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鄉村善治路——鄉村治理的“潼關實踐”
案例概要: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當前,我國農村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之中,鄉村治理面臨著許多需要破解的挑戰和難題,強化實踐探索、總結成功經驗,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潼關縣以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攻方向,以破解鄉村社會治理難題為導向,積極開展鄉村治理集成改革,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鄉村治理新路徑,為全國鄉村治理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潼關樣本”。
一、改革背景
潼關地處黃河沿岸,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是全國第三大產金縣,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縣等。轄4鎮1街辦28個行政村,總人口16萬,縣域面積526平方公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鄉村治理存在治理制度不完善、治理主體定位失衡、村民參與治理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農村高價彩禮、人情攀比、 薄養厚葬等現象蔚然成風。鄉村社會治理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對基層黨委、政府和自治組織的治理能力帶來重大挑戰,探索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勢在必行。
為此,潼關縣以省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為契機,堅持以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共治為載體,全面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好做法好經驗,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1+2+N”政策體系,為鄉村治理保駕護航
“1”,制定了《潼關縣系統集成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鄉村治理的路線圖、任務表,健全長效機制,落地落實落細相關任務?!?”,成立了《潼關縣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示范試點縣創建工作專班》和《潼關縣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工作專班》?!癗”,各職能部門結合實際,出臺了《關于在鄉村治理中推廣“清單制”工作的通知》《關于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建立健全“一約四會”制度的通知》《關于下發村級“小微權力”事項清單的通知》《關于下發村級政務服務事項清單的通知》《關于下發村級事務清單的通知》《關于下發村級公共服務事項清單的通知》等指導性配套文件,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工作落實落細。
(二)黨建引領“三化同步”,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采取縣政府牽頭、各部門聯系指導、鎮(街)黨委領頭、各村(社區)黨委帶頭的“四級聯動”機制,以黨建功能化、村務多員化、管理智慧化“三化同步”為載體,選取秦東鎮、太要鎮,秦王寨社區、寺角營村等“2鎮5村”進行“三化同步”改革試點,創新探索了“黨委+功能性黨支部+黨小組+黨員帶頭服務隊”的四級黨組織建設網格化管理模式,依托陜西省電信公司的強大平臺優勢,著力解決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服務保障和鄉村治理兩張皮的現象;以四知村、老虎城村為試點,依托陜西省電信公司的強大平臺優勢,打造以手機APP、ITV為核心構架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全縣28個村(社區)安裝了數字鄉村云廣播設備,實現“一點錄入,多終端播放”的實時和定時廣播,打通了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三)創新“十村同建”,集成打造鄉村治理標桿
積極整合農業、林業、水務、交通、文旅等多部門項目資金,建立清單、細化任務,在四知桃林寨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起步、高質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集中優勢資源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標桿。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币?,創新提出了“支部帶村、產業興村、人才強村、依法治村、道德潤村、民主治村、生態美村、平安護村、清廉正村、智慧管村”的“十村同建”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全面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了“潼關經驗”。四知村榮獲了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四)鄉賢+模式,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以鄉賢治鄉為自治的鄉村治理體系,讓鄉村社會更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成立了縣、鎮、村三級“鄉賢+”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鄉賢人才庫,采取“基層黨委+鄉賢+鄉村治理”的模式,組建了村級鄉賢協會,聘請退休干部或是退休的企業高管直接參與鄉村治理的領導和協調,讓鄉賢服務于鄉村公共事務決策等工作,通過建章立制選賢、注重激勵育鄉賢、搭建平臺用鄉賢、鄉村振興顯鄉賢,積極引導鄉賢回鄉投資創業、引領鄉風文明、參與鄉村治理、化解矛盾糾紛,著力構建以群眾自治為主體、鄉賢參與為軸心、柔性治理為統領、政府引領為支撐的“鄉賢+”模式。目前,全縣已全部建立村級鄉賢理事會組織,匯聚鄉賢635名,為鄉村發展建立了強大的“智庫”。
(五)發揮“一約四會”作用,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開展村規民約的規范和完善工作,通過創新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實現廣大群眾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轉變,不斷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堅持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動員村里的鄉賢、致富能人、群眾代表等共聚一堂,商議建立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四會”制度,結合實際,將家庭美德、環境衛生、村風民俗、行為習慣等內容融入村規民約,開展了“好村民”評選、“傳家風、樹村風”等活動,建立光榮榜,每年組織評選村里好人好事,打出了鄉風文明的“品牌效應”。 通過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讓基層自治更加有法可依、有據可盼、有章可循。目前,全縣28個行政村圓滿完成了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工作,為基層善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六)打造村級綜治中心,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以鎮村綜治中心為依托,以四知村社會治理中心為模板,整合基層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基層政法資源,統籌推進禁毒、群防群治、掃黑除惡、平安建設、信訪維穩等基層政法綜治工作,在每個鎮(街道)各打造1個村級社會治理中心示范點,建立起了橫到邊、縱到底的“大治理”體系,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現代社會治理新格局,營造了治理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擦亮了潼關基層社會治理品牌。目前,該縣已在5個(社區)設置“三室一中心”,即調解室、警務室、社會治理辦公室和綜治中心,并配備了辦公用品。
(七)推行“積分制+清單制”,撬動鄉村治理大能量
創新推行“雙制度保障”,以“清單”+“積分”模式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水平,有效調動了群眾主動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將鄉村治理重要事務量化為積分指標,以戶為單位對農民群眾日常行為進行積分評價,實現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同步提升。推廣運用積分制,激發鄉村自治潛力。目前,積分制已在全縣5個村落實落地,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推廣運用清單制,切實減輕基層負擔??茖W編制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公共服務事項清單、政務服務事項清單、事務清單,做到清單內容權責清晰、于法有據。
三、發展成效
經過努力,該縣《“十村同建”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榮獲2021年全國鄉村振興80個示范案例;四知村榮獲2021年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朵P縣“十村同建”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潼關縣“三化同步”探索鄉村治理》《潼關“三級綜治中心”破解市域治理難題》《潼關發揮鄉賢引領作用構筑鄉村治理新格局》等典型經驗在分別在陜西工作交流、國家改革內參、陜西鄉村振興簡報進行宣傳刊發。
(一)堅持黨建引領,匯集鄉村治理凝聚力。通過功能性黨支部的設立,進一步強化了村級黨組織領導地位,有效解決了黨在基層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使黨組織引領發展和治理的能力逐步增強;在鄉村治理方面,黨員帶頭知法、學法、守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感染身邊人共同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引導更多村民主動參與村級公共事務,實現了鄉村由“管理向治理”、農戶由“被動變主動”的轉變。
(二)創新治理模式,鞏固鄉村治理支撐力。以鄉村社會治理“三治融合”為突破口,以“積分制管理”為手段,探索創新“三化同步”“十村同建”鄉村治理模式,通過組織引導、正向激勵,強化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使更多村民積極主動參與村莊公共事務,凝聚了鄉村治理的強大合力,系統集成推進鄉村治理示范縣建設改革試點成效明顯,積極發揮了試點示范引領作用。
(三)強化綜合治理,增添鄉村治理新動力。充分發揮“村級社會治理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雪亮工程”等治理平臺作用,通過志愿者服務隊、鄉賢參與矛盾糾紛調解等方式,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全方位多角度整體推進組織服務、平安創建、環境治理、疫情防控、文明新風和居家養老治理體系,有效破解鄉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難題。
四、經驗啟示
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充分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群眾的主體作用,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大膽探索實踐,激發鄉村主體活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第一,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必須堅持黨委統一領導。走鄉村善治之路,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城鄉基層治理的根本和關鍵,鄉村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最關鍵、最核心的因素是有一個團結、創新、富有戰斗力的村級黨委班子?!按蹇创?、戶看戶、農民看支部”,通過黨建組織解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迫切實際問題,引領農民群眾團結在村黨委的周圍,凝聚了人心,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
第二,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必須堅持群眾主體地位。走鄉村善治之路,必須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新型鄉村治理體系,基層群眾才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鄉村治理的主體力量,鄉村自治做好了,就能充分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在村級黨委的引導下,組織群眾發展鄉村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動員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增強主人翁意識,教育引導群眾革除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維護和諧穩定,實現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
第三,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必須堅持部門協作參與。鄉村治理是一項多元化、復雜化的系統工程。鄉村治理改革充分體現了政府的主導性,并且打破了部門之間的各自為政,促進了部門之間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形成了多元治理、多方協作的治理模式,實現公共資源精準配置,在實干中拉近了基層干群關系。
第四,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必須堅持基層智慧治理?!盎ヂ摼W+鄉村治理”是實現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和重要手段。不僅能夠有效破解當前鄉村治理中體系架構、運行機制、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還能使鄉村社會管理更加高效、多元協作更加充分、群眾參與更加廣泛、民主決策更加開放、公共服務更加便捷、矛盾調處更加及時、產業發展更加精準。(中共潼關縣委改革辦 供稿 )
走好鄉村善治路——鄉村治理的“潼關實踐”
時間:2022-06-23 14:28:56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王 軍
案例概要: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當前,我國農村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之中,鄉村治理面臨著許多需要破解的挑戰和難題,強化實踐探索、總結成功經驗,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潼關縣以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攻方向,以破解鄉村社會治理難題為導向,積極開展鄉村治理集成改革,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鄉村治理新路徑,為全國鄉村治理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潼關樣本”。
一、改革背景
潼關地處黃河沿岸,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是全國第三大產金縣,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范縣等。轄4鎮1街辦28個行政村,總人口16萬,縣域面積526平方公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鄉村治理存在治理制度不完善、治理主體定位失衡、村民參與治理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農村高價彩禮、人情攀比、 薄養厚葬等現象蔚然成風。鄉村社會治理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對基層黨委、政府和自治組織的治理能力帶來重大挑戰,探索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勢在必行。
為此,潼關縣以省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為契機,堅持以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共治為載體,全面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好做法好經驗,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1+2+N”政策體系,為鄉村治理保駕護航
“1”,制定了《潼關縣系統集成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鄉村治理的路線圖、任務表,健全長效機制,落地落實落細相關任務?!?”,成立了《潼關縣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示范試點縣創建工作專班》和《潼關縣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工作專班》?!癗”,各職能部門結合實際,出臺了《關于在鄉村治理中推廣“清單制”工作的通知》《關于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建立健全“一約四會”制度的通知》《關于下發村級“小微權力”事項清單的通知》《關于下發村級政務服務事項清單的通知》《關于下發村級事務清單的通知》《關于下發村級公共服務事項清單的通知》等指導性配套文件,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工作落實落細。
(二)黨建引領“三化同步”,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采取縣政府牽頭、各部門聯系指導、鎮(街)黨委領頭、各村(社區)黨委帶頭的“四級聯動”機制,以黨建功能化、村務多員化、管理智慧化“三化同步”為載體,選取秦東鎮、太要鎮,秦王寨社區、寺角營村等“2鎮5村”進行“三化同步”改革試點,創新探索了“黨委+功能性黨支部+黨小組+黨員帶頭服務隊”的四級黨組織建設網格化管理模式,依托陜西省電信公司的強大平臺優勢,著力解決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服務保障和鄉村治理兩張皮的現象;以四知村、老虎城村為試點,依托陜西省電信公司的強大平臺優勢,打造以手機APP、ITV為核心構架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全縣28個村(社區)安裝了數字鄉村云廣播設備,實現“一點錄入,多終端播放”的實時和定時廣播,打通了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三)創新“十村同建”,集成打造鄉村治理標桿
積極整合農業、林業、水務、交通、文旅等多部門項目資金,建立清單、細化任務,在四知桃林寨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起步、高質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集中優勢資源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標桿。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币?,創新提出了“支部帶村、產業興村、人才強村、依法治村、道德潤村、民主治村、生態美村、平安護村、清廉正村、智慧管村”的“十村同建”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全面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了“潼關經驗”。四知村榮獲了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四)鄉賢+模式,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以鄉賢治鄉為自治的鄉村治理體系,讓鄉村社會更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成立了縣、鎮、村三級“鄉賢+”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鄉賢人才庫,采取“基層黨委+鄉賢+鄉村治理”的模式,組建了村級鄉賢協會,聘請退休干部或是退休的企業高管直接參與鄉村治理的領導和協調,讓鄉賢服務于鄉村公共事務決策等工作,通過建章立制選賢、注重激勵育鄉賢、搭建平臺用鄉賢、鄉村振興顯鄉賢,積極引導鄉賢回鄉投資創業、引領鄉風文明、參與鄉村治理、化解矛盾糾紛,著力構建以群眾自治為主體、鄉賢參與為軸心、柔性治理為統領、政府引領為支撐的“鄉賢+”模式。目前,全縣已全部建立村級鄉賢理事會組織,匯聚鄉賢635名,為鄉村發展建立了強大的“智庫”。
(五)發揮“一約四會”作用,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開展村規民約的規范和完善工作,通過創新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實現廣大群眾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轉變,不斷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堅持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動員村里的鄉賢、致富能人、群眾代表等共聚一堂,商議建立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四會”制度,結合實際,將家庭美德、環境衛生、村風民俗、行為習慣等內容融入村規民約,開展了“好村民”評選、“傳家風、樹村風”等活動,建立光榮榜,每年組織評選村里好人好事,打出了鄉風文明的“品牌效應”。 通過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讓基層自治更加有法可依、有據可盼、有章可循。目前,全縣28個行政村圓滿完成了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工作,為基層善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六)打造村級綜治中心,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以鎮村綜治中心為依托,以四知村社會治理中心為模板,整合基層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基層政法資源,統籌推進禁毒、群防群治、掃黑除惡、平安建設、信訪維穩等基層政法綜治工作,在每個鎮(街道)各打造1個村級社會治理中心示范點,建立起了橫到邊、縱到底的“大治理”體系,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現代社會治理新格局,營造了治理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擦亮了潼關基層社會治理品牌。目前,該縣已在5個(社區)設置“三室一中心”,即調解室、警務室、社會治理辦公室和綜治中心,并配備了辦公用品。
(七)推行“積分制+清單制”,撬動鄉村治理大能量
創新推行“雙制度保障”,以“清單”+“積分”模式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水平,有效調動了群眾主動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將鄉村治理重要事務量化為積分指標,以戶為單位對農民群眾日常行為進行積分評價,實現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同步提升。推廣運用積分制,激發鄉村自治潛力。目前,積分制已在全縣5個村落實落地,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推廣運用清單制,切實減輕基層負擔??茖W編制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公共服務事項清單、政務服務事項清單、事務清單,做到清單內容權責清晰、于法有據。
三、發展成效
經過努力,該縣《“十村同建”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榮獲2021年全國鄉村振興80個示范案例;四知村榮獲2021年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朵P縣“十村同建”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潼關縣“三化同步”探索鄉村治理》《潼關“三級綜治中心”破解市域治理難題》《潼關發揮鄉賢引領作用構筑鄉村治理新格局》等典型經驗在分別在陜西工作交流、國家改革內參、陜西鄉村振興簡報進行宣傳刊發。
(一)堅持黨建引領,匯集鄉村治理凝聚力。通過功能性黨支部的設立,進一步強化了村級黨組織領導地位,有效解決了黨在基層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使黨組織引領發展和治理的能力逐步增強;在鄉村治理方面,黨員帶頭知法、學法、守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感染身邊人共同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引導更多村民主動參與村級公共事務,實現了鄉村由“管理向治理”、農戶由“被動變主動”的轉變。
(二)創新治理模式,鞏固鄉村治理支撐力。以鄉村社會治理“三治融合”為突破口,以“積分制管理”為手段,探索創新“三化同步”“十村同建”鄉村治理模式,通過組織引導、正向激勵,強化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使更多村民積極主動參與村莊公共事務,凝聚了鄉村治理的強大合力,系統集成推進鄉村治理示范縣建設改革試點成效明顯,積極發揮了試點示范引領作用。
(三)強化綜合治理,增添鄉村治理新動力。充分發揮“村級社會治理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雪亮工程”等治理平臺作用,通過志愿者服務隊、鄉賢參與矛盾糾紛調解等方式,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全方位多角度整體推進組織服務、平安創建、環境治理、疫情防控、文明新風和居家養老治理體系,有效破解鄉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難題。
四、經驗啟示
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充分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群眾的主體作用,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大膽探索實踐,激發鄉村主體活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第一,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必須堅持黨委統一領導。走鄉村善治之路,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抓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城鄉基層治理的根本和關鍵,鄉村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最關鍵、最核心的因素是有一個團結、創新、富有戰斗力的村級黨委班子?!按蹇创?、戶看戶、農民看支部”,通過黨建組織解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迫切實際問題,引領農民群眾團結在村黨委的周圍,凝聚了人心,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
第二,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必須堅持群眾主體地位。走鄉村善治之路,必須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新型鄉村治理體系,基層群眾才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鄉村治理的主體力量,鄉村自治做好了,就能充分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在村級黨委的引導下,組織群眾發展鄉村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動員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增強主人翁意識,教育引導群眾革除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維護和諧穩定,實現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
第三,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必須堅持部門協作參與。鄉村治理是一項多元化、復雜化的系統工程。鄉村治理改革充分體現了政府的主導性,并且打破了部門之間的各自為政,促進了部門之間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形成了多元治理、多方協作的治理模式,實現公共資源精準配置,在實干中拉近了基層干群關系。
第四,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必須堅持基層智慧治理?!盎ヂ摼W+鄉村治理”是實現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和重要手段。不僅能夠有效破解當前鄉村治理中體系架構、運行機制、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還能使鄉村社會管理更加高效、多元協作更加充分、群眾參與更加廣泛、民主決策更加開放、公共服務更加便捷、矛盾調處更加及時、產業發展更加精準。(中共潼關縣委改革辦 供稿 )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