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擁情誼深 ——廣東中山、東莞市對口幫扶云南昭通市綜述
天剛蒙蒙亮,53歲的云南省永善縣青勝鄉脫貧戶王碧貴就已洗漱完畢,準備上山薅鋤自家竹林地里的雜草。2017年底,一家人從破舊危住房搬到水星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學校、醫務室、圖書室、小廣場樣樣有,住上了城里人都想住的別墅房,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過上了城里人都羨慕的日子。
王碧貴一家生活的改善,是昭通市貧困群眾生活巨變的縮影。2016年以來,中山、東莞兩市對口幫扶昭通市鹽津、大關、永善、綏江、威信、鎮雄、彝良、昭陽、魯甸、巧家10縣(區),為啃下昭通這個全國貧困人口最多地級市的“硬骨頭”,為曾經的深度貧困地區推進鄉村振興貢獻了中山、東莞力量。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2020年孟冬時節,地處烏蒙山深處的鎮雄縣下起綿綿細雨。張偉華沒有絲毫猶豫,匆匆趕往亨地村彎彎田安置點。
“小張又來了?!币咽枪畔≈甑泥嚾珪先穗m然叫不出張偉華的名字,但她知道這個人姓張,是東莞派來的幫扶干部。
“第一次來了沒多久,家里用上了安全的飲用水;第二次來后,安置區的學校有了飯堂;第三次……”談起記憶中關于小張的片段,老人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
鎮雄縣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高達32.97%。2016年以來,東莞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3165億元,幫扶鎮雄建成村衛生室72個、文明實踐超市84個、產業道路13.8公里以及一批村活動場所、飲水工程等民生項目。這些投入,正是在眾多像張偉華這樣的幫扶干部執行下,一點一滴落在了昭通大地上。
地處位于滇、川、黔三省接合部的烏蒙山區腹地的昭通,集革命老區、地震災區、散居民族地區、生態敏感脆弱地區為一體。截至2014年底,全市11個縣市區中有貧困縣10個,貧困村1235個,其中深度貧困縣7個、深度貧困村691個,貧困人口高達185.07萬人,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重、攻堅壓力最大的地級市和云南省脫貧攻堅主戰場。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為幫助昭通擺脫貧困、拔掉窮根,2016年以來,對口幫扶昭通的中山、東莞兩市,由市領導帶隊到昭通對接調研265次,派出掛職干部263名,開展專業技術人員交流學習2013人,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09萬人次,輸出和引進技術23項,齊心協力在千里烏蒙山開展了一場跨越千里、山海情深的脫貧攻堅大決戰。
中山對口昭通巡回醫療組在鹽津縣開展義診活動。
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
3月的春風吹拂著鹽津縣柿子鎮新生村無邊無際的竹林,走在竹林中的水泥便道上,村民龔昌銀雙腳不再沾泥,心情格外舒暢。就在一年前,這樣的便利還是不可想象的。
“過去的人背馬馱改成了機械運輸,摩托車一趟能運300到400斤新鮮竹筍,10多分鐘就能到達收購點,運輸效率提高了幾十倍,筍子保持了新鮮度,賣得出更好價錢?!币驗槁返慕ǔ?,龔昌銀家120畝竹林采收的竹筍,連續兩年增收一萬元以上。
竹筍是昭通貧困山區群眾的重要收入之一,竹產業是昭通“六個百億元”高原特色產業之一。長期以來,受交通條件制約,群眾采筍難、賣筍難。
為幫助昭通幾百萬筍農解除“筍困深山”的困難,中山市在對口幫扶的大關、鹽津、永善、綏江4縣出資修建了幾百公里長的產業路,打通竹筍下山的“最后一公里”,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筍農日常管護、運輸的大難題,也提高了竹林的產出率。2019年年底,新生村村民在進竹林的路口立起了一塊路牌,取名“富民路”。
筑路送筍下山,是中山市在昭通市開展產業幫扶的縮影。為了讓當地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中山、東莞兩市還利用幫扶資金打造冷鏈物流基地、建設高原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統籌資源搭建銷售渠道,用一場鋪路搭橋的接力行動,帶領當地群眾演繹了一場場農產品“出山記”。
為深入推進昭通、中山、東莞3市產業幫扶協作,昭通市農業農村局與東莞市、中山市農業農村局建立了9項常態長效工作機制,實現東莞、中山市銷售網絡和昭通市農業資源兩大優勢互補。通過消費幫扶協作機制,推動“昭貨出山”“云品入粵”;通過開展“嶺南優品”平臺農產品上線免費發布活動、開辦“云南昭通高原特色農產品體驗館”等形式,推動昭通農特產品走向東部地區。僅2019年,東莞、中山兩市就組織了10家農產品銷售企業到昭通開展農特產品采購,簽訂銷售協議達2.6億多元。
從菜園子到餐桌,從果園到超市,通過幫扶協作,昭通大山里的綠色食品已成為粵港澳消費者舌尖上的美食。
打好就業幫扶組合拳
一條條生產數據線的流水線運轉不停,工人們專心致志地安裝各種接頭……在昭通市昭陽區工業園立時數據線生產車間內,46歲的羅興彩操作熟練。
“在家門口的工廠上班,不但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還能照顧家中的老人和讀書的孩子?!绷_興彩是大關縣搬遷到全國最大跨縣安置區靖安新區的脫貧戶。搬遷前,一家人住在危房里,丈夫常年在外務工維持一家三代6口人的日常開支。從大山里搬出來后,夫妻倆都在工業園區上班,倆人月收入近萬元,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目前,昭陽工業產業園已聚集了20多家成規模的企業,包括8家東莞企業,就近吸納4000多名員工就業,其中搬遷群眾和貧困群眾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二?!?020年,昭陽區扶貧辦副主任(掛職)、東莞幫扶干部鄧炳炎介紹。
昭通是勞動力大市,在全市305萬農村勞動力中,常年省外務工104.91萬人。據統計,在農村家庭收入結構中,勞務收入占三分之二以上。
5年來,中山、東莞兩市緊緊圍繞“增加收入穩脫貧”這個核心,引進廣東粵旺、華堅鞋業、順華智能、立時電子、鴻寶科技、隆訊視通等著名企業入駐昭通,從根本上確保脫貧效果持續穩定。
2020年2月26日,1381名昭通務工人員乘坐“昭通東莞”專列到達東莞返崗復工。
2020年初,為解決珠三角、長三角用工企業招不到人,昭通農民工又輸不出的矛盾,昭通、中山、東莞3市通過發放穩崗補貼、開展“千場招聘進千村”、常態化網絡招聘、建立扶貧車間等形式,累計幫助近10萬戶貧困家庭通過就業實現穩定脫貧。特別是在靖安、卯家灣等23個集中安置區和部分鄉鎮建立扶貧車間,讓一大批老人和留守婦女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有人在家門口務工,有人選擇外出打拼。
“昭通的父老鄉親們,現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轉變,近期全國各地企業陸續復工,大家要搶奪先機……”2020年2月21日,昭通市發出外出務工動員令,號召全市220多萬富余勞動力走出家門、走出大山工作。
晨曦中,1381名農民工登上昭通至廣東的專列,昭通市四套班子成員到火車站臺送行。坐上專車、乘上專列、登上包機……2020年,中山、東莞通過提供點對點、一站式服務等方式,幫助昭通百萬農民工走出大山實現返崗就業。
自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東莞、中山、昭通3市圍繞聚焦精準對接、實現機制協同,聚焦精準組織、實現動員協同,聚焦精準推動、實現市場協同,聚焦精準落地、實現穩崗協同的“四精準四協同”模式,著力提高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讓2.35萬貧困勞動力實現有計劃、有保障地轉移就業。
山海相擁情依依,粵滇牽手扶貧又“扶智”。20歲的雷達是鎮雄人,2017年,初中畢業的他進入東莞職業學校,兩年后,帶著技術回到鎮雄老家,憑借過硬的技術成為一家廣告公司設計骨干,每月工資6000多元。
像雷達一樣,累計有4510名昭通籍“兩后生”到東莞市、中山市免費接受中職教育,畢業后就地就業。昭陽、魯甸、巧家、鎮雄、彝良、威信6個縣(區)中職學校與東莞市6所中職學校實施結對幫扶,著力提升辦學水平。同時,兩市共舉辦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班647期,培訓貧困人口4.53萬人次。
從南海之濱到磅礴烏蒙,珠江奔騰山海相擁,東莞、中山、昭通三市共同發力決戰決勝貧困。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昭通將不忘初心,讓包括脫貧群眾在內的廣大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朝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
(作者單位:云南日報昭通分社)
山海相擁情誼深 ——廣東中山、東莞市對口幫扶云南昭通市綜述
時間:2021-08-26 13:25:12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蔡侯友
天剛蒙蒙亮,53歲的云南省永善縣青勝鄉脫貧戶王碧貴就已洗漱完畢,準備上山薅鋤自家竹林地里的雜草。2017年底,一家人從破舊危住房搬到水星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學校、醫務室、圖書室、小廣場樣樣有,住上了城里人都想住的別墅房,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過上了城里人都羨慕的日子。
王碧貴一家生活的改善,是昭通市貧困群眾生活巨變的縮影。2016年以來,中山、東莞兩市對口幫扶昭通市鹽津、大關、永善、綏江、威信、鎮雄、彝良、昭陽、魯甸、巧家10縣(區),為啃下昭通這個全國貧困人口最多地級市的“硬骨頭”,為曾經的深度貧困地區推進鄉村振興貢獻了中山、東莞力量。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2020年孟冬時節,地處烏蒙山深處的鎮雄縣下起綿綿細雨。張偉華沒有絲毫猶豫,匆匆趕往亨地村彎彎田安置點。
“小張又來了?!币咽枪畔≈甑泥嚾珪先穗m然叫不出張偉華的名字,但她知道這個人姓張,是東莞派來的幫扶干部。
“第一次來了沒多久,家里用上了安全的飲用水;第二次來后,安置區的學校有了飯堂;第三次……”談起記憶中關于小張的片段,老人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
鎮雄縣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高達32.97%。2016年以來,東莞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3165億元,幫扶鎮雄建成村衛生室72個、文明實踐超市84個、產業道路13.8公里以及一批村活動場所、飲水工程等民生項目。這些投入,正是在眾多像張偉華這樣的幫扶干部執行下,一點一滴落在了昭通大地上。
地處位于滇、川、黔三省接合部的烏蒙山區腹地的昭通,集革命老區、地震災區、散居民族地區、生態敏感脆弱地區為一體。截至2014年底,全市11個縣市區中有貧困縣10個,貧困村1235個,其中深度貧困縣7個、深度貧困村691個,貧困人口高達185.07萬人,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重、攻堅壓力最大的地級市和云南省脫貧攻堅主戰場。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為幫助昭通擺脫貧困、拔掉窮根,2016年以來,對口幫扶昭通的中山、東莞兩市,由市領導帶隊到昭通對接調研265次,派出掛職干部263名,開展專業技術人員交流學習2013人,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09萬人次,輸出和引進技術23項,齊心協力在千里烏蒙山開展了一場跨越千里、山海情深的脫貧攻堅大決戰。
中山對口昭通巡回醫療組在鹽津縣開展義診活動。
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
3月的春風吹拂著鹽津縣柿子鎮新生村無邊無際的竹林,走在竹林中的水泥便道上,村民龔昌銀雙腳不再沾泥,心情格外舒暢。就在一年前,這樣的便利還是不可想象的。
“過去的人背馬馱改成了機械運輸,摩托車一趟能運300到400斤新鮮竹筍,10多分鐘就能到達收購點,運輸效率提高了幾十倍,筍子保持了新鮮度,賣得出更好價錢?!币驗槁返慕ǔ?,龔昌銀家120畝竹林采收的竹筍,連續兩年增收一萬元以上。
竹筍是昭通貧困山區群眾的重要收入之一,竹產業是昭通“六個百億元”高原特色產業之一。長期以來,受交通條件制約,群眾采筍難、賣筍難。
為幫助昭通幾百萬筍農解除“筍困深山”的困難,中山市在對口幫扶的大關、鹽津、永善、綏江4縣出資修建了幾百公里長的產業路,打通竹筍下山的“最后一公里”,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筍農日常管護、運輸的大難題,也提高了竹林的產出率。2019年年底,新生村村民在進竹林的路口立起了一塊路牌,取名“富民路”。
筑路送筍下山,是中山市在昭通市開展產業幫扶的縮影。為了讓當地特色農產品走出大山,中山、東莞兩市還利用幫扶資金打造冷鏈物流基地、建設高原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統籌資源搭建銷售渠道,用一場鋪路搭橋的接力行動,帶領當地群眾演繹了一場場農產品“出山記”。
為深入推進昭通、中山、東莞3市產業幫扶協作,昭通市農業農村局與東莞市、中山市農業農村局建立了9項常態長效工作機制,實現東莞、中山市銷售網絡和昭通市農業資源兩大優勢互補。通過消費幫扶協作機制,推動“昭貨出山”“云品入粵”;通過開展“嶺南優品”平臺農產品上線免費發布活動、開辦“云南昭通高原特色農產品體驗館”等形式,推動昭通農特產品走向東部地區。僅2019年,東莞、中山兩市就組織了10家農產品銷售企業到昭通開展農特產品采購,簽訂銷售協議達2.6億多元。
從菜園子到餐桌,從果園到超市,通過幫扶協作,昭通大山里的綠色食品已成為粵港澳消費者舌尖上的美食。
打好就業幫扶組合拳
一條條生產數據線的流水線運轉不停,工人們專心致志地安裝各種接頭……在昭通市昭陽區工業園立時數據線生產車間內,46歲的羅興彩操作熟練。
“在家門口的工廠上班,不但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還能照顧家中的老人和讀書的孩子?!绷_興彩是大關縣搬遷到全國最大跨縣安置區靖安新區的脫貧戶。搬遷前,一家人住在危房里,丈夫常年在外務工維持一家三代6口人的日常開支。從大山里搬出來后,夫妻倆都在工業園區上班,倆人月收入近萬元,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目前,昭陽工業產業園已聚集了20多家成規模的企業,包括8家東莞企業,就近吸納4000多名員工就業,其中搬遷群眾和貧困群眾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二?!?020年,昭陽區扶貧辦副主任(掛職)、東莞幫扶干部鄧炳炎介紹。
昭通是勞動力大市,在全市305萬農村勞動力中,常年省外務工104.91萬人。據統計,在農村家庭收入結構中,勞務收入占三分之二以上。
5年來,中山、東莞兩市緊緊圍繞“增加收入穩脫貧”這個核心,引進廣東粵旺、華堅鞋業、順華智能、立時電子、鴻寶科技、隆訊視通等著名企業入駐昭通,從根本上確保脫貧效果持續穩定。
2020年2月26日,1381名昭通務工人員乘坐“昭通東莞”專列到達東莞返崗復工。
2020年初,為解決珠三角、長三角用工企業招不到人,昭通農民工又輸不出的矛盾,昭通、中山、東莞3市通過發放穩崗補貼、開展“千場招聘進千村”、常態化網絡招聘、建立扶貧車間等形式,累計幫助近10萬戶貧困家庭通過就業實現穩定脫貧。特別是在靖安、卯家灣等23個集中安置區和部分鄉鎮建立扶貧車間,讓一大批老人和留守婦女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有人在家門口務工,有人選擇外出打拼。
“昭通的父老鄉親們,現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轉變,近期全國各地企業陸續復工,大家要搶奪先機……”2020年2月21日,昭通市發出外出務工動員令,號召全市220多萬富余勞動力走出家門、走出大山工作。
晨曦中,1381名農民工登上昭通至廣東的專列,昭通市四套班子成員到火車站臺送行。坐上專車、乘上專列、登上包機……2020年,中山、東莞通過提供點對點、一站式服務等方式,幫助昭通百萬農民工走出大山實現返崗就業。
自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東莞、中山、昭通3市圍繞聚焦精準對接、實現機制協同,聚焦精準組織、實現動員協同,聚焦精準推動、實現市場協同,聚焦精準落地、實現穩崗協同的“四精準四協同”模式,著力提高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讓2.35萬貧困勞動力實現有計劃、有保障地轉移就業。
山海相擁情依依,粵滇牽手扶貧又“扶智”。20歲的雷達是鎮雄人,2017年,初中畢業的他進入東莞職業學校,兩年后,帶著技術回到鎮雄老家,憑借過硬的技術成為一家廣告公司設計骨干,每月工資6000多元。
像雷達一樣,累計有4510名昭通籍“兩后生”到東莞市、中山市免費接受中職教育,畢業后就地就業。昭陽、魯甸、巧家、鎮雄、彝良、威信6個縣(區)中職學校與東莞市6所中職學校實施結對幫扶,著力提升辦學水平。同時,兩市共舉辦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班647期,培訓貧困人口4.53萬人次。
從南海之濱到磅礴烏蒙,珠江奔騰山海相擁,東莞、中山、昭通三市共同發力決戰決勝貧困。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昭通將不忘初心,讓包括脫貧群眾在內的廣大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朝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
(作者單位:云南日報昭通分社)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