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樹立踐行正確政績觀——重讀《擺脫貧困》有感
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首屆全民閱讀大會舉辦。在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黨員、干部帶頭讀書學習,修身養志,增長才干”。
近期,我參加中共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司局級干部進修班學習,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利用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再次研讀了《擺脫貧困》一書。其中的精辟論述,是習近平同志洞察歷史、高瞻遠矚的深度見解,也是黨員干部與群眾艱苦奮斗、魚水情深的生動展示,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樹立、踐行正確的政績觀。
一、加強黨的建設,提出“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
《擺脫貧困》收錄了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29篇重要講話和文章。在書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四下基層”等新理念,集中反映了他帶領閩東干部群眾為擺脫貧困而進行的深刻理論思考和艱苦實踐探索,深刻闡釋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正如福建省委原書記項南同志在《序》中所言:“近平同志有些想法,是想得很深、很細的?!?/p>
在《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中,文章開篇指出“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的鄉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證”。為什么提出這個論斷呢,原因是習近平同志發現,當時農村改革后,基層出現了一些問題。少數黨組織落伍了,散伙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不見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見了;有的人還產生了錯誤的想法,認為“包產到了戶,不要黨支部”等。對此,習近平同志在《干部的基本功》中明確提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么?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文章指出,貧困地區的黨員只有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經營管理知識,善于探索商品經濟運行規律,從而成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帶頭人,才能真正帶領人民群眾去脫貧致富。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闭驹诂F實與歷史的制高點,習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要求各地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黨組織要真正站到“前臺”,真正能居于“第一線”,而不是名不副實。閩東改革發展實踐證明,農村改革越深化,黨組織的核心地位越要強化。對此,習近平同志還形象地比喻,這好比一個大合唱團,黨組織必須當好這個合唱團的總指揮。不光要聽“唱功”,而且要看“做功”。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一定要選好黨支部書記,沒有一個好帶頭人,就帶不好一班人”。
二、堅持人民至上,提倡“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芒,成為共產黨人強大的思想武器。
研讀《擺脫貧困》感受最深切的,是字里行間凝結著的習近平同志對閩東人民的深沉大愛和共產黨人的崇高追求。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帶頭“四下基層”,開展“三項活動”,要求地縣領導到基層現場辦公;各級領導建立群眾接待日制度;領導干部同基層群眾掛鉤聯系,一掃當時說大話、說空話、說套話的弊病。在《弱鳥如何先飛》中,習近平同志開門見山地指出,“毫無疑問,在發展商品經濟的海闊天空里,目前很貧困的閩東確是一只‘弱鳥’”。那么,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態勢下,閩東這只“弱鳥”可否先飛,如何先飛?習近平同志通過對閩東9個縣,以及浙江發達地區的調查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扶貧先要扶志。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閩東要打破小農經濟束縛,必須抓大農業。習近平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提出“硬”條件缺少,可以多講“軟”的;農民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實踐證明,通過解放思想、發展生產力、推廣“一村一品”,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如,福安縣后洋村抓巨峰葡萄種植,1988年全村人均收入就達到800多元,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習近平同志“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的理念,體現了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當代價值,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
三、堅持實事求是,脫貧致富“不能一下子抱一個‘金娃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始終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明確提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
在《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中,習近平同志針對閩東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畬族同胞有十幾萬人(占全國畬族人口總數的40%,占福建省畬族人口總數的70%)的現實,大力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提出畬族地區在爭取外來“輸血”的同時,一定要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
在《把握住新的機遇》中,習近平同志回憶了對三個熱門話題“我是潑了點冷水”的故事。當時,干部群眾早日脫貧致富的愿望非常強烈,希望能上一些大項目,從根本上一下子改變落后面貌。修筑從福州到溫州的沿海鐵路,開發三都澳50萬噸泊位良港,創辦賽岐開發區并發展成中心城市,成了當時的熱門話題。對此,習近平同志并不贊同,認為寄希望于上重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實際。主張在長期發展目標的戰略中,多搞一些“短、平、快”的項目,不搞半拉子工程,也不搞“馬拉松”項目,不圖虛名。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習近平同志堅持實事求是,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滴水穿石的啟示》中,習近平同志寫道:“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在一個經濟落后地區發展進程,都應該不追慕自身的顯赫,應追求一點一滴的進取,甘于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p>
習近平同志堅持用理論和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育領導干部應該如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體現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崇高境界。
重讀《擺脫貧困》,從中我們可以深刻感悟習近平同志心懷家國、躬身為民的情懷,進而激勵我們把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融入血脈、植入靈魂,化為堅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覺行動。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更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知重負重、迎難而上,昂首闊步、百折不撓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作者系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2022春季學期司局級干部進修班學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副主任)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樹立踐行正確政績觀——重讀《擺脫貧困》有感
時間:2022-06-07 20:33:52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2年第11期
作者:馬晶
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首屆全民閱讀大會舉辦。在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黨員、干部帶頭讀書學習,修身養志,增長才干”。
近期,我參加中共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司局級干部進修班學習,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利用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再次研讀了《擺脫貧困》一書。其中的精辟論述,是習近平同志洞察歷史、高瞻遠矚的深度見解,也是黨員干部與群眾艱苦奮斗、魚水情深的生動展示,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樹立、踐行正確的政績觀。
一、加強黨的建設,提出“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
《擺脫貧困》收錄了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29篇重要講話和文章。在書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四下基層”等新理念,集中反映了他帶領閩東干部群眾為擺脫貧困而進行的深刻理論思考和艱苦實踐探索,深刻闡釋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正如福建省委原書記項南同志在《序》中所言:“近平同志有些想法,是想得很深、很細的?!?/p>
在《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中,文章開篇指出“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的鄉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證”。為什么提出這個論斷呢,原因是習近平同志發現,當時農村改革后,基層出現了一些問題。少數黨組織落伍了,散伙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不見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見了;有的人還產生了錯誤的想法,認為“包產到了戶,不要黨支部”等。對此,習近平同志在《干部的基本功》中明確提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么?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文章指出,貧困地區的黨員只有認真學習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經營管理知識,善于探索商品經濟運行規律,從而成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帶頭人,才能真正帶領人民群眾去脫貧致富。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闭驹诂F實與歷史的制高點,習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要求各地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黨組織要真正站到“前臺”,真正能居于“第一線”,而不是名不副實。閩東改革發展實踐證明,農村改革越深化,黨組織的核心地位越要強化。對此,習近平同志還形象地比喻,這好比一個大合唱團,黨組織必須當好這個合唱團的總指揮。不光要聽“唱功”,而且要看“做功”。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一定要選好黨支部書記,沒有一個好帶頭人,就帶不好一班人”。
二、堅持人民至上,提倡“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充分貫徹”。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芒,成為共產黨人強大的思想武器。
研讀《擺脫貧困》感受最深切的,是字里行間凝結著的習近平同志對閩東人民的深沉大愛和共產黨人的崇高追求。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帶頭“四下基層”,開展“三項活動”,要求地縣領導到基層現場辦公;各級領導建立群眾接待日制度;領導干部同基層群眾掛鉤聯系,一掃當時說大話、說空話、說套話的弊病。在《弱鳥如何先飛》中,習近平同志開門見山地指出,“毫無疑問,在發展商品經濟的海闊天空里,目前很貧困的閩東確是一只‘弱鳥’”。那么,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態勢下,閩東這只“弱鳥”可否先飛,如何先飛?習近平同志通過對閩東9個縣,以及浙江發達地區的調查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扶貧先要扶志。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閩東要打破小農經濟束縛,必須抓大農業。習近平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提出“硬”條件缺少,可以多講“軟”的;農民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實踐證明,通過解放思想、發展生產力、推廣“一村一品”,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如,福安縣后洋村抓巨峰葡萄種植,1988年全村人均收入就達到800多元,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習近平同志“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的理念,體現了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當代價值,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
三、堅持實事求是,脫貧致富“不能一下子抱一個‘金娃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始終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明確提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
在《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中,習近平同志針對閩東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畬族同胞有十幾萬人(占全國畬族人口總數的40%,占福建省畬族人口總數的70%)的現實,大力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提出畬族地區在爭取外來“輸血”的同時,一定要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
在《把握住新的機遇》中,習近平同志回憶了對三個熱門話題“我是潑了點冷水”的故事。當時,干部群眾早日脫貧致富的愿望非常強烈,希望能上一些大項目,從根本上一下子改變落后面貌。修筑從福州到溫州的沿海鐵路,開發三都澳50萬噸泊位良港,創辦賽岐開發區并發展成中心城市,成了當時的熱門話題。對此,習近平同志并不贊同,認為寄希望于上重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實際。主張在長期發展目標的戰略中,多搞一些“短、平、快”的項目,不搞半拉子工程,也不搞“馬拉松”項目,不圖虛名。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習近平同志堅持實事求是,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在《滴水穿石的啟示》中,習近平同志寫道:“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在一個經濟落后地區發展進程,都應該不追慕自身的顯赫,應追求一點一滴的進取,甘于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p>
習近平同志堅持用理論和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育領導干部應該如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體現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崇高境界。
重讀《擺脫貧困》,從中我們可以深刻感悟習近平同志心懷家國、躬身為民的情懷,進而激勵我們把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融入血脈、植入靈魂,化為堅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覺行動。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更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知重負重、迎難而上,昂首闊步、百折不撓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作者系中央黨校中央和國家機關分校2022春季學期司局級干部進修班學員、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