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我與大我之中——從《山海情》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精準扶貧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所表彰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敝杏羞@樣一位獲得者-----甘肅永寧縣閩寧鎮,2021年初,電視劇《山海情》,一部以脫貧為主旋律的電視劇吸引了眾多觀眾。電視劇以甘肅永寧縣閩寧鎮從最初的吊莊,到隨后的整體移民,建設金灘村,設立閩寧鎮,經過20多年的發展,真正實現了從干沙灘到金海灘的巨大轉變。我們對閩寧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產生共鳴,我們為劇中所表現的閩寧人樂觀向上、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感動,我們更愿意去祝愿閩寧人的生活越來越美好,祝福在中國的土地上徹底消滅貧困,讓全體中國人民真正地過上小康生活。但從一部電視劇說開來,再擴大到整個國家的背景,我們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精準扶貧,是在小我與大我之中合力實現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每個個體只是其中的一分子,從這個意義上的講,每一個“我”都是小我。1991年的涌泉村,村民一日三餐以洋芋為食,惹得年輕氣盛的孩子一心想走出大山,當地政府先是通過吊莊的方式來解決貧困的問題。吊莊,讓村民在原住址涌泉村和新住址,當時的玉泉營開發區,后來的閩寧鎮都有住房,不至于斷了腦子里固有的祖宗所留下的根,讓村民從感情上更能接受,作為基層工作人員的馬德福擔任閩寧村的書記。而當時真正的時代背景是,1996年,黨中央作出東西部對口協作的戰略部署,確定由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擔任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直接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此后的2008年,2016年和2020年,習總書記又多次到寧夏進行考察調研。在扶貧這一盤棋上,正是有了黨中央作出的東西部對口協作的政策支持,才會有后來的有組織的赴閩打工,才會有福建專家在寧夏帶領村民養菇致富,才會有關鍵的一環,即中央向貧困村派出的干部進行扶貧,沒有上述行為,西海固脫貧的時間表應該會往后延遲。無論是劇中的國家基層工作人員鎮黨委書記張德成,鎮長馬德福,還是村民馬德寶,還有大有叔,每一個村民在國家脫貧事業中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按照國家部署發揮著每一個個體的作用,并形成合力,使得“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朝著向往中的塞上江南發生著轉變。
在脫貧的過程中,每個個體的努力又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渡胶G椤防锏拿恳粋€個體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福建派來的扶貧干部努力聯系福建本地企業主為閩寧村的村民提供外出務工作機會,在本地發展養菇產業,和寧夏自治區的領導多方協調為農民解決雙孢菇的空運從而減少銷售成本問題;福建來的農業專家則帶領他的團隊真正將論文寫在大地上,他們先是通過科研培養出適應寧夏本土氣候及土壤的菌草,此后又負責教給農民種菇,還在想辦法幫助農民銷售雙孢菇,以免谷賤傷農;身處一線的基層黨員領導干部,替農民解決真正的難題,為了降低菇農的成本想盡一切辦法,優先解決農民關注的工資問題,為了解決揚水站因上馬項目太多長期未建成的問題,自己奔波在工地上,和工人同勞動;作為黨在最基層的組織負責人,村支部書記無論是吊莊還是后期的閩寧村及閩寧鎮建設,始終和農民在一起。盡管村里的村民對問題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但他們一旦認可了以后,還是全身心地去嘗試。遇到問題時他們團結在一起,一起為吊莊移民的利益擰成一股繩;遇至困境,他們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積極樂觀。劇中的李水花,作為一個家庭極度貧困家庭的農婦,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硬是用平板車拉著癱瘓的丈夫和孩子,數百公里的路程走了幾天幾夜,移民到閩寧村,有這樣的人民在偉大的脫貧事業中響應黨的號召,奮力拼搏時,中國的脫貧又怎能不會成功?
小我與大我的背后其實反映出黨和民之間的關系。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2018年第五次《憲法》修正案明確增加一條: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國家法律的角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都是民意所向。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種領導是為每一個小我提供適合的時代背景,并以此推動社會的進步。當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我們黨進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當社會主要矛盾表現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時,我們又致力于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最終目標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黨所創造的宏大社會背景下,每一個小我各盡所能,扮演好自己在舞臺上的角色,創造每一個小我的美好未來,但正是每一個小我的共同集合才開創了當年小崗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掀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每一個小我在解決鄰里之間摩擦交響曲的實踐中才又升級并創造了新時代的楓橋經驗。
《山海情》的最后有這樣一句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4年來,閩寧鎮的發展成就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的典范,也體現了中國式脫貧致富的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小我與大我之中所實現的中國脫貧,正是“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的具體表現。這種精神,賡續傳承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還將永遠傳承與發揚?。ㄗ髡呦抵泄矟蠚v城區委黨校教師)
在小我與大我之中——從《山海情》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精準扶貧
時間:2021-03-29 16:34:24
來源:中國扶貧網
作者:房亞群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所表彰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敝杏羞@樣一位獲得者-----甘肅永寧縣閩寧鎮,2021年初,電視劇《山海情》,一部以脫貧為主旋律的電視劇吸引了眾多觀眾。電視劇以甘肅永寧縣閩寧鎮從最初的吊莊,到隨后的整體移民,建設金灘村,設立閩寧鎮,經過20多年的發展,真正實現了從干沙灘到金海灘的巨大轉變。我們對閩寧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產生共鳴,我們為劇中所表現的閩寧人樂觀向上、吃苦耐勞的精神所感動,我們更愿意去祝愿閩寧人的生活越來越美好,祝福在中國的土地上徹底消滅貧困,讓全體中國人民真正地過上小康生活。但從一部電視劇說開來,再擴大到整個國家的背景,我們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精準扶貧,是在小我與大我之中合力實現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每個個體只是其中的一分子,從這個意義上的講,每一個“我”都是小我。1991年的涌泉村,村民一日三餐以洋芋為食,惹得年輕氣盛的孩子一心想走出大山,當地政府先是通過吊莊的方式來解決貧困的問題。吊莊,讓村民在原住址涌泉村和新住址,當時的玉泉營開發區,后來的閩寧鎮都有住房,不至于斷了腦子里固有的祖宗所留下的根,讓村民從感情上更能接受,作為基層工作人員的馬德福擔任閩寧村的書記。而當時真正的時代背景是,1996年,黨中央作出東西部對口協作的戰略部署,確定由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擔任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直接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此后的2008年,2016年和2020年,習總書記又多次到寧夏進行考察調研。在扶貧這一盤棋上,正是有了黨中央作出的東西部對口協作的政策支持,才會有后來的有組織的赴閩打工,才會有福建專家在寧夏帶領村民養菇致富,才會有關鍵的一環,即中央向貧困村派出的干部進行扶貧,沒有上述行為,西海固脫貧的時間表應該會往后延遲。無論是劇中的國家基層工作人員鎮黨委書記張德成,鎮長馬德福,還是村民馬德寶,還有大有叔,每一個村民在國家脫貧事業中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按照國家部署發揮著每一個個體的作用,并形成合力,使得“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朝著向往中的塞上江南發生著轉變。
在脫貧的過程中,每個個體的努力又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渡胶G椤防锏拿恳粋€個體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福建派來的扶貧干部努力聯系福建本地企業主為閩寧村的村民提供外出務工作機會,在本地發展養菇產業,和寧夏自治區的領導多方協調為農民解決雙孢菇的空運從而減少銷售成本問題;福建來的農業專家則帶領他的團隊真正將論文寫在大地上,他們先是通過科研培養出適應寧夏本土氣候及土壤的菌草,此后又負責教給農民種菇,還在想辦法幫助農民銷售雙孢菇,以免谷賤傷農;身處一線的基層黨員領導干部,替農民解決真正的難題,為了降低菇農的成本想盡一切辦法,優先解決農民關注的工資問題,為了解決揚水站因上馬項目太多長期未建成的問題,自己奔波在工地上,和工人同勞動;作為黨在最基層的組織負責人,村支部書記無論是吊莊還是后期的閩寧村及閩寧鎮建設,始終和農民在一起。盡管村里的村民對問題的認識有一定的局限,但他們一旦認可了以后,還是全身心地去嘗試。遇到問題時他們團結在一起,一起為吊莊移民的利益擰成一股繩;遇至困境,他們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積極樂觀。劇中的李水花,作為一個家庭極度貧困家庭的農婦,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硬是用平板車拉著癱瘓的丈夫和孩子,數百公里的路程走了幾天幾夜,移民到閩寧村,有這樣的人民在偉大的脫貧事業中響應黨的號召,奮力拼搏時,中國的脫貧又怎能不會成功?
小我與大我的背后其實反映出黨和民之間的關系。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2018年第五次《憲法》修正案明確增加一條: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國家法律的角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都是民意所向。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種領導是為每一個小我提供適合的時代背景,并以此推動社會的進步。當社會的主要矛盾表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我們黨進行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當社會主要矛盾表現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時,我們又致力于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最終目標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黨所創造的宏大社會背景下,每一個小我各盡所能,扮演好自己在舞臺上的角色,創造每一個小我的美好未來,但正是每一個小我的共同集合才開創了當年小崗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掀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每一個小我在解決鄰里之間摩擦交響曲的實踐中才又升級并創造了新時代的楓橋經驗。
《山海情》的最后有這樣一句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4年來,閩寧鎮的發展成就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的典范,也體現了中國式脫貧致富的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小我與大我之中所實現的中國脫貧,正是“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的具體表現。這種精神,賡續傳承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還將永遠傳承與發揚?。ㄗ髡呦抵泄矟蠚v城區委黨校教師)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