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柞水縣:“三帶”促就業 幫扶精準穩
2021年以來,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將就業幫扶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出臺就業幫扶政策,發放轉移交通費等就業幫扶措施,扶持引導脫貧戶自主創業、就近就地就業,全縣脫貧群眾和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人員”務工達1.89萬人(其中省外務工2466人,縣外省內務工7587人,縣內務工8902人),占脫貧勞動力總數的88.8%;有勞動能力脫貧家庭至少一人就業,人均務工收入19670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穩定脫貧的目標。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建創業孵化基地,帶動返鄉勞動力創業就業。建成縣鎮級標準化創業服務中心10個,認定創業孵化基地5家、孵化創業實體295家,落實創業貸款2600萬元,一次性發放創業補貼118.1萬元、創業孵化項目補貼61.15萬元,帶動脫貧勞動力創業就業885人。將鄉村旅游、高端民宿、美食街區、康養度假與創業扶持深度融合,建成農民返鄉創業示范村1個、創業園1個,帶動脫貧人口就業創業625人。先后獲得省級創業型城市和返鄉農民工創業示范縣稱號。
二是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帶動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嚴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小木耳大產業”重要指示,將木耳產業作為脫貧人口就近就業的切入點,持續做強做長木耳產業鏈條,引進培育木耳產業化企業14家,組建股份合作社82個,吸納群眾就近務工;依托“盤龍藥業”,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促就業;培育各類新型主體,發展壯大縣域特色種養業促就業;培養“農忙在田+農閑務工”“種植+養殖”“養殖+藍領”等復合型職業農民100余人,認定就業幫扶基地、幫扶車間35家,全縣5469名脫貧人口依托產業鏈條和就業幫扶車間實現就近就業。
三是開發公益性崗位,帶動“三無”勞動力就地就業。逐村成立勞務工作隊,聘任就業信息員82人,逐戶排查“零就業”戶、就業意愿戶及培訓意愿戶。針對有就業意愿無法離鄉或弱勞動力,按照“因事設崗、以崗定人、按需定員、就業幫扶”要求,充分發揮公益崗位?;?、兜底線的作用,累計開發社會治安協管、護林護路、保潔保綠等公益性崗位2548個,為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穩定收入等“三無”脫貧勞動力就地就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過探索實踐,柞水縣深刻體會到,鞏固提升就業幫扶成果,必須從縣域實際出發,堅持政府主導、產業引領、企業帶動、托底保障的思路,把穩崗就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點工作,才能把就業幫扶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第一,強化領導、落實政策是前提。只有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堅持從“群眾所盼、發展所需”出發,將就業幫扶作為致富增收的“金鑰匙”,與推進鄉村振興、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創新創業緊密結合,讓脫貧人口共享勞動力市場供給側改革紅利,才能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第二,擴充崗位、帶貧益貧是根本。只有全面整合縣內公益崗位和就業資源,充分對接企業用工需求,大力開發就業崗位,積極壯大木耳等主導產業,集中力量帶動群眾返鄉創業就業、就近就業、就地就業,才能真正實現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第三,精準對接、用情服務是關鍵。只有堅持“勞動力底數清、勞動能力清、就業狀態清、就業意愿清、培訓意向清”,才能對癥下藥、精準施策,準確為每一名轉移就業的脫貧群眾推薦崗位,才能讓就業幫扶真正實現從自發輸出向精準輸出、從無序輸出向有序輸出的目標。
(供稿單位:陜西省柞水縣)
陜西柞水縣:“三帶”促就業 幫扶精準穩
時間:2022-03-25 16:05:32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2年4期
作者:
2021年以來,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將就業幫扶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出臺就業幫扶政策,發放轉移交通費等就業幫扶措施,扶持引導脫貧戶自主創業、就近就地就業,全縣脫貧群眾和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人員”務工達1.89萬人(其中省外務工2466人,縣外省內務工7587人,縣內務工8902人),占脫貧勞動力總數的88.8%;有勞動能力脫貧家庭至少一人就業,人均務工收入19670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穩定脫貧的目標。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建創業孵化基地,帶動返鄉勞動力創業就業。建成縣鎮級標準化創業服務中心10個,認定創業孵化基地5家、孵化創業實體295家,落實創業貸款2600萬元,一次性發放創業補貼118.1萬元、創業孵化項目補貼61.15萬元,帶動脫貧勞動力創業就業885人。將鄉村旅游、高端民宿、美食街區、康養度假與創業扶持深度融合,建成農民返鄉創業示范村1個、創業園1個,帶動脫貧人口就業創業625人。先后獲得省級創業型城市和返鄉農民工創業示范縣稱號。
二是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帶動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嚴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小木耳大產業”重要指示,將木耳產業作為脫貧人口就近就業的切入點,持續做強做長木耳產業鏈條,引進培育木耳產業化企業14家,組建股份合作社82個,吸納群眾就近務工;依托“盤龍藥業”,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促就業;培育各類新型主體,發展壯大縣域特色種養業促就業;培養“農忙在田+農閑務工”“種植+養殖”“養殖+藍領”等復合型職業農民100余人,認定就業幫扶基地、幫扶車間35家,全縣5469名脫貧人口依托產業鏈條和就業幫扶車間實現就近就業。
三是開發公益性崗位,帶動“三無”勞動力就地就業。逐村成立勞務工作隊,聘任就業信息員82人,逐戶排查“零就業”戶、就業意愿戶及培訓意愿戶。針對有就業意愿無法離鄉或弱勞動力,按照“因事設崗、以崗定人、按需定員、就業幫扶”要求,充分發揮公益崗位?;?、兜底線的作用,累計開發社會治安協管、護林護路、保潔保綠等公益性崗位2548個,為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穩定收入等“三無”脫貧勞動力就地就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過探索實踐,柞水縣深刻體會到,鞏固提升就業幫扶成果,必須從縣域實際出發,堅持政府主導、產業引領、企業帶動、托底保障的思路,把穩崗就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點工作,才能把就業幫扶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第一,強化領導、落實政策是前提。只有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堅持從“群眾所盼、發展所需”出發,將就業幫扶作為致富增收的“金鑰匙”,與推進鄉村振興、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創新創業緊密結合,讓脫貧人口共享勞動力市場供給側改革紅利,才能加快共同富裕步伐。
第二,擴充崗位、帶貧益貧是根本。只有全面整合縣內公益崗位和就業資源,充分對接企業用工需求,大力開發就業崗位,積極壯大木耳等主導產業,集中力量帶動群眾返鄉創業就業、就近就業、就地就業,才能真正實現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第三,精準對接、用情服務是關鍵。只有堅持“勞動力底數清、勞動能力清、就業狀態清、就業意愿清、培訓意向清”,才能對癥下藥、精準施策,準確為每一名轉移就業的脫貧群眾推薦崗位,才能讓就業幫扶真正實現從自發輸出向精準輸出、從無序輸出向有序輸出的目標。
(供稿單位:陜西省柞水縣)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