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潼關:“五新齊發”筑牢鄉村振興“人才基石”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近年來,潼關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按照“創造條件培養人才、引進緊缺實用人才、用好用活現有人才”工作思路,著力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在培養、引進和用好等多個方面“對癥下藥”,讓各類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進一步筑牢鄉村人才基石,以人才驅動,培育鄉村創新發展新動能。
一、主要做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該縣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體系、創新招引方式、轉變育人模式及優化服務環境等五個方面“五新齊發”,讓人才引進來、強起來、留下來,充分發揮人才作用。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激發人才工作“新活力”。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建立健全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職責、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工作分工,加強鎮(街)人才強基工作,形成黨委政府部門共同發力,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定期召開全縣人才工作推進會,形成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成員單位各司其職的人才工作新格局??h人才發展服務中心牽頭,縣人社、教育等部門及各鄉鎮街道廣泛參與,在各領域開展人才摸底全覆蓋,填寫《潼關籍在外優秀人才信息采集表》,設立人才返鄉熱線,鼓勵在外人才引薦、自薦,與家鄉取得聯系,建立“雁歸”人才信息庫,實行動態管理。
二是完善政策體系,打造人才工作“新高地”。搭建政策支持平臺,對回潼就業創業的、來潼投資的,可按相關規定享受優惠政策和相關服務。打通青年人才使用的制度機制障礙,讓各類政策向人才傾斜,先后制定出臺了《潼關縣人才強縣戰略實施意見》《潼關縣“雁歸工程”實施意見》《潼關縣人才公寓管理辦法》等文件,形成上下呼應、相互銜接的人才制度體系,著力打造具有縣域特點和區域競爭力的人才政策制度優勢。同時,對引進的各類人才在戶籍管理、醫療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安置、醫療就業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開辟綠色通道,建立組織部門和青年人才定期座談和個別談心談話制度,經常到青年人才中走訪,面對面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和青年人才交朋友。
三是創新招引方式,聚力打造人才“新動能”。搭建聯絡溝通平臺,建立日常聯絡制度,定期短信、電話問候,開展探訪看望知名人士活動,建立一批駐外人才聯系點;搭建信息發布平臺,定期向在外人才推送潼關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重要決策部署、重大動態,及時發布招才招商政策及人才、技術、項目需求信息,廣泛收集在外人才意見建議,推動人才資智回歸。積極落實人才招引政策,建立人才編制“周轉池”;大力推行“人才+項目”“人才+基地”等模式,通過建立專家工作站、行業首席專家工作室等,不斷增強人才培養、自主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能力。
四是轉變育人模式,點燃人才培養“新引擎”。定期選派優秀青年人才在縣域內上掛或下派鍛煉,吸納優秀人才加入黨組織,對在基層管理崗位上表現特別優秀的優先提拔,在職務職級晉升和崗位聘任時優先考慮;鼓勵用人單位在中層、優秀年輕干部梯隊培養上優先考慮,全方位培養青年人才。立足全縣人才隊伍建設實際,大力實施青年人才培養、企業人才引領、名師名醫提升、鄉土人才培育、精英工匠鑄造五大工程,統籌推進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挖掘培養本土人才,把組建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選派科技特派員作為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引導專家人才通過科技咨詢、技能培訓等形式,在農村廣闊天地施展才華、建功立業,通過“內育外引”強化人才交流培養。
五是優化服務環境,打好人才發展“新生態”。建立健全人才服務保障制度,常態化開展人才信息摸排、需求調研、走訪懇談等系列活動。設立人才公寓198套,讓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青年人才實現拎包入??;全職引進并簽訂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享受一次性住房補貼。舉辦青年人才聯誼活動,搭建社會各界優秀青年人才聯誼與溝通平臺,讓更多優秀人才扎根潼關、融入潼關。搭建人才優選平臺,依托縣電視臺、縣政府網站、縣域各類政務新媒體,多渠道宣傳報道潼關人才工作的經驗做法和優秀人才愛國奮斗的先進典型事跡,營造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經驗成效
一是暢通各類人才進入通道。高度重視選調生和全日制大學公務員的招錄與培養,注重招錄經濟、法律、旅游、規劃、農業等專業人才。2019年共招錄公務員(含選調生)35名,全日制大學學歷以上32人,招錄人數創歷年之最;2021年以來引進各類人才132名;建成縣級專家工作站8家、各類農業專家合作社146個,23名優秀人才被確定為市管拔尖人才,從源頭上提高干部隊伍素質。
二是支持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堅持將優秀年輕干部選派到全縣中心工作、重點工作及基層一線,經受磨煉、經受摔打、提升本領。2021年以來,共選派20余人參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整治、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等重點中心工作。接收并錄入實名登記系統2021年應屆高校畢業生488人,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及參加見習幫扶率達到90%;認定省級創業孵化基地1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3個、縣級創業孵化基地3個,成功孵化各類創業者680戶,帶動就業7570人。
三是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全縣“一肩挑”比例達到100%,先后從村級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選拔出52名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政策培訓納入基層黨組織培訓范疇,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激勵機制。
四是扎實推進農民培訓工作。通過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教學模式,扎實推進培訓工作。設立鎮(街)黨校,累計辦班26次,培訓農村黨員2440人次。全年高素質農民教育完成培訓120人,完成計劃任務的120%。聘請專家教授對鄉鎮農技人員和種糧大戶進行技術培訓,培訓人員500人次;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各類培訓73班次,其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108人次,完成計劃任務的211%。
三、幾點啟示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從“領、引、育、用、留”上下功夫,只有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強勁鄉村人才隊伍,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磅礴動力。
提升隊伍實力,引“領”人才振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基層工作的復雜性進一步提升,對人才能力素質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要大力推進組織振興,選優育強帶頭人隊伍,管好用好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持續提升村級黨組織的組織力、行動力、戰斗力;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社會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凝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創設環境引力,吸“引”外出人才返鄉。做好農村人才“回流”工作,必須為人才返鄉創造良好鄉村創業機遇與發展空間。鄉村要振興,就必須改變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積極吸引走出去的人才把在城市里積累的經驗、技術以及資金帶回本土,造福鄉梓,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解決返鄉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融資、用地、服務、風險應對等難題,激發外出人員返鄉就業創業熱情。
打造內生動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破解鄉村人才瓶頸制約,眼睛不能只盯著外面的世界,還要善于從腳下的土地上去發現人才,培養“本土能人”。必須著眼本土人才優勢,挖掘本土人才資源潛力,激活本土人才“一池春水”。切實提高鄉土人才發展能力和技術水平,持續激發鄉土人才內生動力。
發揮主體活力,“用”好產業領頭雁。要推動鄉村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就要加快實施培育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 “頭雁”,以他們的帶頭作用、榜樣力量,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雁陣”,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要充分發揮“領頭雁”示范帶動效應,鼓勵引導農村致富能人成立合作社,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帶領群眾共同增收致富,提升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強化待遇激勵,讓鄉村人才“留”得下。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鄉村振興才有底氣。只有以更好的服務留住人才,以更豐厚的待遇保障人才,才能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展所能、大顯身手。要把解決人才當前急需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使人才引導渠更加暢通,促使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作者系中共潼關縣委政研室主任)
陜西潼關:“五新齊發”筑牢鄉村振興“人才基石”
時間:2022-06-13 14:20:00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王 軍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近年來,潼關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按照“創造條件培養人才、引進緊缺實用人才、用好用活現有人才”工作思路,著力破解人才瓶頸制約,在培養、引進和用好等多個方面“對癥下藥”,讓各類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進一步筑牢鄉村人才基石,以人才驅動,培育鄉村創新發展新動能。
一、主要做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該縣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體系、創新招引方式、轉變育人模式及優化服務環境等五個方面“五新齊發”,讓人才引進來、強起來、留下來,充分發揮人才作用。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激發人才工作“新活力”。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建立健全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職責、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工作分工,加強鎮(街)人才強基工作,形成黨委政府部門共同發力,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定期召開全縣人才工作推進會,形成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成員單位各司其職的人才工作新格局??h人才發展服務中心牽頭,縣人社、教育等部門及各鄉鎮街道廣泛參與,在各領域開展人才摸底全覆蓋,填寫《潼關籍在外優秀人才信息采集表》,設立人才返鄉熱線,鼓勵在外人才引薦、自薦,與家鄉取得聯系,建立“雁歸”人才信息庫,實行動態管理。
二是完善政策體系,打造人才工作“新高地”。搭建政策支持平臺,對回潼就業創業的、來潼投資的,可按相關規定享受優惠政策和相關服務。打通青年人才使用的制度機制障礙,讓各類政策向人才傾斜,先后制定出臺了《潼關縣人才強縣戰略實施意見》《潼關縣“雁歸工程”實施意見》《潼關縣人才公寓管理辦法》等文件,形成上下呼應、相互銜接的人才制度體系,著力打造具有縣域特點和區域競爭力的人才政策制度優勢。同時,對引進的各類人才在戶籍管理、醫療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安置、醫療就業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開辟綠色通道,建立組織部門和青年人才定期座談和個別談心談話制度,經常到青年人才中走訪,面對面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和青年人才交朋友。
三是創新招引方式,聚力打造人才“新動能”。搭建聯絡溝通平臺,建立日常聯絡制度,定期短信、電話問候,開展探訪看望知名人士活動,建立一批駐外人才聯系點;搭建信息發布平臺,定期向在外人才推送潼關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重要決策部署、重大動態,及時發布招才招商政策及人才、技術、項目需求信息,廣泛收集在外人才意見建議,推動人才資智回歸。積極落實人才招引政策,建立人才編制“周轉池”;大力推行“人才+項目”“人才+基地”等模式,通過建立專家工作站、行業首席專家工作室等,不斷增強人才培養、自主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能力。
四是轉變育人模式,點燃人才培養“新引擎”。定期選派優秀青年人才在縣域內上掛或下派鍛煉,吸納優秀人才加入黨組織,對在基層管理崗位上表現特別優秀的優先提拔,在職務職級晉升和崗位聘任時優先考慮;鼓勵用人單位在中層、優秀年輕干部梯隊培養上優先考慮,全方位培養青年人才。立足全縣人才隊伍建設實際,大力實施青年人才培養、企業人才引領、名師名醫提升、鄉土人才培育、精英工匠鑄造五大工程,統籌推進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挖掘培養本土人才,把組建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選派科技特派員作為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引導專家人才通過科技咨詢、技能培訓等形式,在農村廣闊天地施展才華、建功立業,通過“內育外引”強化人才交流培養。
五是優化服務環境,打好人才發展“新生態”。建立健全人才服務保障制度,常態化開展人才信息摸排、需求調研、走訪懇談等系列活動。設立人才公寓198套,讓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青年人才實現拎包入??;全職引進并簽訂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研究生以上學歷人才,享受一次性住房補貼。舉辦青年人才聯誼活動,搭建社會各界優秀青年人才聯誼與溝通平臺,讓更多優秀人才扎根潼關、融入潼關。搭建人才優選平臺,依托縣電視臺、縣政府網站、縣域各類政務新媒體,多渠道宣傳報道潼關人才工作的經驗做法和優秀人才愛國奮斗的先進典型事跡,營造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經驗成效
一是暢通各類人才進入通道。高度重視選調生和全日制大學公務員的招錄與培養,注重招錄經濟、法律、旅游、規劃、農業等專業人才。2019年共招錄公務員(含選調生)35名,全日制大學學歷以上32人,招錄人數創歷年之最;2021年以來引進各類人才132名;建成縣級專家工作站8家、各類農業專家合作社146個,23名優秀人才被確定為市管拔尖人才,從源頭上提高干部隊伍素質。
二是支持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堅持將優秀年輕干部選派到全縣中心工作、重點工作及基層一線,經受磨煉、經受摔打、提升本領。2021年以來,共選派20余人參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整治、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等重點中心工作。接收并錄入實名登記系統2021年應屆高校畢業生488人,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及參加見習幫扶率達到90%;認定省級創業孵化基地1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3個、縣級創業孵化基地3個,成功孵化各類創業者680戶,帶動就業7570人。
三是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全縣“一肩挑”比例達到100%,先后從村級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選拔出52名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政策培訓納入基層黨組織培訓范疇,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激勵機制。
四是扎實推進農民培訓工作。通過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教學模式,扎實推進培訓工作。設立鎮(街)黨校,累計辦班26次,培訓農村黨員2440人次。全年高素質農民教育完成培訓120人,完成計劃任務的120%。聘請專家教授對鄉鎮農技人員和種糧大戶進行技術培訓,培訓人員500人次;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各類培訓73班次,其中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108人次,完成計劃任務的211%。
三、幾點啟示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從“領、引、育、用、留”上下功夫,只有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強勁鄉村人才隊伍,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磅礴動力。
提升隊伍實力,引“領”人才振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基層工作的復雜性進一步提升,對人才能力素質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要大力推進組織振興,選優育強帶頭人隊伍,管好用好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持續提升村級黨組織的組織力、行動力、戰斗力;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社會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凝聚起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創設環境引力,吸“引”外出人才返鄉。做好農村人才“回流”工作,必須為人才返鄉創造良好鄉村創業機遇與發展空間。鄉村要振興,就必須改變人才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積極吸引走出去的人才把在城市里積累的經驗、技術以及資金帶回本土,造福鄉梓,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解決返鄉創業過程中面臨的融資、用地、服務、風險應對等難題,激發外出人員返鄉就業創業熱情。
打造內生動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破解鄉村人才瓶頸制約,眼睛不能只盯著外面的世界,還要善于從腳下的土地上去發現人才,培養“本土能人”。必須著眼本土人才優勢,挖掘本土人才資源潛力,激活本土人才“一池春水”。切實提高鄉土人才發展能力和技術水平,持續激發鄉土人才內生動力。
發揮主體活力,“用”好產業領頭雁。要推動鄉村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就要加快實施培育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 “頭雁”,以他們的帶頭作用、榜樣力量,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雁陣”,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要充分發揮“領頭雁”示范帶動效應,鼓勵引導農村致富能人成立合作社,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帶領群眾共同增收致富,提升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強化待遇激勵,讓鄉村人才“留”得下。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鄉村振興才有底氣。只有以更好的服務留住人才,以更豐厚的待遇保障人才,才能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展所能、大顯身手。要把解決人才當前急需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使人才引導渠更加暢通,促使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作者系中共潼關縣委政研室主任)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