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瀾滄縣:黨建引領穩就業 紅色品牌促增收
2021年以來,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始終把促進就業作為增加群眾收入的主抓舉措,堅持黨建引領,建立“樹紅色勞務品牌,建紅色同富小組”模式,實現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8.97萬人(其中省外1.77萬人、縣外省內0.85萬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的53.17%、脫貧勞動力總數的65.07%,人均實現勞務收入15920元,實現脫貧人口“就業規模穩定、勞務輸出不減”。
一、健全機制促就業
全覆蓋成立161個由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理事長的村級勞務合作社,搭建“黨建+人社+村級勞務合作社+企業+金融”的效益共享勞務輸出平臺,暢通崗位對接、信息發布、勞務輸出、穩定就業等內容,聯動推進落實就業幫扶舉措。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積極引導村級勞務合作社與人力資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勞務合作社定期開展外出務工意愿摸底,制定工作臺賬,并結合外出人員意愿按照“人崗匹配”原則,向其推薦崗位信息,同時將信息反饋至人力資源公司,共同做好“點對點”輸送和穩崗工作。2021年,有52個村級勞務合作社與人力資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通過“點對點”有組織勞務輸出41批1300人。
二、提升技能保就業
聚焦農村留守群眾,大力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整合人社、農科、林草等14家技能扶貧成員單位力量,通過組建本土培訓專家庫、招引第三方培訓機構、在企業設立培訓中心等提供“定制套餐”,采取“理論+實踐”的教學方法,把實用技術、專項技能送到村村寨寨、田間地頭,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用性,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2021年,全縣共開展脫貧勞動力培訓7.67萬人次,實現有培訓意愿脫貧勞動力百分百培訓。
三、培養能人帶就業
積極把鄉土人才、青年黨員、外出就業“能人”培養成勞務經紀人,通過現身說法,講解就業政策和用工市場形勢,提升脫貧勞動力外出就業意愿和就業信心。積極采取“親人帶親人”“朋友帶朋友”“老鄉帶老鄉”方式,帶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收入。2021年,有117名勞務經紀人與人力資源公司簽訂勞務輸出合作協議,示范帶動全縣脫貧勞動力省外轉移就業1.77萬人。
四、強化服務穩就業
在務工人員滿100人以上的企業設立省外勞務服務站,為勞務輸出人員、村級勞務合作社和人力資源機構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線上線下提供崗位信息,開展就業援助和跟蹤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確保外出務工人員安心穩在崗位,穩定增加收入。2021年依托省外勞務服務站,有組織輸送瀾滄籍農村勞動力967名到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務工,穩崗3個月以上的勞動力821人,穩崗率達85%。
實踐證明,就業是增加群眾收入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性舉措。做好就業工作,關鍵是要整合一切資源,凝聚一切力量,保數量、保存量、保質量,真正讓脫貧勞動力“輸得出、留得住、有收入、寄得回”。
第一,協同聯動促就業。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建立“政府主導+黨建引領+企業合作+技能培訓+定向就業”的全方位、多領域合作格局,推動部門齊抓共管、同向發力,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全面促進充分就業。
第二,多措并舉促就業。堅持外出務工與就近就業相結合,通過不斷培育壯大勞務輸出隊伍,精準實施勞動力技能提升,優化就業保障服務,穩定外出務工規模;通過發展就業幫扶車間,扶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用好鄉村公益性崗位,提供托底安置就業。
第三,突出市場促就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廣泛動員人力資源機構、村級勞務合作社和用工企業搭建精準的勞務輸出服務平臺,采取“定向培訓,訂單輸出”為主要形式的“培訓、就業、服務”一條龍工作機制,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提升就業質量。
(供稿單位: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云南瀾滄縣:黨建引領穩就業 紅色品牌促增收
時間:2022-03-25 16:06:54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2年4期
作者:
2021年以來,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始終把促進就業作為增加群眾收入的主抓舉措,堅持黨建引領,建立“樹紅色勞務品牌,建紅色同富小組”模式,實現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8.97萬人(其中省外1.77萬人、縣外省內0.85萬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的53.17%、脫貧勞動力總數的65.07%,人均實現勞務收入15920元,實現脫貧人口“就業規模穩定、勞務輸出不減”。
一、健全機制促就業
全覆蓋成立161個由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理事長的村級勞務合作社,搭建“黨建+人社+村級勞務合作社+企業+金融”的效益共享勞務輸出平臺,暢通崗位對接、信息發布、勞務輸出、穩定就業等內容,聯動推進落實就業幫扶舉措。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積極引導村級勞務合作社與人力資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勞務合作社定期開展外出務工意愿摸底,制定工作臺賬,并結合外出人員意愿按照“人崗匹配”原則,向其推薦崗位信息,同時將信息反饋至人力資源公司,共同做好“點對點”輸送和穩崗工作。2021年,有52個村級勞務合作社與人力資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通過“點對點”有組織勞務輸出41批1300人。
二、提升技能保就業
聚焦農村留守群眾,大力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整合人社、農科、林草等14家技能扶貧成員單位力量,通過組建本土培訓專家庫、招引第三方培訓機構、在企業設立培訓中心等提供“定制套餐”,采取“理論+實踐”的教學方法,把實用技術、專項技能送到村村寨寨、田間地頭,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實用性,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2021年,全縣共開展脫貧勞動力培訓7.67萬人次,實現有培訓意愿脫貧勞動力百分百培訓。
三、培養能人帶就業
積極把鄉土人才、青年黨員、外出就業“能人”培養成勞務經紀人,通過現身說法,講解就業政策和用工市場形勢,提升脫貧勞動力外出就業意愿和就業信心。積極采取“親人帶親人”“朋友帶朋友”“老鄉帶老鄉”方式,帶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收入。2021年,有117名勞務經紀人與人力資源公司簽訂勞務輸出合作協議,示范帶動全縣脫貧勞動力省外轉移就業1.77萬人。
四、強化服務穩就業
在務工人員滿100人以上的企業設立省外勞務服務站,為勞務輸出人員、村級勞務合作社和人力資源機構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線上線下提供崗位信息,開展就業援助和跟蹤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確保外出務工人員安心穩在崗位,穩定增加收入。2021年依托省外勞務服務站,有組織輸送瀾滄籍農村勞動力967名到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務工,穩崗3個月以上的勞動力821人,穩崗率達85%。
實踐證明,就業是增加群眾收入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性舉措。做好就業工作,關鍵是要整合一切資源,凝聚一切力量,保數量、保存量、保質量,真正讓脫貧勞動力“輸得出、留得住、有收入、寄得回”。
第一,協同聯動促就業。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建立“政府主導+黨建引領+企業合作+技能培訓+定向就業”的全方位、多領域合作格局,推動部門齊抓共管、同向發力,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全面促進充分就業。
第二,多措并舉促就業。堅持外出務工與就近就業相結合,通過不斷培育壯大勞務輸出隊伍,精準實施勞動力技能提升,優化就業保障服務,穩定外出務工規模;通過發展就業幫扶車間,扶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用好鄉村公益性崗位,提供托底安置就業。
第三,突出市場促就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廣泛動員人力資源機構、村級勞務合作社和用工企業搭建精準的勞務輸出服務平臺,采取“定向培訓,訂單輸出”為主要形式的“培訓、就業、服務”一條龍工作機制,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提升就業質量。
(供稿單位: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