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振興推動武陵山區鄉村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農業資源多樣性和氣候適宜優勢,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近年來,武陵山區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但在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推動武陵山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與增進民族團結相得益彰。
將脫貧縣納入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科學制定鄉村振興幫扶計劃,重點幫扶產 業 基 礎 薄 弱 、返 貧 致 貧 風 險 高 的 縣(市 、區)。通過鄉村產業振興推進武陵山區高質量發展,既是降低各種返貧致貧風險的“防火墻”,也是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保障。對脫貧縣要扶上馬送一程,設立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使黨和國家的幫扶政策在新時代繼續發揮解民憂、紓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的作用。
做好產業政策銜接,健全鄉村振興體制機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一個漸進的接續過程和持續的互動過程,要統籌考慮兩者之間政策的協調性、互補性與接續性。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武陵山區在產業扶貧工作中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梳理和總結這些成熟的實踐經驗和政策措施,有利于從制度層面構建防范返貧和新生貧困、解決次生貧困和相對貧困的保障網。要汲取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好機制、好做法,立足實際,建立健全有關鄉村產業振興的目標體系、責任體系、監督體系、評估體系、獎懲體系等制度體系,建立貧困監測預警與動態幫扶機制。
因地制宜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大做強鄉村支柱產業
加大科技投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武陵山區優良的自然環境與溫和濕潤的氣候,適宜發展多種特色種植養殖產業。要加大對農業的現代科技投入,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意愿為前提,以增收致富為目標,科學調整農業結構,積極培育或引進優勢農業項目,做好農技保障與管理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生產與經營。
用好涉農政策,做大做強產業品牌。一方面,要用好土地流轉、資金獎補、稅收減免等涉農政策,尤其要發揮好涉農稅收優惠政策的作用,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采購、生產、銷售各環節全過程依法給予稅收優惠,支持涉農企業做大做強,打造地方涉農優勢品牌;另一方面,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符合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條件的農產品初加工企業實施減免,從稅收制度上促進一二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將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打造為支柱產業。建設鄉村旅游目的地,延長旅游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一是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優美生態環境,建設高品質的鄉村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引導打造優質的鄉村民宿產品,既讓游客留得住,又能讓村民深度參與,分享旅游業發展的紅利;三是錯位發展,打造不同風格的休閑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四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自媒體、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等數字技術、新型媒介的功能,推動鄉村生態旅游與其他產業精準對接,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構建“旅游+”多產業互嵌融合發展機制,為當地各族群眾穩定脫貧和長遠致富奠定堅實基礎。
激發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潛能。探索構建“合作社+農戶+基地+公司”生產經營模式。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重點扶持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主體發展,加強引導,有計劃地開展對口幫扶;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體作用,開展涉農業務培訓,提高農民干事創業的能力。此外,還要想方設法吸引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特色品牌。
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
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是黨支持脫貧地區發展與改善民生的真實寫照?;鶎狱h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構建“黨建+扶貧+特色產業+農戶”模式,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
堅持和完善對口支援、產業幫扶等制度。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加快武陵山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不僅有助于推進當地高質量發展,還有助于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用好對口支援、產業幫扶等制度,多辦一些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充分挖掘地方資源特色和產業優勢,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以強帶弱等方式,實現城鄉聯動、產業互動、資源互補、村際互通,在民生建設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要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單位:田海林,民族文化宮;田曉夢,湖北恩施學院?!?/p>
以產業振興推動武陵山區鄉村振興
時間:2021-09-26 10:42:37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田海林 田曉夢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農業資源多樣性和氣候適宜優勢,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近年來,武陵山區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但在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推動武陵山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與增進民族團結相得益彰。
將脫貧縣納入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科學制定鄉村振興幫扶計劃,重點幫扶產 業 基 礎 薄 弱 、返 貧 致 貧 風 險 高 的 縣(市 、區)。通過鄉村產業振興推進武陵山區高質量發展,既是降低各種返貧致貧風險的“防火墻”,也是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保障。對脫貧縣要扶上馬送一程,設立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使黨和國家的幫扶政策在新時代繼續發揮解民憂、紓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的作用。
做好產業政策銜接,健全鄉村振興體制機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一個漸進的接續過程和持續的互動過程,要統籌考慮兩者之間政策的協調性、互補性與接續性。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武陵山區在產業扶貧工作中探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梳理和總結這些成熟的實踐經驗和政策措施,有利于從制度層面構建防范返貧和新生貧困、解決次生貧困和相對貧困的保障網。要汲取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好機制、好做法,立足實際,建立健全有關鄉村產業振興的目標體系、責任體系、監督體系、評估體系、獎懲體系等制度體系,建立貧困監測預警與動態幫扶機制。
因地制宜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大做強鄉村支柱產業
加大科技投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武陵山區優良的自然環境與溫和濕潤的氣候,適宜發展多種特色種植養殖產業。要加大對農業的現代科技投入,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意愿為前提,以增收致富為目標,科學調整農業結構,積極培育或引進優勢農業項目,做好農技保障與管理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生產與經營。
用好涉農政策,做大做強產業品牌。一方面,要用好土地流轉、資金獎補、稅收減免等涉農政策,尤其要發揮好涉農稅收優惠政策的作用,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采購、生產、銷售各環節全過程依法給予稅收優惠,支持涉農企業做大做強,打造地方涉農優勢品牌;另一方面,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符合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條件的農產品初加工企業實施減免,從稅收制度上促進一二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將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打造為支柱產業。建設鄉村旅游目的地,延長旅游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一是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優美生態環境,建設高品質的鄉村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引導打造優質的鄉村民宿產品,既讓游客留得住,又能讓村民深度參與,分享旅游業發展的紅利;三是錯位發展,打造不同風格的休閑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四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自媒體、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等數字技術、新型媒介的功能,推動鄉村生態旅游與其他產業精準對接,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通過構建“旅游+”多產業互嵌融合發展機制,為當地各族群眾穩定脫貧和長遠致富奠定堅實基礎。
激發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潛能。探索構建“合作社+農戶+基地+公司”生產經營模式。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重點扶持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主體發展,加強引導,有計劃地開展對口幫扶;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體作用,開展涉農業務培訓,提高農民干事創業的能力。此外,還要想方設法吸引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特色品牌。
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
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體現,是黨支持脫貧地區發展與改善民生的真實寫照?;鶎狱h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構建“黨建+扶貧+特色產業+農戶”模式,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
堅持和完善對口支援、產業幫扶等制度。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加快武陵山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不僅有助于推進當地高質量發展,還有助于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用好對口支援、產業幫扶等制度,多辦一些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充分挖掘地方資源特色和產業優勢,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以強帶弱等方式,實現城鄉聯動、產業互動、資源互補、村際互通,在民生建設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要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單位:田海林,民族文化宮;田曉夢,湖北恩施學院?!?/p>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