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縣城城鎮化載體建設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郡縣治、天下安??h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了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發展目標和具體任務。加強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對于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縣城產業融合平臺建設,扎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目前,一些鄉村產業存在“矮化”和“空心化”現象,是鄉村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重要表現??h城是我國“五級三類四體系”城鎮體系的基礎組成部分和中堅力量,是城市與鄉村產業要素融合的“咽喉要道”。相對于鄉村而言,縣城基礎配套設施較為健全,不少縣城的產業平臺功能比較強,能充分發揮產業布局中勞動力和土地紅利優勢。加強縣城產業融合平臺建設,重點要加強以縣城為中心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數字化基礎設施,以及產業園區和專業市場建設,增強縣城產業支撐能力,統籌推進本地產業集聚發展和外地產業承接轉移。堅持縣城產業特色化和錯位型發展,持續推進縣城產業結構優化,重點發展植根性、植入性強的“雙植”型鄉村產業,發揮本地優勢特色資源,促進鄉村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引導鄉村產業鏈、價值鏈和增值鏈向下延伸,為群眾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加強縣城文化傳承紐帶建設,扎實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振興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h城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兼有文化環境、文化制度和文化資源相對優勢,是城市和鄉村都不能獨立擁有的,也是城鄉文化交融并蓄和傳承創新的紐帶。
加強縣城文化傳承紐帶建設,核心是發揮縣城文化振興主陣地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堅持縣城鄉村文化設施、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加大鄉村文化資源有效供給,積極引導縣城文藝工作者深入鄉村,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推介“三農”好題材好作品,提升鄉風文明程度。統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承和鄉土文化發掘保護,實施“鄉村記憶”工程,讓鄉村留住“鄉愁鄉音鄉情鄉味”,更好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三、加強縣城綠色發展示范帶動,扎實推進鄉村生態振興
生態振興重在構建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關鍵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經過多年發展,縣城市政設施基本完備,人居環境有效改善,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
加強縣城綠色發展示范建設,需要堅持以“兩山理論”為引領,科學把握功能定位,分類指導縣城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突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打造綠色生態空間,建設美麗家園生態樣板。積極推進縣城產業綠色發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導非化石能源消費和分布式能源發展,引導農業投入品減量、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運用和農業資源養護。
同時,加快推進縣城生活方式低碳化,完善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增強污水收集處理能力,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輻射帶動鄉村形成綠色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間。要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四、加強縣城人才培育載體建設,扎實推進鄉村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而縣城是縣域人才、教育和文化資源的集聚地,可以利用自身地理區位和人力資本優勢,通過外引內培并舉促進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提質增量。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發揮縣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職業學校作用,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獨立培養和聯合培養相協調的方式,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三農”工作隊伍。同時,要重視縣城品質和營商環境鍛造,綜合運用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等多種方式,鼓勵社會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就業創業,“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實現真正的“吸引人才到農村”。要貫徹黨管人才的原則,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黨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基層一線流動,打造一支能夠擔當鄉村振興使命的人才隊伍。
五、加強縣城引領鄉村治理高地建設,扎實推進鄉村組織振興
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組織振興,組織力量是推動鄉村發展強有力的保障。而縣城是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鄉村不可比擬的優勢。通過加強黨組織隊伍建設、優化城鎮功能和構建“三治融合”體系,建成鄉村治理制度和實踐高地,輻射帶動鄉村組織振興。在加強黨組織隊伍建設方面,縣城可以通過上掛、下派和借調多種方式,促進縣直機關干部和基層干部交流,在鄉村全面振興偉業中錘煉干部隊伍,夯實鄉村振興的政治基礎。在優化城鎮功能方面,堅持縣城功能的專業化、特色化,推進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縣城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促進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在構建“三治融合”體系方面,縣城具有空間融合和情感歸屬優勢,能統領協調全縣范圍社會治理。所以,縣域城鎮化發展能為農村人口提供貫徹落實我國法治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要求,加快發展鄉村地區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加快落實、規范和完善“三治合一”。
(作者系安徽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基地研究員)
加強縣城城鎮化載體建設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時間:2022-06-16 20:25:28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2022年第12期
作者:朱道才
郡縣治、天下安??h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明確了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發展目標和具體任務。加強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對于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縣城產業融合平臺建設,扎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目前,一些鄉村產業存在“矮化”和“空心化”現象,是鄉村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重要表現??h城是我國“五級三類四體系”城鎮體系的基礎組成部分和中堅力量,是城市與鄉村產業要素融合的“咽喉要道”。相對于鄉村而言,縣城基礎配套設施較為健全,不少縣城的產業平臺功能比較強,能充分發揮產業布局中勞動力和土地紅利優勢。加強縣城產業融合平臺建設,重點要加強以縣城為中心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數字化基礎設施,以及產業園區和專業市場建設,增強縣城產業支撐能力,統籌推進本地產業集聚發展和外地產業承接轉移。堅持縣城產業特色化和錯位型發展,持續推進縣城產業結構優化,重點發展植根性、植入性強的“雙植”型鄉村產業,發揮本地優勢特色資源,促進鄉村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引導鄉村產業鏈、價值鏈和增值鏈向下延伸,為群眾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加強縣城文化傳承紐帶建設,扎實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振興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h城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兼有文化環境、文化制度和文化資源相對優勢,是城市和鄉村都不能獨立擁有的,也是城鄉文化交融并蓄和傳承創新的紐帶。
加強縣城文化傳承紐帶建設,核心是發揮縣城文化振興主陣地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堅持縣城鄉村文化設施、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加大鄉村文化資源有效供給,積極引導縣城文藝工作者深入鄉村,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推介“三農”好題材好作品,提升鄉風文明程度。統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承和鄉土文化發掘保護,實施“鄉村記憶”工程,讓鄉村留住“鄉愁鄉音鄉情鄉味”,更好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三、加強縣城綠色發展示范帶動,扎實推進鄉村生態振興
生態振興重在構建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關鍵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經過多年發展,縣城市政設施基本完備,人居環境有效改善,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
加強縣城綠色發展示范建設,需要堅持以“兩山理論”為引領,科學把握功能定位,分類指導縣城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突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打造綠色生態空間,建設美麗家園生態樣板。積極推進縣城產業綠色發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導非化石能源消費和分布式能源發展,引導農業投入品減量、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運用和農業資源養護。
同時,加快推進縣城生活方式低碳化,完善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增強污水收集處理能力,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輻射帶動鄉村形成綠色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間。要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四、加強縣城人才培育載體建設,扎實推進鄉村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而縣城是縣域人才、教育和文化資源的集聚地,可以利用自身地理區位和人力資本優勢,通過外引內培并舉促進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提質增量。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發揮縣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職業學校作用,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獨立培養和聯合培養相協調的方式,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三農”工作隊伍。同時,要重視縣城品質和營商環境鍛造,綜合運用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等多種方式,鼓勵社會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就業創業,“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實現真正的“吸引人才到農村”。要貫徹黨管人才的原則,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黨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基層一線流動,打造一支能夠擔當鄉村振興使命的人才隊伍。
五、加強縣城引領鄉村治理高地建設,扎實推進鄉村組織振興
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組織振興,組織力量是推動鄉村發展強有力的保障。而縣城是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鄉村不可比擬的優勢。通過加強黨組織隊伍建設、優化城鎮功能和構建“三治融合”體系,建成鄉村治理制度和實踐高地,輻射帶動鄉村組織振興。在加強黨組織隊伍建設方面,縣城可以通過上掛、下派和借調多種方式,促進縣直機關干部和基層干部交流,在鄉村全面振興偉業中錘煉干部隊伍,夯實鄉村振興的政治基礎。在優化城鎮功能方面,堅持縣城功能的專業化、特色化,推進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縣城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促進農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在構建“三治融合”體系方面,縣城具有空間融合和情感歸屬優勢,能統領協調全縣范圍社會治理。所以,縣域城鎮化發展能為農村人口提供貫徹落實我國法治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要求,加快發展鄉村地區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加快落實、規范和完善“三治合一”。
(作者系安徽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