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信訪工作條例》積極構建和諧善治鄉村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信訪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信訪工作條例》自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不僅開啟了我國信訪工作新時代,也為鄉村振興系統推動信訪工作深度融入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和諧善治鄉村提供了方法指引。
《信訪工作條例》——鄉村和諧的法治保障
作為第一部信訪工作黨內法規,《信訪工作條例》確立了指導思想、工作原則,明確了領導制度、工作體制,完善了辦理體系、監督體系。抓好《信訪工作條例》的貫徹落實,也需緊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標,科學把握“三個統一”。
一是政治性與功能性相統一。《信訪工作條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時代信訪工作的基本遵循。其適用范圍包括各級各類機關單位,并規定“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通過確立“五位一體”工作格局,實現了體制機制的一盤棋、大合唱。工作中,需把牢信訪工作政治屬性,緊盯群眾身邊的民生問題,用好用足鄉村振興“政策工具箱”,筑牢鄉村治理法治根基。
二是承接性與創新性相統一。在具體落實中,需融匯《信訪工作條例》主要內容,多措并舉,切實保護群眾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控告權、檢舉權、救濟權。要注重凝練近年來的實踐成果,包括創新群眾工作方法、依法處理涉法涉訴問題以及網上辦理、依法分類處理等規定要求,將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法定化。接軌“互聯網+”等發展條件,明確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以及查詢、評價等線上增值服務要求,通過信息化賦能信訪工作,實質性減輕群眾訪累,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工作中,需把緊落實督辦的主動權,注重“我為群眾辦實事”與信訪工作聯動,持續放大信訪工作的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切實將信訪制度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
三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立足“前端+中端+末端”體系化,緊扣訪源治理、訴求提出、辦理化解等關節點,明確法治的原則性要求。同時,也要體現出執行的靈活性,如辦理過程中促成調解、和解等人性化路徑,施以社會救助、司法救助等措施;在“三級終結”后開展疏導教育、矛盾化解、幫扶救助等延伸至“訪外”的工作,強化防控聯動、辦幫一體、事心雙解的系統治理理念。工作中,需把穩“六穩”“六?!钡呐1亲?,架好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制度之橋,將信訪與“三農”新特征密切聯系起來,推進訴求端、辦理端同向發力和“雙向規范”,促進鄉村振興領域信訪工作深度融入并有效支撐鄉村治理。
把握群眾關切——鄉村治理的著力支點
鄉村振興領域信訪訴求是觀照鄉村治理實效的重要風向標,隨著工作推進不斷深入,需及時精準把握群眾信訪新特點新變化。
一是點位多樣。脫貧攻堅期內,涉貧信訪主要聚焦幾個小,如小圈子,指向基本不離本鄉本土;小愿景,以“三保障”方面居多;小項目,多為農戶的“居家產業”;小崗位,即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小款項,系發放額度不大的到戶獎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來,訴求點位的盤面有所拓展,新增了小環境,如村莊環境衛生偶發問題;小設施,如具體的村內“雙基”設施阻點;小公開,如對
村務公開事項心存疑慮等點位,總體上以小切口關切為主。事雖小,但群眾期盼大,需牢記信訪無小事、點滴見初心,萬不可因其小而不為或拖延。
二是主體多元。從提出對象看,由過去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易致貧戶為主,擴展為目前的易返貧致貧人口、突發嚴重困難人口等為主。從訴求類型看,據了解,部分省份近3年政策咨詢類占比為八至九成,事關防止返貧、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方方面面,以咨詢“造血型”政策居多,充分說明群眾在借力政策、內生發展等方面心懷期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問題導向,高度重視信訪的信號作用。
三是渠道多端。近年來,網上訴求量占比逐漸上升,傳統路徑的信訪量占比逐年下降。從網上渠道看,既有自主受理渠道,如全國“12317”咨詢服務平臺、鄉村振興部門“局長信箱”;也有承接辦理渠道,如“12345”便民熱線平臺、信訪部門信息化平臺等;還有媒體嵌入渠道,如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等。在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引領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端讓“秒接”成為可能,對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鄉村發展建設治理的加持作用持續放大,也倒逼信訪工作提質增效。
四是愿景多享。涉鄉村振興的訴求指向,基本涵蓋“七有”,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群眾期盼一樁樁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能夠及時有效解決。鄉村振興領域信訪多屬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訴求,把準群眾心理預期是把牢信訪因何來、訴求如何應、問題作何解的關鍵,從而真正以人民為中心、需求為牽引、心解為目標,及時回應合理關切,依法維護合法權益,不斷厚植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依法辦信處訪——鄉村善治的效能標尺
鄉村振興系統信訪工作,重在契合鄉村實際、群眾習慣,加強靠前抓、保持親和力,在依法依規前提下,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信訪工作理念方法,著力構建文明和諧鄉村。
一是落準辦理責任。解決訴求要義在于依法、按政策、及時、就地、合法、合理,把牢這6個關鍵詞,需強化時、度、效。其一為時。信訪人都希望訴求盡快解決,其滿意度同辦理速度呈正相關,在確保辦理質量前提下,把握好時間窗口期。如安徽省鄉村振興局實行“6+6”,快交、快查、快處、快審、快報、快督,簡易事項一般6個工作日內報結,其現實可行性基于易事快辦、特需急辦,以效能牽引一次性化解率,以“時間紅利”減避重復訪。其二為度。信訪人特別是脫貧戶、監測戶等群體,渴望公平公正,更渴望尊重關懷。應以百姓心為心,找準事結與心解最佳接口,尋求合法、合政策、安人心、暖人心的最優解。其三為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信訪問題,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并貫徹“在信訪中傾聽人民的呼聲,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進工作和作風的營養”要求,做好“信訪+”文章。如河南省洛陽市,通過分析得出村集體和群眾利益受侵害是信訪主要源頭,遂以“三清兩建”鄉村治理專項行動為抓手,對癥施治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既清資產,也清矛盾,當地群眾拍手稱快。
二是落細源頭責任。鄉村是真正意義上的“熟人社會”,相對而言,治理成本不高,源頭治理效能卻可有效放大。一方面,駐村工作隊,以及法治、調解等隊伍位置很緊要,發揮好法律政策宣講引導的細胞功能,落實好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的源頭責任,能有效將可能引發信訪問題的矛盾糾紛消弭在初始、化解在當地。如山東省濱州市設立“棗鄉情”調解室,群眾有問題擺上桌面、鄰里有矛盾放在明面,小矛盾不用出村就能視頻連線解決。另一方面,要用好網格力量,依靠群眾做好群眾工作。信訪、鄉村振興等部門均設置了基層網格力量,需克服條塊分割、各干各事、交叉重疊等掣肘,推進功能整合、多網合一,讓不同領域的網格力量聚合為基層治理的源頭“吹哨人”。
三是落嚴監督責任。《信訪工作條例》強化監督體系建設,將嚴的主基調貫穿信訪工作全過程。立足“訴求側”,增加網上查詢進度、評價效能等群眾監督通道,健全人民建議征集制度,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立足“監督側”,上位監督方向,確立了專項督查、情況報告、年度考核、巡視巡察銜接信訪工作的機制;同位監督方向,明確了督查部門開展督查的職責,整合信訪部門實施督辦、“三項建議”的條款;追責問責方面,均明確為“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處理”。鄉村振興系統承擔“守底線”等職責,依法辦信處訪更應守好監督從嚴警戒線,遵照上述行之規、止之矩,強化服務內控和內部監督機制建設,讓制度真“長牙齒”,推進信訪工作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分別為: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安徽省鄉村振興局)
深入貫徹《信訪工作條例》積極構建和諧善治鄉村
時間:2022-06-07 22:44:56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2年第11期
作者:石金質 汪瑞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信訪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信訪工作條例》自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不僅開啟了我國信訪工作新時代,也為鄉村振興系統推動信訪工作深度融入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和諧善治鄉村提供了方法指引。
《信訪工作條例》——鄉村和諧的法治保障
作為第一部信訪工作黨內法規,《信訪工作條例》確立了指導思想、工作原則,明確了領導制度、工作體制,完善了辦理體系、監督體系。抓好《信訪工作條例》的貫徹落實,也需緊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標,科學把握“三個統一”。
一是政治性與功能性相統一。《信訪工作條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時代信訪工作的基本遵循。其適用范圍包括各級各類機關單位,并規定“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通過確立“五位一體”工作格局,實現了體制機制的一盤棋、大合唱。工作中,需把牢信訪工作政治屬性,緊盯群眾身邊的民生問題,用好用足鄉村振興“政策工具箱”,筑牢鄉村治理法治根基。
二是承接性與創新性相統一。在具體落實中,需融匯《信訪工作條例》主要內容,多措并舉,切實保護群眾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控告權、檢舉權、救濟權。要注重凝練近年來的實踐成果,包括創新群眾工作方法、依法處理涉法涉訴問題以及網上辦理、依法分類處理等規定要求,將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法定化。接軌“互聯網+”等發展條件,明確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以及查詢、評價等線上增值服務要求,通過信息化賦能信訪工作,實質性減輕群眾訪累,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工作中,需把緊落實督辦的主動權,注重“我為群眾辦實事”與信訪工作聯動,持續放大信訪工作的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切實將信訪制度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
三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立足“前端+中端+末端”體系化,緊扣訪源治理、訴求提出、辦理化解等關節點,明確法治的原則性要求。同時,也要體現出執行的靈活性,如辦理過程中促成調解、和解等人性化路徑,施以社會救助、司法救助等措施;在“三級終結”后開展疏導教育、矛盾化解、幫扶救助等延伸至“訪外”的工作,強化防控聯動、辦幫一體、事心雙解的系統治理理念。工作中,需把穩“六穩”“六?!钡呐1亲?,架好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制度之橋,將信訪與“三農”新特征密切聯系起來,推進訴求端、辦理端同向發力和“雙向規范”,促進鄉村振興領域信訪工作深度融入并有效支撐鄉村治理。
把握群眾關切——鄉村治理的著力支點
鄉村振興領域信訪訴求是觀照鄉村治理實效的重要風向標,隨著工作推進不斷深入,需及時精準把握群眾信訪新特點新變化。
一是點位多樣。脫貧攻堅期內,涉貧信訪主要聚焦幾個小,如小圈子,指向基本不離本鄉本土;小愿景,以“三保障”方面居多;小項目,多為農戶的“居家產業”;小崗位,即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小款項,系發放額度不大的到戶獎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來,訴求點位的盤面有所拓展,新增了小環境,如村莊環境衛生偶發問題;小設施,如具體的村內“雙基”設施阻點;小公開,如對
村務公開事項心存疑慮等點位,總體上以小切口關切為主。事雖小,但群眾期盼大,需牢記信訪無小事、點滴見初心,萬不可因其小而不為或拖延。
二是主體多元。從提出對象看,由過去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易致貧戶為主,擴展為目前的易返貧致貧人口、突發嚴重困難人口等為主。從訴求類型看,據了解,部分省份近3年政策咨詢類占比為八至九成,事關防止返貧、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方方面面,以咨詢“造血型”政策居多,充分說明群眾在借力政策、內生發展等方面心懷期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問題導向,高度重視信訪的信號作用。
三是渠道多端。近年來,網上訴求量占比逐漸上升,傳統路徑的信訪量占比逐年下降。從網上渠道看,既有自主受理渠道,如全國“12317”咨詢服務平臺、鄉村振興部門“局長信箱”;也有承接辦理渠道,如“12345”便民熱線平臺、信訪部門信息化平臺等;還有媒體嵌入渠道,如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等。在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引領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端讓“秒接”成為可能,對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鄉村發展建設治理的加持作用持續放大,也倒逼信訪工作提質增效。
四是愿景多享。涉鄉村振興的訴求指向,基本涵蓋“七有”,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群眾期盼一樁樁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能夠及時有效解決。鄉村振興領域信訪多屬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訴求,把準群眾心理預期是把牢信訪因何來、訴求如何應、問題作何解的關鍵,從而真正以人民為中心、需求為牽引、心解為目標,及時回應合理關切,依法維護合法權益,不斷厚植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依法辦信處訪——鄉村善治的效能標尺
鄉村振興系統信訪工作,重在契合鄉村實際、群眾習慣,加強靠前抓、保持親和力,在依法依規前提下,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信訪工作理念方法,著力構建文明和諧鄉村。
一是落準辦理責任。解決訴求要義在于依法、按政策、及時、就地、合法、合理,把牢這6個關鍵詞,需強化時、度、效。其一為時。信訪人都希望訴求盡快解決,其滿意度同辦理速度呈正相關,在確保辦理質量前提下,把握好時間窗口期。如安徽省鄉村振興局實行“6+6”,快交、快查、快處、快審、快報、快督,簡易事項一般6個工作日內報結,其現實可行性基于易事快辦、特需急辦,以效能牽引一次性化解率,以“時間紅利”減避重復訪。其二為度。信訪人特別是脫貧戶、監測戶等群體,渴望公平公正,更渴望尊重關懷。應以百姓心為心,找準事結與心解最佳接口,尋求合法、合政策、安人心、暖人心的最優解。其三為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信訪問題,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并貫徹“在信訪中傾聽人民的呼聲,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進工作和作風的營養”要求,做好“信訪+”文章。如河南省洛陽市,通過分析得出村集體和群眾利益受侵害是信訪主要源頭,遂以“三清兩建”鄉村治理專項行動為抓手,對癥施治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既清資產,也清矛盾,當地群眾拍手稱快。
二是落細源頭責任。鄉村是真正意義上的“熟人社會”,相對而言,治理成本不高,源頭治理效能卻可有效放大。一方面,駐村工作隊,以及法治、調解等隊伍位置很緊要,發揮好法律政策宣講引導的細胞功能,落實好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的源頭責任,能有效將可能引發信訪問題的矛盾糾紛消弭在初始、化解在當地。如山東省濱州市設立“棗鄉情”調解室,群眾有問題擺上桌面、鄰里有矛盾放在明面,小矛盾不用出村就能視頻連線解決。另一方面,要用好網格力量,依靠群眾做好群眾工作。信訪、鄉村振興等部門均設置了基層網格力量,需克服條塊分割、各干各事、交叉重疊等掣肘,推進功能整合、多網合一,讓不同領域的網格力量聚合為基層治理的源頭“吹哨人”。
三是落嚴監督責任。《信訪工作條例》強化監督體系建設,將嚴的主基調貫穿信訪工作全過程。立足“訴求側”,增加網上查詢進度、評價效能等群眾監督通道,健全人民建議征集制度,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立足“監督側”,上位監督方向,確立了專項督查、情況報告、年度考核、巡視巡察銜接信訪工作的機制;同位監督方向,明確了督查部門開展督查的職責,整合信訪部門實施督辦、“三項建議”的條款;追責問責方面,均明確為“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處理”。鄉村振興系統承擔“守底線”等職責,依法辦信處訪更應守好監督從嚴警戒線,遵照上述行之規、止之矩,強化服務內控和內部監督機制建設,讓制度真“長牙齒”,推進信訪工作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分別為: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安徽省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