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與實踐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與實踐
摘要:精準扶貧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其產生經歷了萌芽、發展與形成的過程。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實踐價值體現在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是五大發展理念貫徹落實的現實途徑,也是現階段獲取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勝利的方法指南。
關鍵詞: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形成;實踐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曾強調,要將脫貧放在重要位置,讓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跟上其他地區的步伐,讓這些地區一同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當中提到的精準扶貧思想是指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這一目標是在新的社會經濟形勢下制定的,其主要核心在于兩點:一是精準扶貧為主要發展目標,二是盡快實現精準脫貧,結合貧困人口目前的發展現狀,對其進行分類,制定具體的解決方案,盡快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以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根據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核心內容來看,我們應該認識到其形成發展與習近平個人經歷存在較大的關聯。它是國家領導人經過了長期的實踐,在延安梁家河插隊的過程中進一步形成發展,隨后,在其他地區進行多次考察,對其進行完善,最終確立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精準扶貧戰略是國家領導人在實踐工作當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充分體現[1]。扶貧工作的開展,嚴格按照精準扶貧方針實施,這一方針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對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全面的領悟是不可缺少的。
一、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過程
理論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經過了長期實踐以后提出的,它是習近平滿懷著為人民服務的心,長時間關注百姓的困苦,開展多種形式的脫貧工作,最后,在基層工作長時間之后形成的。
(一)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萌芽
在1969年,習近平小時候便根據黨的指示,進入梁家河插隊,在這段時期,他參加了多種形式的上山下鄉活動,當地落后的經濟條件使他深有感觸,他慢慢的認識到祖國一些地區仍然停留在貧困階段,資源嚴重缺乏,生活異常貧苦,這段經歷在他心里生根發芽,推動了扶貧思想的形成發展。在日后的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帶著這一信念為民做事,使得這一精神進一步升華。梁家河是習近平書記難以忘懷的深刻記憶,這片土地是他生命中的寶貴記憶,鄉親們的艱難困苦讓習近平書記印象深刻,也使他下定決心為民做事。梁家河的插隊經歷也讓習近平認識到治國理政思想的形成離不開大廣大人民群眾,離不開廣袤無垠的土地,也作為習近平扶貧思想形成的最早的萌芽[2]。
(二)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發展
習近平帶著為人民服務的心情,滿懷著帶領人民脫離貧困的熱情,在我國的河北,以及其他的福建、浙江等地區進行考察的過程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扶貧活動,對解決這些地區的貧困問題起到了很大作用,與此同時,其提出的扶貧思想觀點內容也得到完善。對貧困問題形成了新的認識,隨后,這一思想觀念在《擺脫貧困》當中得到了體現,我們應當應當樹立全新的發展理念,或是保持“滴水穿石”精神,與此同時,對精準扶貧理念進一步完善,或是根據考慮當地發展狀況,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他的觀點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的根源在于地理位置特殊,使其發展保持緩慢的進程,而發展最關鍵是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堅持黨的領導,隨后在浙江省工作的過程中,習近平開展了多次調研活動,并強調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不可形成相應的等和靠的思想。明確提出扶貧工作的基本任務,應當確定扶貧主體,解決貧困群體的問題,根據這些群體的實際情況,進行扶貧活動,扶貧資金應當發揮其重要作用,解決貧困戶問題,與此同時,習近平在開展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融入了鄧小平同志在長期實踐活動當中形成的“兩個大局”戰略思想,在這一過程中,建立了全新的東西部協作扶貧的“閩寧模式”,也形成了全新的精準扶貧格局[3]。
(三)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
經過多次實踐以后,習近平對貧困這一概念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其由簡單的感性認識最后發展為全面化的理性認識,最后推動了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發展,在這些年實踐過程中,獲得進一步發展,習近平在此基礎上,對基層進行了更深入的調查,最后,在2013年11月考察樂湖南湘西等地區的實際情況,他第一次強調了“精準扶貧”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并提出,扶貧工作的開展應當尊重事實,盡可能做到精準扶貧,而不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或是好高騖遠,在2014年,國家領導人曾在兩會當中明確提到,應當做好精準化扶貧,確定具體的幫扶對象,制定有重點的施策,對精準扶貧理念做全面的詮釋,2015年,貴州省開展重要會議的時候,習近平提出,扶貧開發工作的開展關鍵在于精準,在這一年的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明確強調,中國的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應當制定相應的精準化扶貧方略,與此同時,為扶貧工作提供充足的資金,或是制定優惠政策,進一步展現中國制度的優勢,在實踐過程中,貫徹落實六個精準,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為扶貧工作提供支持。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的完善,將其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并明確提出黨應當在扶貧工作當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并長期堅持將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等當成扶貧的關鍵,根據貧困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扶貧策,或是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發展[4]。
二、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解析
自國家明確提到了精準扶貧思想后,習近平在調研的過程中明確強調了這一理念,與此同時,提出扶貧工作應當劃分各個領導人員的責任,最后,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正常開展,充分發揮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應當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最后,對精準扶貧思想總結歸納如下:“扶貧對象應當進行精準定位,項目需要進行合理安排,資金保證合理使用,設立專人進行精確扶貧”。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包括幾種含義:
(一)精準化理念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政府扶貧單位確定了具體的縣級貧困區域;2001年,再次確定15萬個村級貧困區域;2011年,確定了14個集中性的貧困地區,并開展專門的扶貧工作。農村扶貧最明確的特點在于區域瞄準,并未進行識別到戶。這種扶貧模式可以快速的實現資金資源的優化配置,或是解決一些地區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些貧困地區有兩類現象較為普遍:一是一直處于貧困狀態的群體,或是自身不符合綜合素質的要求,這類群體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增加了扶貧難度;二是脫貧以后再次進入返貧的廣大人民群眾,或是因為經營問題,或是由于疾病問題再度陷入貧困,這種問題較為常見,嚴重影響了扶貧工作效果。而習近平的精準扶貧思想是在吸取了大量的扶貧經驗,結合現階段貧困群體狀況制定的發展目標來看,精準扶貧包括幾個組成部分:一是精準識別政策,二是精準幫扶對象,三是對扶貧工作進行精準管理,四是進行精準考核,其至關重要的理念在于精準化理念,并將這一理念當成扶貧工作的核心,最后,融入到扶貧工作當中[5]。
(二)分批分類理念
2015年,習近平曾明確提到了分批分類扶貧理念,并對其進行總結分析,最后總結歸納為“四個一批”,這一思想概念的內涵關鍵在于:“通過制定扶持生產的發展政策,或是移民搬遷安置大量的群眾,或是充分發揮低保政策的重要作用,以醫療救助的方式扶持貧困群眾,以扶持生產的形式,為這些群眾提供多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制定新的培育計劃,或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適應當地發展變化的扶持政策,幫助大量的硬軟件實力過關的群體脫貧;以移民搬遷的方式安置這些貧困群體,或是對一些貧困地區人民群體,以及缺乏生活資源的群體,有目的的進行移民搬遷,安置到一些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居住地,通過低保政策保證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對于一些殘疾群體,不再為其提供基本的就業培訓,而是以低保等政策,維持其基本生活,與此同時,也要關注貧困群體的醫療生活,為其環節醫療壓力,防止貧困群體由于醫療問題影響扶貧工作效果[6]。
(三)精神脫貧理念
扶貧工作的開展,應當將精神扶貧放在第一位。習近平提出的這一思想當中明確強調了鄉村教育的重要性。習近平明確強調,到2020年,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問題,并為其提供基本的義務教育,或是保障其住房,這作為中央制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高貧困地區孩子的文化層次,這是脫貧的關鍵” [7]。
三、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實踐價值
理論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同時也能為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習近平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來源于其長期基層實踐。從實踐角度來看,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價值體現如下:
(一)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發展目標的實現,不只是要注重“小康”,也應當注重“全面”。小康要求發展應當注重質量的提升,以及發展水平。全面的核心在于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尤其是脫貧攻堅的最后決戰階段,國家領導人進一步推動了扶貧工作的發展,使其上升到全新的戰略高度,最后,在十九大報告當中明確提到:全面小康社會應當保證貧困戶逐步朝著小康水平發展,這是黨的基本任務。應當充分發揮全黨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將精準扶貧放在第一位,并開展針對性脫貧,在2020年,使我們能夠盡快的實現目標,使農村貧困人口脫離貧困,或是縮小貧困范圍,使農村地區能夠脫貧,結合以上論述來看,全面小康突破了地域或是民族的局限性,是針對所有群體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當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策略,使城鄉發展相平衡,或是保證區域的發展平衡,使貧困地區人民能夠享受到發展成果[8]。因此,我們應當把握好精準扶貧的發展方向,確定導致貧困的根源,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一是應當保證精準扶貧政策得以貫徹落實,或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易地搬遷,最后,對扶持政策做出適當改進,使搬遷對象盡快脫貧,使貧困地區人民能夠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接受專門的技能培訓,為貧困地區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最后,對生態補償制度進行完善,制定全新的生態補償標準,或是加強生態保護工作,可以為貧困地區人民群眾提供支持;“進一步推動健康扶貧工作的實施,或是防止由于疾病問題再次陷入貧困?!倍且獙ι疃蓉毨У貐^,采取專門攻克的方法,實現各方資源的全面整合,對其制定優惠政策,采取相應的脫貧攻堅舉措,并推動脫貧攻堅項目的實施,最后,進一步完善深度貧困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并展現地區產業優勢,或是提高生活水平。三是要建立全新的脫貧攻堅協調機制。使行業、社會扶貧工作得以正常開展,建立全新的扶貧格局,扶貧應當融入扶志,充分發揮貧困群體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的脫離貧困,從而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支持,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扶貧的精準度,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推動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二)精準扶貧是五大發展理念貫徹落實的現實途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當中再次強調了新的發展理念包括五個組成部分:“創新發展,綠色開放、共享”,反應了以習近平為主的中央領導人對社會經濟發展形成的新的理解,是當代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發展戰略。這一發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發展,并作為扶貧思想的指導,為其開展實踐活動提供支持,從而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提供行動指導[9]。就實際情況來看:第一,展現出了創新發展這一觀念的重要性。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脫貧攻堅進入到關鍵時期,面對的貧困問題錯綜復雜,如果采用傳統的方法,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思路,并全面的論述精準扶貧當中存在的“扶持對象,扶持干部,扶持方法,如何退”等問題,對精準識別等工作進行改進,并使扶貧工作成效得以提升。第二,充分展現發展理念的重要性。進入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最后時期,應當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正常開展,應當樹立全新的發展理念,使貧困地區能盡快的解決貧困問題,并保證這些地區交通事業獲得新的發展,與此同時,為這些地區提供扶貧優惠政策,盡可能的實現城鎮差距最小化,或協調城鄉發展,使其維持均衡,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局限性,最后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應當把握好發展與生態這些重要的主題,現階段,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應當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落實“五位一體”的發展政策,應當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使精準扶貧項目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或是加強生態保護,而非以破壞環境來促進經濟發展。第四,充分展現開放發展的理念。開放發展應當統籌規劃,為精確扶貧項目的開展提供支持,隨著全球化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精確扶貧工作的開展應當充分發揮國際平臺的重要作用。第五,充分展現了共享的發展理念,共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人民放在第一位,發展以人民為基礎,發展成績為人民帶給分享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了,扶貧脫貧工作的開展是為了保證在2010年所有的貧困群體能夠完全脫貧,解決農村貧困群體的生活問題,并開展義務教育,或是處理基本的醫療事宜,解決其安全住房問題,包括幾個組成部分:政策經濟領域,或是其他的社會發展,以及生態保護等,并特意提到了共享理念的重要性。
(三)精準扶貧是現階段獲取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勝利的方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是制定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依據和方法指南。經過長時間的扶貧開發實踐,脫貧群體數量有了明顯的增長,剩下的群體脫貧難度較大。為了保證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的正常開展,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強調,應當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并確定基本的發展思路,一些耗費大量的心血,應當明確具體的幫扶主體,為貧困群體提供支持,或是確定貧困人口數量、或是評估貧困群體的貧困程度,以及影響貧困群體的幾個方面要素,并將政策進行貫徹落實,進行明確分工,或是劃分各個部門的職責,并進行后期考核,最后,采取具體的幫助措施,并按照貧困地區人口數量,貫徹落實“五位一體”政策。與此同時,也需要確定怎么退?;蚴强刂坪妹撠氝M度,最后,做好后期評估工作,或是進一步完善貧困戶退出機制,最大程度上實現脫貧成效精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扶貧工作中存在四個問題:一是扶持誰的問題,二是誰來扶持的問題,三是如何扶持的問題,四是如何退的問題,全面論述了精準脫貧的發展方向,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精準扶貧的方針[10]。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盡快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采取了多種改革措施,逐步延伸到社會經濟等各個領域,在這一過程中,貧困問題成了最大的阻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后,貧困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最后向縱向延伸,現階段,應當建立新的扶貧模式,習近平同志通過改革傳統的扶貧方式方法,樹立了全新的精準扶貧新思想,并完善了這一思想內,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前前進,最后,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開啟了全新的精準扶貧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黃承偉. 習近平扶貧思想論綱[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1):54-64.
[2]曹立. 簡論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J]. 理論視野,2018(01):16-19.
[3]楊增崠,張琦. 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的哲學基礎與理論創新[J]. 貴州社會科學,2018(03):4-10.
[4]高楊,劉永功.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與“直過”民族村落脫貧路徑探析——以云南拉祜族為例[J]. 經濟問題探索,2019(06):150-155.
[5]沈萬根,馬冀群.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在民族地區的實踐[J]. 科學社會主義,2018(02):102-108.
[6]李萍,田世野. 習近平精準扶貧脫貧重要論述的內在邏輯與實現機制[J]. 教學與研究,2019(02):5-14.
[7]劉長庚,鄭品芳. 論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對教育精準扶貧實踐的指導[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1-6.
[8]薛楊. 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看習近平人權思想的特征[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13-19.
[9]史本林.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西藏踐行之思考[J].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1-5+24.
[10]章元,李全,黃露露. 習近平精準扶貧論述的理論基礎[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02):20-27+107.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與實踐
時間:2021-01-13 17:34:17
來源:中國扶貧網
作者:孟慶巖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與實踐
摘要:精準扶貧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其產生經歷了萌芽、發展與形成的過程。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實踐價值體現在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是五大發展理念貫徹落實的現實途徑,也是現階段獲取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勝利的方法指南。
關鍵詞: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形成;實踐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曾強調,要將脫貧放在重要位置,讓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跟上其他地區的步伐,讓這些地區一同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當中提到的精準扶貧思想是指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這一目標是在新的社會經濟形勢下制定的,其主要核心在于兩點:一是精準扶貧為主要發展目標,二是盡快實現精準脫貧,結合貧困人口目前的發展現狀,對其進行分類,制定具體的解決方案,盡快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以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根據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核心內容來看,我們應該認識到其形成發展與習近平個人經歷存在較大的關聯。它是國家領導人經過了長期的實踐,在延安梁家河插隊的過程中進一步形成發展,隨后,在其他地區進行多次考察,對其進行完善,最終確立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精準扶貧戰略是國家領導人在實踐工作當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充分體現[1]。扶貧工作的開展,嚴格按照精準扶貧方針實施,這一方針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對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全面的領悟是不可缺少的。
一、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過程
理論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經過了長期實踐以后提出的,它是習近平滿懷著為人民服務的心,長時間關注百姓的困苦,開展多種形式的脫貧工作,最后,在基層工作長時間之后形成的。
(一)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萌芽
在1969年,習近平小時候便根據黨的指示,進入梁家河插隊,在這段時期,他參加了多種形式的上山下鄉活動,當地落后的經濟條件使他深有感觸,他慢慢的認識到祖國一些地區仍然停留在貧困階段,資源嚴重缺乏,生活異常貧苦,這段經歷在他心里生根發芽,推動了扶貧思想的形成發展。在日后的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帶著這一信念為民做事,使得這一精神進一步升華。梁家河是習近平書記難以忘懷的深刻記憶,這片土地是他生命中的寶貴記憶,鄉親們的艱難困苦讓習近平書記印象深刻,也使他下定決心為民做事。梁家河的插隊經歷也讓習近平認識到治國理政思想的形成離不開大廣大人民群眾,離不開廣袤無垠的土地,也作為習近平扶貧思想形成的最早的萌芽[2]。
(二)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發展
習近平帶著為人民服務的心情,滿懷著帶領人民脫離貧困的熱情,在我國的河北,以及其他的福建、浙江等地區進行考察的過程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扶貧活動,對解決這些地區的貧困問題起到了很大作用,與此同時,其提出的扶貧思想觀點內容也得到完善。對貧困問題形成了新的認識,隨后,這一思想觀念在《擺脫貧困》當中得到了體現,我們應當應當樹立全新的發展理念,或是保持“滴水穿石”精神,與此同時,對精準扶貧理念進一步完善,或是根據考慮當地發展狀況,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他的觀點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的根源在于地理位置特殊,使其發展保持緩慢的進程,而發展最關鍵是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堅持黨的領導,隨后在浙江省工作的過程中,習近平開展了多次調研活動,并強調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不可形成相應的等和靠的思想。明確提出扶貧工作的基本任務,應當確定扶貧主體,解決貧困群體的問題,根據這些群體的實際情況,進行扶貧活動,扶貧資金應當發揮其重要作用,解決貧困戶問題,與此同時,習近平在開展扶貧工作的過程中,融入了鄧小平同志在長期實踐活動當中形成的“兩個大局”戰略思想,在這一過程中,建立了全新的東西部協作扶貧的“閩寧模式”,也形成了全新的精準扶貧格局[3]。
(三)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
經過多次實踐以后,習近平對貧困這一概念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其由簡單的感性認識最后發展為全面化的理性認識,最后推動了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發展,在這些年實踐過程中,獲得進一步發展,習近平在此基礎上,對基層進行了更深入的調查,最后,在2013年11月考察樂湖南湘西等地區的實際情況,他第一次強調了“精準扶貧”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并提出,扶貧工作的開展應當尊重事實,盡可能做到精準扶貧,而不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或是好高騖遠,在2014年,國家領導人曾在兩會當中明確提到,應當做好精準化扶貧,確定具體的幫扶對象,制定有重點的施策,對精準扶貧理念做全面的詮釋,2015年,貴州省開展重要會議的時候,習近平提出,扶貧開發工作的開展關鍵在于精準,在這一年的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明確強調,中國的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應當制定相應的精準化扶貧方略,與此同時,為扶貧工作提供充足的資金,或是制定優惠政策,進一步展現中國制度的優勢,在實踐過程中,貫徹落實六個精準,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為扶貧工作提供支持。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的完善,將其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并明確提出黨應當在扶貧工作當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并長期堅持將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等當成扶貧的關鍵,根據貧困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扶貧策,或是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發展[4]。
二、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解析
自國家明確提到了精準扶貧思想后,習近平在調研的過程中明確強調了這一理念,與此同時,提出扶貧工作應當劃分各個領導人員的責任,最后,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正常開展,充分發揮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應當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最后,對精準扶貧思想總結歸納如下:“扶貧對象應當進行精準定位,項目需要進行合理安排,資金保證合理使用,設立專人進行精確扶貧”。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內涵包括幾種含義:
(一)精準化理念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政府扶貧單位確定了具體的縣級貧困區域;2001年,再次確定15萬個村級貧困區域;2011年,確定了14個集中性的貧困地區,并開展專門的扶貧工作。農村扶貧最明確的特點在于區域瞄準,并未進行識別到戶。這種扶貧模式可以快速的實現資金資源的優化配置,或是解決一些地區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些貧困地區有兩類現象較為普遍:一是一直處于貧困狀態的群體,或是自身不符合綜合素質的要求,這類群體是扶貧工作的重點,增加了扶貧難度;二是脫貧以后再次進入返貧的廣大人民群眾,或是因為經營問題,或是由于疾病問題再度陷入貧困,這種問題較為常見,嚴重影響了扶貧工作效果。而習近平的精準扶貧思想是在吸取了大量的扶貧經驗,結合現階段貧困群體狀況制定的發展目標來看,精準扶貧包括幾個組成部分:一是精準識別政策,二是精準幫扶對象,三是對扶貧工作進行精準管理,四是進行精準考核,其至關重要的理念在于精準化理念,并將這一理念當成扶貧工作的核心,最后,融入到扶貧工作當中[5]。
(二)分批分類理念
2015年,習近平曾明確提到了分批分類扶貧理念,并對其進行總結分析,最后總結歸納為“四個一批”,這一思想概念的內涵關鍵在于:“通過制定扶持生產的發展政策,或是移民搬遷安置大量的群眾,或是充分發揮低保政策的重要作用,以醫療救助的方式扶持貧困群眾,以扶持生產的形式,為這些群眾提供多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制定新的培育計劃,或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適應當地發展變化的扶持政策,幫助大量的硬軟件實力過關的群體脫貧;以移民搬遷的方式安置這些貧困群體,或是對一些貧困地區人民群體,以及缺乏生活資源的群體,有目的的進行移民搬遷,安置到一些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居住地,通過低保政策保證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對于一些殘疾群體,不再為其提供基本的就業培訓,而是以低保等政策,維持其基本生活,與此同時,也要關注貧困群體的醫療生活,為其環節醫療壓力,防止貧困群體由于醫療問題影響扶貧工作效果[6]。
(三)精神脫貧理念
扶貧工作的開展,應當將精神扶貧放在第一位。習近平提出的這一思想當中明確強調了鄉村教育的重要性。習近平明確強調,到2020年,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問題,并為其提供基本的義務教育,或是保障其住房,這作為中央制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高貧困地區孩子的文化層次,這是脫貧的關鍵” [7]。
三、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實踐價值
理論是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同時也能為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習近平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來源于其長期基層實踐。從實踐角度來看,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價值體現如下:
(一)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發展目標的實現,不只是要注重“小康”,也應當注重“全面”。小康要求發展應當注重質量的提升,以及發展水平。全面的核心在于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尤其是脫貧攻堅的最后決戰階段,國家領導人進一步推動了扶貧工作的發展,使其上升到全新的戰略高度,最后,在十九大報告當中明確提到:全面小康社會應當保證貧困戶逐步朝著小康水平發展,這是黨的基本任務。應當充分發揮全黨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將精準扶貧放在第一位,并開展針對性脫貧,在2020年,使我們能夠盡快的實現目標,使農村貧困人口脫離貧困,或是縮小貧困范圍,使農村地區能夠脫貧,結合以上論述來看,全面小康突破了地域或是民族的局限性,是針對所有群體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當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策略,使城鄉發展相平衡,或是保證區域的發展平衡,使貧困地區人民能夠享受到發展成果[8]。因此,我們應當把握好精準扶貧的發展方向,確定導致貧困的根源,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一是應當保證精準扶貧政策得以貫徹落實,或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易地搬遷,最后,對扶持政策做出適當改進,使搬遷對象盡快脫貧,使貧困地區人民能夠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接受專門的技能培訓,為貧困地區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最后,對生態補償制度進行完善,制定全新的生態補償標準,或是加強生態保護工作,可以為貧困地區人民群眾提供支持;“進一步推動健康扶貧工作的實施,或是防止由于疾病問題再次陷入貧困?!倍且獙ι疃蓉毨У貐^,采取專門攻克的方法,實現各方資源的全面整合,對其制定優惠政策,采取相應的脫貧攻堅舉措,并推動脫貧攻堅項目的實施,最后,進一步完善深度貧困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并展現地區產業優勢,或是提高生活水平。三是要建立全新的脫貧攻堅協調機制。使行業、社會扶貧工作得以正常開展,建立全新的扶貧格局,扶貧應當融入扶志,充分發揮貧困群體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的脫離貧困,從而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支持,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扶貧的精準度,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推動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二)精準扶貧是五大發展理念貫徹落實的現實途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當中再次強調了新的發展理念包括五個組成部分:“創新發展,綠色開放、共享”,反應了以習近平為主的中央領導人對社會經濟發展形成的新的理解,是當代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發展戰略。這一發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發展,并作為扶貧思想的指導,為其開展實踐活動提供支持,從而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提供行動指導[9]。就實際情況來看:第一,展現出了創新發展這一觀念的重要性。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脫貧攻堅進入到關鍵時期,面對的貧困問題錯綜復雜,如果采用傳統的方法,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思路,并全面的論述精準扶貧當中存在的“扶持對象,扶持干部,扶持方法,如何退”等問題,對精準識別等工作進行改進,并使扶貧工作成效得以提升。第二,充分展現發展理念的重要性。進入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最后時期,應當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正常開展,應當樹立全新的發展理念,使貧困地區能盡快的解決貧困問題,并保證這些地區交通事業獲得新的發展,與此同時,為這些地區提供扶貧優惠政策,盡可能的實現城鎮差距最小化,或協調城鄉發展,使其維持均衡,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局限性,最后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應當把握好發展與生態這些重要的主題,現階段,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應當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落實“五位一體”的發展政策,應當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使精準扶貧項目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或是加強生態保護,而非以破壞環境來促進經濟發展。第四,充分展現開放發展的理念。開放發展應當統籌規劃,為精確扶貧項目的開展提供支持,隨著全球化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精確扶貧工作的開展應當充分發揮國際平臺的重要作用。第五,充分展現了共享的發展理念,共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人民放在第一位,發展以人民為基礎,發展成績為人民帶給分享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了,扶貧脫貧工作的開展是為了保證在2010年所有的貧困群體能夠完全脫貧,解決農村貧困群體的生活問題,并開展義務教育,或是處理基本的醫療事宜,解決其安全住房問題,包括幾個組成部分:政策經濟領域,或是其他的社會發展,以及生態保護等,并特意提到了共享理念的重要性。
(三)精準扶貧是現階段獲取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勝利的方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是制定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依據和方法指南。經過長時間的扶貧開發實踐,脫貧群體數量有了明顯的增長,剩下的群體脫貧難度較大。為了保證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的正常開展,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強調,應當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新的發展戰略,并確定基本的發展思路,一些耗費大量的心血,應當明確具體的幫扶主體,為貧困群體提供支持,或是確定貧困人口數量、或是評估貧困群體的貧困程度,以及影響貧困群體的幾個方面要素,并將政策進行貫徹落實,進行明確分工,或是劃分各個部門的職責,并進行后期考核,最后,采取具體的幫助措施,并按照貧困地區人口數量,貫徹落實“五位一體”政策。與此同時,也需要確定怎么退?;蚴强刂坪妹撠氝M度,最后,做好后期評估工作,或是進一步完善貧困戶退出機制,最大程度上實現脫貧成效精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扶貧工作中存在四個問題:一是扶持誰的問題,二是誰來扶持的問題,三是如何扶持的問題,四是如何退的問題,全面論述了精準脫貧的發展方向,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精準扶貧的方針[10]。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盡快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采取了多種改革措施,逐步延伸到社會經濟等各個領域,在這一過程中,貧困問題成了最大的阻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后,貧困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最后向縱向延伸,現階段,應當建立新的扶貧模式,習近平同志通過改革傳統的扶貧方式方法,樹立了全新的精準扶貧新思想,并完善了這一思想內,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前前進,最后,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開啟了全新的精準扶貧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黃承偉. 習近平扶貧思想論綱[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1):54-64.
[2]曹立. 簡論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J]. 理論視野,2018(01):16-19.
[3]楊增崠,張琦. 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的哲學基礎與理論創新[J]. 貴州社會科學,2018(03):4-10.
[4]高楊,劉永功.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與“直過”民族村落脫貧路徑探析——以云南拉祜族為例[J]. 經濟問題探索,2019(06):150-155.
[5]沈萬根,馬冀群.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在民族地區的實踐[J]. 科學社會主義,2018(02):102-108.
[6]李萍,田世野. 習近平精準扶貧脫貧重要論述的內在邏輯與實現機制[J]. 教學與研究,2019(02):5-14.
[7]劉長庚,鄭品芳. 論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對教育精準扶貧實踐的指導[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1-6.
[8]薛楊. 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看習近平人權思想的特征[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13-19.
[9]史本林.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西藏踐行之思考[J].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1-5+24.
[10]章元,李全,黃露露. 習近平精準扶貧論述的理論基礎[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02):20-27+107.
責任編輯:張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