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兵:當好鄉村發展的第一帶頭人
2021年,咸寧市以脫貧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村為重點,重新選派916名駐村第一書記、667支駐村工作隊、2104名駐村干部奔赴鄉村振興主戰場。
這批第一書記是咸寧市委開展黨在農村地區工作的一支精兵銳旅,是黨在農村的執政代表,他們在基層的主要職責,是抓黨建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帶動下,全市鄉村實現了“觀念脫貧”,絕大多數村保持了持續致富的積極性,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方面“各顯神通”,發展方式由“被動輸血型”向“自我造血型”轉變,推動了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市所有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在5萬元以上,43.37%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其中還有一大部分“后進村”搖身一變成為集體經濟發展“明星村”。
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下一階段,咸寧市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長要更好地擔當好鄉村發展的第一帶頭人,帶著村里做好五個方面工作。
強組織 固根基
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第一書記的第一職責,就是加強黨的組織體系建設。一是推進黨組織有形覆蓋。通過研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促鄉村振興工作的最新形勢,咸寧市委組織部開展了兩項創新,分別是農村聯合黨委和村灣黨組織建設,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最后一公里”的黨建空白。各位第一書記充分吸收這兩項工作的前期試點經驗,綜合考慮產業、地域、資源等因素,在有條件的地方深入推進。近期市委組織部正在起草《關于大力實施黨建引領村灣治理“根須工程”的十條措施》,將村灣黨建的任務進一步細化。二是推進黨組織有效覆蓋。覆蓋是否有效,關鍵就看政治功能發揮是否充分。目前一些村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弱化、虛化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有的農村黨員干部理想信念不堅定,特別是軟弱渙散黨組織,基本都存在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警覺。一旦被列入,既要找客觀原因,更要找主觀原因。要嚴格落實好“三會一課”制度、支部主題黨日制度、組織生活會和民主評議黨員制度,切實讓組織生活在基層正常起來、認真起來、活躍起來。三是配足村級后備力量。第一書記一定要把培養接班人作為重點任務來抓,引導村“兩委”把心胸放開闊,加大黨員發展和后備干部培養力度,自覺克服“壓苗保位”思想,每個村至少儲備2-3名實打實的、愿意留在村中任職的優秀后備干部。督促村黨組織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嚴格按照5個環節25個程序發展黨員。
興產業 助發展
集體經濟發展是村一級黨組織促進增收、穩定脫貧、防止返貧最直接的手段。只有村集體和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鄉村振興的各項任務才好推進。一是盤活集體“三資”。未分到戶的集體山林和土地、可以收回的集體茶廠或企業,可交由村集體經營公司經營創收。二是經營流轉土地。通過集體經營公司先流轉土地,再以整片流轉好的土地租賃給能人大戶或市場主體,既可以獲得差價,又讓能人大戶或市場主體覺得更省心、更容易操作。三是開發可經營自然資源。部分村有很好的自然資源,應通過集體經營公司或者引入市場主體發展旅游、種養殖業,為村級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四是依托優勢產業多種經營。旅游業已初具規模的鄉鎮,可以集約資金投資民宿獲得收益進而分紅,還可以建設、購置或者投資門面、廠房等固定資產獲得集體經濟收益。
更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僅要讓村集體富起來,更要通過黨員的示范帶動,讓老百姓參與進來,從中受益,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堅持強村與富民并重,建立基于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的收益分配機制,以支部領辦合作社、領辦集體公司、村企共建等形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與群眾利益聯結,讓農民更多分享集體經濟發展增值收益。下一步,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村干部績效報酬結合起來,落實激勵保障機制。
抓治理 促和諧
治理優則基層穩,沒有穩定就談不上發展。第一書記是保一方平安穩定的第一責任人,要帶領農村黨員群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以德治“春風化雨”,以法治“定分止爭”,以自治“共治共享”。一是深化自治實踐。村民自治是鄉村民主政治的具體體現,主要抓手是推動各類自治組織發展壯大。積極探索成立禁賭禁毒理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公共衛生監督理事會,同時注重推動黨員與自治組織成員交叉任職。逐村建立村規民約,常態化開展“村灣夜話”,多通過黨組織和黨員的手,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建設法治鄉村。第一書記必須增強法治意識,注重運用法律武器幫助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把市縣鄉村四級人民調解中心這個平臺用好,依法依規調解和處理矛盾糾紛。充分發揮“一村一律師”或“一村一法律顧問”的作用,主動統籌力量維護基層的社會穩定。三是培育文明鄉風。積極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工作,以文明自覺涵養鄉村“內在美”、提升“軟實力”。積極探索建設村史館、文化館等,增強群眾對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大力弘揚優良家風家教,引導黨員為民服務做好事,組織開展各類“最美”評選,樹立道德典范,形成充滿活力的鄉村風尚。依法開展農村宗族宗教活動場所清理整頓,把宗族祠堂、非宗教活動場所轉化為黨組織領導下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陣地。
辦實事 解難題
鄉村工作事無巨細,但核心是服務群眾。一是深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省委專門部署了“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引入常態化、制度化的軌道。第一書記要結合地方實際抓好落實。要通過走訪調研,做好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群眾工作,引導農民群眾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要全面實行村干部包組聯戶、巡村訪戶,做到村民有喜事喪事、矛盾糾紛、突發事件必到,脫貧戶、危重病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婦女必訪,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二是管好用好黨群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不僅僅是黨組織的執政陣地,還應該成為廣大黨員群眾的精神家園、服務平臺。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探索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居家養老服務、開辦幸福食堂等,把黨群服務中心作用發揮到更高一個層次,有條件的村都可以學習借鑒。三是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黨員、群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生產生活環境有沒有明顯改善,路有沒有寬、燈有沒有亮、樹有沒有綠、花有沒有開,第一書記一方面要當好鄉村振興的“設計師”,蹚出美麗鄉村建設的特色之路;另一方面還要注重解決基本公共服務的難題,要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完善村莊基礎設施管理使用、環境衛生等制度,落實道路、治污、綠化、管網等管護制度,從根本上解決功能性、服務性問題。
轉作風 優服務
一是找準定位。第一書記與村黨支部書記,不是上下級關系,而是相互配合的關系。在所有工作中,村黨支部負全責,在中心問題上,第一書記負主要責任。因此,村黨支部討論決定重大問題時,第一書記要積極參與,獻言獻策,以黨的方針政策為導向,不斷增強村黨支部決策的科學性。二是充當模范。第一書記的工作職責既要通過指導、協助來付諸實施,還要通過帶頭示范,帶動支部一班人和全體群眾共同奮斗來實現。凡是要求支部黨員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凡是要求別人不做的,首先自己不能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搞好各項工作。三是發揮特長。第一書記多來自機關,比基層群眾見識廣、視野寬、信息靈、資源多。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通過典型示范、教育引導等方式,把先進理念、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帶到基層,帶著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寬廣視野以及對政策和市場的敏感性,真正在村里起到致富帶頭的作用。(作者系湖北省咸寧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徐小兵:當好鄉村發展的第一帶頭人
時間:2022-06-24 15:57:24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徐小兵
2021年,咸寧市以脫貧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村為重點,重新選派916名駐村第一書記、667支駐村工作隊、2104名駐村干部奔赴鄉村振興主戰場。
這批第一書記是咸寧市委開展黨在農村地區工作的一支精兵銳旅,是黨在農村的執政代表,他們在基層的主要職責,是抓黨建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帶動下,全市鄉村實現了“觀念脫貧”,絕大多數村保持了持續致富的積極性,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方面“各顯神通”,發展方式由“被動輸血型”向“自我造血型”轉變,推動了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市所有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在5萬元以上,43.37%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其中還有一大部分“后進村”搖身一變成為集體經濟發展“明星村”。
鄉村振興任重道遠,下一階段,咸寧市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長要更好地擔當好鄉村發展的第一帶頭人,帶著村里做好五個方面工作。
強組織 固根基
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第一書記的第一職責,就是加強黨的組織體系建設。一是推進黨組織有形覆蓋。通過研判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促鄉村振興工作的最新形勢,咸寧市委組織部開展了兩項創新,分別是農村聯合黨委和村灣黨組織建設,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最后一公里”的黨建空白。各位第一書記充分吸收這兩項工作的前期試點經驗,綜合考慮產業、地域、資源等因素,在有條件的地方深入推進。近期市委組織部正在起草《關于大力實施黨建引領村灣治理“根須工程”的十條措施》,將村灣黨建的任務進一步細化。二是推進黨組織有效覆蓋。覆蓋是否有效,關鍵就看政治功能發揮是否充分。目前一些村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弱化、虛化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有的農村黨員干部理想信念不堅定,特別是軟弱渙散黨組織,基本都存在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警覺。一旦被列入,既要找客觀原因,更要找主觀原因。要嚴格落實好“三會一課”制度、支部主題黨日制度、組織生活會和民主評議黨員制度,切實讓組織生活在基層正常起來、認真起來、活躍起來。三是配足村級后備力量。第一書記一定要把培養接班人作為重點任務來抓,引導村“兩委”把心胸放開闊,加大黨員發展和后備干部培養力度,自覺克服“壓苗保位”思想,每個村至少儲備2-3名實打實的、愿意留在村中任職的優秀后備干部。督促村黨組織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嚴格按照5個環節25個程序發展黨員。
興產業 助發展
集體經濟發展是村一級黨組織促進增收、穩定脫貧、防止返貧最直接的手段。只有村集體和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鄉村振興的各項任務才好推進。一是盤活集體“三資”。未分到戶的集體山林和土地、可以收回的集體茶廠或企業,可交由村集體經營公司經營創收。二是經營流轉土地。通過集體經營公司先流轉土地,再以整片流轉好的土地租賃給能人大戶或市場主體,既可以獲得差價,又讓能人大戶或市場主體覺得更省心、更容易操作。三是開發可經營自然資源。部分村有很好的自然資源,應通過集體經營公司或者引入市場主體發展旅游、種養殖業,為村級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四是依托優勢產業多種經營。旅游業已初具規模的鄉鎮,可以集約資金投資民宿獲得收益進而分紅,還可以建設、購置或者投資門面、廠房等固定資產獲得集體經濟收益。
更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僅要讓村集體富起來,更要通過黨員的示范帶動,讓老百姓參與進來,從中受益,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堅持強村與富民并重,建立基于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的收益分配機制,以支部領辦合作社、領辦集體公司、村企共建等形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與群眾利益聯結,讓農民更多分享集體經濟發展增值收益。下一步,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村干部績效報酬結合起來,落實激勵保障機制。
抓治理 促和諧
治理優則基層穩,沒有穩定就談不上發展。第一書記是保一方平安穩定的第一責任人,要帶領農村黨員群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以德治“春風化雨”,以法治“定分止爭”,以自治“共治共享”。一是深化自治實踐。村民自治是鄉村民主政治的具體體現,主要抓手是推動各類自治組織發展壯大。積極探索成立禁賭禁毒理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公共衛生監督理事會,同時注重推動黨員與自治組織成員交叉任職。逐村建立村規民約,常態化開展“村灣夜話”,多通過黨組織和黨員的手,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建設法治鄉村。第一書記必須增強法治意識,注重運用法律武器幫助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把市縣鄉村四級人民調解中心這個平臺用好,依法依規調解和處理矛盾糾紛。充分發揮“一村一律師”或“一村一法律顧問”的作用,主動統籌力量維護基層的社會穩定。三是培育文明鄉風。積極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工作,以文明自覺涵養鄉村“內在美”、提升“軟實力”。積極探索建設村史館、文化館等,增強群眾對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大力弘揚優良家風家教,引導黨員為民服務做好事,組織開展各類“最美”評選,樹立道德典范,形成充滿活力的鄉村風尚。依法開展農村宗族宗教活動場所清理整頓,把宗族祠堂、非宗教活動場所轉化為黨組織領導下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陣地。
辦實事 解難題
鄉村工作事無巨細,但核心是服務群眾。一是深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省委專門部署了“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引入常態化、制度化的軌道。第一書記要結合地方實際抓好落實。要通過走訪調研,做好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群眾工作,引導農民群眾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要全面實行村干部包組聯戶、巡村訪戶,做到村民有喜事喪事、矛盾糾紛、突發事件必到,脫貧戶、危重病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婦女必訪,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二是管好用好黨群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不僅僅是黨組織的執政陣地,還應該成為廣大黨員群眾的精神家園、服務平臺。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探索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居家養老服務、開辦幸福食堂等,把黨群服務中心作用發揮到更高一個層次,有條件的村都可以學習借鑒。三是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黨員、群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自己的生產生活環境有沒有明顯改善,路有沒有寬、燈有沒有亮、樹有沒有綠、花有沒有開,第一書記一方面要當好鄉村振興的“設計師”,蹚出美麗鄉村建設的特色之路;另一方面還要注重解決基本公共服務的難題,要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完善村莊基礎設施管理使用、環境衛生等制度,落實道路、治污、綠化、管網等管護制度,從根本上解決功能性、服務性問題。
轉作風 優服務
一是找準定位。第一書記與村黨支部書記,不是上下級關系,而是相互配合的關系。在所有工作中,村黨支部負全責,在中心問題上,第一書記負主要責任。因此,村黨支部討論決定重大問題時,第一書記要積極參與,獻言獻策,以黨的方針政策為導向,不斷增強村黨支部決策的科學性。二是充當模范。第一書記的工作職責既要通過指導、協助來付諸實施,還要通過帶頭示范,帶動支部一班人和全體群眾共同奮斗來實現。凡是要求支部黨員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凡是要求別人不做的,首先自己不能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搞好各項工作。三是發揮特長。第一書記多來自機關,比基層群眾見識廣、視野寬、信息靈、資源多。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通過典型示范、教育引導等方式,把先進理念、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帶到基層,帶著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寬廣視野以及對政策和市場的敏感性,真正在村里起到致富帶頭的作用。(作者系湖北省咸寧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