子”、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鄉村振興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通過建立能覆蓋縣域的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培育有機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集群,形成“土地開發——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土地租金、勞力收入)的良性循環,吸引了農村留守老人土地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為留守老人創收增收增加“錢袋子”奠定了基礎。全縣留守老人創收主要有三種模式:
——自種自養創造收入。有條件的留守老人自己或合伙種植糧食、蔬菜、水果、養殖家禽家畜,進入市場出售增收。仙林鎮馬庸寺村76歲的何其華,兩個女兒在外地工作,他倆夫婦閑不住,自已種植幾畝水稻、小麥,還養兩頭豬、雞鴨,除自己食用外,在市場銷售,每年還給兩個女兒寄送糧食、肉類。
——產業務工增加收入。在農村產業園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基本上是留守老人。每天的收入60-80元,中午提供午餐,技術性農活的報酬會更高一些。仙林鎮馬庸寺村20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5個業主經營,專業合作社每年給務工農民發放20多萬元勞務費,留守老人務工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
——土地集中由專業合作社經營入股分紅。西充針對留守老人大都無勞力耕種承包土地的現實,大力培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1300余家,通過“合作社+農戶(資金、勞務、土地入股),農村的“撂荒地”變果園(苕園、椒園等)”。留守老人既是股東,又可成為務工者。雙鳳鎮跳蹬河村集資200多萬打造餐飲、住宿、休閑觀光農業于一體的農家山莊,水果產業和旅游業年收入300余萬,留守老人等務工收入90余萬,合作社的人均年分紅2萬元左右;關文鎮紫巖社區(原觀音廟村),留守老人的土地入股由村果品專業合作社經營,人均年分紅1-2萬元。
收入來源失缺是留守老人鞏固脫貧成果的“死結”,而發展產業就是打開“死結”的“金鑰匙”。
四、強化服務、常態幫扶
鄉村振興,留守老人既是參與者、建設者,又是受益者、關愛者。為破解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難”的社會問題,西充縣從2014年開始開展“關愛農村空巢老人”大行動,以“農村留守老人“生活有人管、生病有人救、困難有人幫、孤獨有地方?!睘橹夏繕?,縣建立“八個”幫扶服務機制。
——建立村級老年活動中心。全縣250個村,利用閑置的村小學,并村后的村辦公場地、加閑置的農房,建立起老年活動中心(室)。集老年人學習、活動、日間照料于一處,配備所需設施,形成功能比較齊全的村級綜合性老年活動陣地。關文鎮紫巖社區由三個村合并而建。三個村都有產業支撐,種有1600多畝柑桔。社區將空置的村辦公房改建為三個老年活動室,400多個留守老人就近就地參加活動。該社區通過發動在外鄉友自籌120萬元資金,修建四層樓的“紫巖大舞臺”,每年舉辦“紫巖春晚”。
——整合涉老組織服務功能。鄉鎮合并后,縣上對23個鄉鎮(街道)295個村(社區)的涉老組織進行了清理整合,將關工委、退休支部老年協會、老體協、老科協等涉老組織力量重組,多塊牌子、一套人馬,由村黨支部統一領導,與老年活動中心合署辦公,極大地強化了服務功能,實現了老年人自管自理,自我服務。紫巖鄉觀音廟村,整合涉老組織,成立五個專業服務隊(即生產技術服務隊、文化娛樂服務隊、疾病救助服務隊、權益保障服務隊,生活幫扶服務隊),全方位地解決了留守老人關愛服務不到位的“短板”現象。
——發揮村級衛生站公共服務職能。全縣600多個村級衛生站830多名村醫生,并村后建立“駐村行醫、入戶簽到、績效考核、不稱職解聘”的目標責任書,讓留守老人能享受到就地診治、上門巡診服務。
——組建村級黨員志愿服務隊。全縣各村(社區)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近2000名基層黨員承擔起對留守老人“一對一”結對幫扶。復安鄉大山埡村利用閑置的村小改造為互助養老院,村干部當志愿者,協調生活能自理的獨居老人集中互助養老,降低了養老成本,減輕了子女負擔,降低了獨居安全風險。罐埡鄉文昌嶺村開展失能老人“結對托管”,簽訂托管協議,幫助留守老人料理需幫助之事,解決了家庭比較貧困的留守老人養老難的問題。
——建立常態愛心隊伍。由村(社區)黨支部牽頭,把村(社區)、組干部和老年組織的低齡健康老人,組成愛心隊伍,擔任服務留守老人的聯絡員,隨時巡訪困難的獨居老人,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精準幫扶。
——成立老年互助組。留守老人中特別是“空巢老人”,居家互助養老既是現實的選擇,又是農村血緣、地緣、親緣關系鄰里守望中傳統的傳承。全縣以居民小組為單位就近就地成立老年互助組,聯系片區的村干部當組長,居民小組長和老年協會召集人當聯絡員,把居家就近的老人分片聯戶互助養老,低齡老人照看高齡老人,健康的老人幫助高齡、失能的老人,全縣建立了1000余人互助組,3萬多留守“空巢”老人居家抱團互助養老,互助老人每天敲門問候,結伴外出,生病相互照顧,老年人生活中的難事在身邊就能解決。原義和鄉一個村,5個老太婆自發組建一個互助組,利用閑置空房,集中居住相互照顧,種菜養雞,自種自食,組成一個“老姐妹之家”,生活過得開心快樂。
——建立留守老人信息臺賬??h、鄉鎮、村分別建立有《留守老人、特困老人信息臺賬》《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對象信息臺賬》《留守老人家庭情況信息表》等檔案和信息平臺,隨時掌握動態,做到心中有數。
——發放“愛心聯系卡”。全縣為5萬多名“空巢老人,特困老人發放“愛心聯系卡”,卡上有聯系老人的村、組干部、村醫生、聯絡員、子女或親戚的電話,老人有所需求,能及時聯系??h里還為近700名癱瘓、智障老人贈送“一鍵通”智能手機,為1000多名高齡、特困老人由愛心企業贊助老年手機,將所有老人的手機加上村級短號V網,通話方便,救助及時。
八個幫扶機制的完善,打通了服務留守老人的“最后一公里”,使留守老人真正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西充縣關愛留守老人助力鄉村振興的作法和經驗,對鄉村振興起著較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留下了許多啟迪和思考:
——黨政領導高度重視是關鍵。留守老人是一個相對弱勢的群體。他們既需要黨政的關注,還期盼黨政對他們作用的重視。留守老人當中,相當人數曾是當年的村社干部、致富先鋒、種田能手,有的是那個時代的“萬元戶”“重點戶”。時過境遷,歲月流失,他們昔日的風光不復存在,但他們仍然有較多的“剩余價值”可以發掘利用,這取決于黨政領導的重視程度和關注力度。
西充縣近幾年相繼出臺了有關鞏固留守老人脫貧成果、關愛“空巢”老人的系列舉措,正是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鄉鎮村也乘勢而上,大力作為,留守老人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得到提高,作用有效發揮。
——產業興村融合發展是保證。在鄉村振興的五大振興工作中,產業振興起著引領的“龍頭”作用。產業興、百業興,有了雄厚的產業作支撐,村級組織有經濟實力,留守老人有增收來源,社團活動有經費資助。為有源頭活水來,產業興旺,整個鄉村的“一盤棋”就活起來了。
——鄉村組織大力支持是根本。對于留守老人的成果鞏固、作用發揮,縣上雖然發出文件,而要真正落到實處,起根本作用的是村“兩委”。留守老人直接面對的是村社干部,有時也能見到鄉鎮干部,西充的經驗表明,鄉鎮干部包村進社,直接傾聽留守老人的訴求,就能適時發現問題,解決疑難。關文鎮一位副鎮長很有感觸:“今后的鄉鎮工作中,多數時間是做留守老人的工作,只要留守老人不返貧,鄉鎮干部才放得下心?!边@位鎮干部的體會,很生動地說明了鄉鎮村級組織在關愛留守老人中的根本性作用。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是助力。鄉鎮村的涉老組織,參與者多數是留守老人,在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的現實狀況下,涉老組織能夠承擔起對留守老人,特別是“空巢老人”在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困難上幫扶、老年權益保護的多種職能,這些組織已經成為留守老人的一種依托、一個念想、一個期盼。社會力量的作用發揮,也為黨委政府分憂解難,又為留守老人辦理實事,是一件在鄉村振興中值得推進的社會機制。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