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敬終如始不懈怠,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靈臺縣堅持目標聚焦、力量聚合、落實聚力,舉全縣之力向貧困問題發起總攻,2018年底靈臺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了整縣脫貧摘帽。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關鍵節點,日前,平涼市委常委、靈臺縣委書記劉凱接受了記者采訪。
記者:通過實地走訪調研,靈臺的群眾對脫貧攻堅的滿意度普遍較高,看得出來,脫貧攻堅實施以來,靈臺的發展變化是非常大的,那么,您覺得近幾年靈臺縣在脫貧攻堅中取得了哪些明顯成效?
劉凱:靈臺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到全縣總人口的90%,同時也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3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79個,貧困人口1.55萬戶5.83萬人,貧困發生率27.39%??梢哉f,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當時的基本縣情。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持用脫貧攻堅“一號工程”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縣之力打好脫貧攻堅戰,讓全縣上下發生了全方位、立體式、深層次、根本性的變化。這其中,最直接也是最明顯的是貧困發生率的明顯下降,全縣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83萬人,年均減貧超過1萬人,7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7.39%下降到0,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撕下了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歷史標簽。最直觀也是群眾感受最深切的是基礎設施方面的顯著改善,以群眾最關注的路、水、電、房來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全縣累計硬化道路639公里,第一條高速公路S28靈華高速動工建設,鄉村道路和自然村主干道路實現全硬化,徹底改變了之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沒有等級公路的窘境;新改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58處,鞏固提升了20.75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以前供水不穩定、部分山區村社人挑畜馱吃水的現象一去不復返;傾力推進農村危房全清零專項行動,累計實施危房改造6530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683戶5829人,1751戶群眾徹底告別了窯洞,全縣57251戶農村群眾全部住上了安全住房;大力實施農電線路改造工程,累計改造農電線路432.3公里?,F在,全縣行政村硬化路覆蓋率、飲水安全率、住房安全率、自然村動力電覆蓋率全部達到100%,真正讓貧困群眾走上了硬化路、吃上了放心水、住上了安全房、用上了穩定電。更深層次也是事關根本的是人的全方位提升,這些年,我們把群眾自身能力的培養和內生動力的激發放在首位,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實施大規模的貧困勞動力培訓提升能力素質,以市場經濟意識教育轉變思想觀念,創新開展“七凈一規范”等活動提振精神狀態,大力開展感恩奮進、遵規守法、文明新風、脫貧光榮教育,培育文明新風,在農村形成了你追我趕、爭做先進的良好氛圍,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明顯改觀,自我發展的能力和信心進一步提升。這些有的看得見、摸得著,有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實實在在存在,都是對全面脫貧乃至下一步全面小康起基礎性、先導性、根本性作用的。
記者: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目標,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是根本,靈臺縣在貧困群眾增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劉凱:脫貧攻堅的難點是如何讓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核心是培育發展好富民增收產業,關鍵是路子對頭、抓法務實,這也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根本之策。這方面,我們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治本之策”重要指示精神,緊盯貧困群眾收入達標,立足靈臺是原國家農業部劃定的全國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的區位優勢和勞動力資源富集的資源優勢,按照“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抓勞務”的工作思路,遠謀近施、長短結合,不斷夯實貧困群眾增收基礎。將果產業作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和穩定脫貧的長線產業,旗幟鮮明、態度堅決,不動搖、不猶疑、不折騰,以縣委、縣政府的決心激發干部群眾的信心。2013年在全省率先引進具有“省水、省肥、省土地、省人工,高投入、高產出、早掛果、早見效”的矮砧密植蘋果示范園,從宣傳群眾、力量整合、資金投入、技術培訓等關鍵環節入手,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由點及面、由“盆景”向“風景”轉變。今年4月份,經國家標準委批準,靈臺縣成為全國第二、全省首家國家級矮砧蘋果標準化種植示范區;全縣蘋果園面積達到22.67萬畝,果品總產量達到19萬噸,產值達到9.5億元,蘋果一業收入占到同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成以上,真正實現了靈臺蘋果產業的后發趕超,也為下一步推進產業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將勞務產業作為貧困群眾當期增收的重要來源和脫貧致富的“鐵桿莊稼”,通過充分挖掘縣內就業崗位,采取“農事鐘點工”模式,讓貧困群眾隨時有活干、有事隨時走、活能帶回家,使貧困戶“碎片化”時間得以有效利用和變現增收,2018年以來,全縣年均組織輸轉貧困勞動力1.6萬人次,其中就近就便輸轉近5000人,貧困群眾人均月增收1680元,有1.56萬貧困人口依靠勞務一業實現了穩定脫貧。這種就近就便輸轉、靈活多樣就業的勞務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被總結為“靈臺模式”在全省推廣。特別是在今年疫情期間,針對農民工大量返鄉、不能外出務工的實際情況,我們進一步放大勞務扶貧“靈臺模式”效應,采取送人到崗、就近就便務工等措施,多渠道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實現了有就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全部就業,貧困人口務工總數、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口數穩中有增,為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的影響、加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靈臺縣脫貧摘帽已有兩年時間,這兩年來,靈臺縣是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不摘”要求、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
劉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摘帽一年多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不摘”重要指示和“扶上馬送一程”的要求,堅持思想不松、要求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繼續以戰時狀態抓脫貧,以決戰姿態攻難點,扎實做好產業扶貧、固強補弱、掛牌督戰各項工作。緊盯下剩貧困人口脫貧和脫貧成果鞏固,集中組織開展了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和飲水安全“3+1”沖刺清零行動,瞄準薄弱環節,逐村逐項、逐戶逐人查漏補缺。圍繞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狠抓產業扶貧措施落實,新增果園面積2.2萬畝,出欄肉牛5.1萬頭,輸轉貧困勞動力1.55萬人,實現了扶貧產業到戶到人。部署開展了“查弱項、補短板、固成果”大回訪集中行動,對脫貧攻堅領域所有問題進行了一次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進一步消除脫貧隱患、夯實脫貧基礎、鞏固脫貧成色、提升脫貧質量,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摘帽之后,靈臺縣高質量通過了貧困縣退出國家第三方抽查評估和國務院扶貧辦調研督導,這兩次國家級的督導評估也進一步印證了靈臺縣脫貧攻堅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今年8月份,靈臺縣接受了脫貧攻堅國家普查,群眾滿意度達到了100%,脫貧成效真正惠及了千家萬戶,得到了群眾認可。
記者:作為脫貧攻堅這一偉大事業的參與者、實踐者和見證者,您有什么樣的認識和感受?
劉凱:自己身在縣級一線指揮部,作為縣委書記“一線總指揮”,可以說脫貧攻堅是我到靈臺工作十年時間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剡^頭來看,這十年時間,通過具體研究謀劃、推動落實、跟蹤問效扶貧工作,在使全縣貧困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同時,也讓我對脫貧攻堅工作有了許多深入的思考和認識:第一,必須毫不動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評價是不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不在于我們的高線有多高,而在于底線有多高。這好比管理學上的“木桶原理”。從這個角度出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全黨工作的突出位置,作為底線性任務來抓,部署實施包括精準脫貧在內的三大攻堅戰,這確實抓住了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確實謀在了關鍵處、抓在了點子上。第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放眼全世界,還沒有其他哪一個國家有著像我國一樣巨大的政治動員力、資源集聚力、社會凝聚力和推動落實力。脫貧攻堅實施以來,我國每年減貧超過1000多萬人,這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實現不了的,充分體現出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獨特的體制優勢,這也是“四個自信”最直觀、最現實的實踐例證。第三,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脫貧攻堅工作說到底是做群眾工作,必須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才能增強脫貧攻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才能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幾年,我們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無論是建檔立卡時“一核二看三比四評五公示”的“五步認定法”,還是牢牢把產業扶貧擺在首位,都是群眾路線在脫貧攻堅中的生動實踐,群眾工作的扎實有效開展也有力地促進了脫貧攻堅工作。第四,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有一支敢打敢拼的干部隊伍。脫貧攻堅主戰場是干部錘煉工作作風的大課堂和展現能力水平的大舞臺。幾年來,全縣各級組織和廣大幫扶干部始終懷著對貧困群眾的深厚感情,真正靜下心、沉下身、扎下根,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貢獻智慧和力量,既拉近了群眾距離,密切了干群關系,又錘煉了干部作風,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能力,這樣一支敢打敢拼的干部隊伍是我們今后工作最可依靠的力量、也是最寶貴的財富。
記者:從首都北京到西部貧困縣工作,您扎根基層,一干就是十年,這一路走來,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劉凱:2011年,我響應組織號召,主動選擇到西部貧困縣工作,對于我個人來說,機會難得、彌足珍貴。剛到靈臺時,對于我這個一直生活、學習、工作在城市的年輕干部來說,面臨的不僅是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基層大量的工作都是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如何盡快轉變角色、上手工作,如何準確研判形勢、破解發展難題,對我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既然組織給予了我干事創業的信任、機會和平臺,自己唯有珍重信任、珍視機會、珍惜平臺,努力干出優異成績方可回報組織重托和群眾信賴。十年來,自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縣委書記提出的“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和做“政治的明白人”“發展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班子的帶頭人”的殷切重托,不怕做“熱鍋上的螞蟻”,敢于接“燙手的山芋”,聚焦脫貧攻堅“一號工程”和政治任務,身入心入投身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服務群眾的第一線,積極進村入戶查民情、問民需、解民憂,一心一意幫助貧困群眾樹信心、搞產業、摘窮帽,和同事們一道努力推進靈臺的脫貧攻堅工作?,F在,站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關鍵節點,回顧十年來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既有遇到發展瓶頸和矛盾問題時的壓力感,又有和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啃下一個個“硬骨頭”的成就感,更有被群眾和組織認可時的榮譽感,收獲的不只是個人思維思路的開闊、能力素質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收獲了沉下心來抓落實、一步一個腳印務實干的積累和沉淀,這是不經歷基層實踐鍛煉學不到的。每當看到謀劃和部署的工作正在一項一項變為現實,群眾生產生活一年一年發生的變化,我感到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充實和踏實。更為重要的是,在靈臺這個第二故鄉,通過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躬身踐行群眾路線,用情用力做群眾工作,自己不僅更加真切地體會到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的深刻內涵,而且進一步深化了與農民群眾的樸素感情和深情厚誼,這種感情,沒有與基層干部的同甘共苦、并肩作戰,沒有和廣大群眾的朝夕相處、共同奮斗,是體會不到的。這些年來,時時有群眾通過來訪、寫信、短信和網上留言對我表達鼓勵、支持、關心和問候,帶給了我太多的感動,對基層的干部群眾,自己心中充滿了敬重和感恩,直到現在我也始終認為,當初自己選擇扎根西部、服務基層是無比正確的,這將是自己人生道路中一段最難得的歷程和最寶貴的財富,萬金難抵。特別是看到整縣脫貧摘帽目標順利實現,自己確實有一種很充實、很踏實的獲得感和被選擇、被需要的責任感。能夠參與、推動、見證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整縣脫貧摘帽,這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光榮。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始終堅守初心、保持韌勁,以敬終如始的態度,下功夫鞏固脫貧成效,持續提升脫貧質量和成色,不斷增進群眾福祉,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做到不負組織重托、不負群眾信任。(劉凱為甘肅省靈臺縣委書記)
劉凱:敬終如始不懈怠,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
時間:2020-12-15 08:27:57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甘肅頻道
作者:王錦濤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靈臺縣堅持目標聚焦、力量聚合、落實聚力,舉全縣之力向貧困問題發起總攻,2018年底靈臺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了整縣脫貧摘帽。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關鍵節點,日前,平涼市委常委、靈臺縣委書記劉凱接受了記者采訪。
記者:通過實地走訪調研,靈臺的群眾對脫貧攻堅的滿意度普遍較高,看得出來,脫貧攻堅實施以來,靈臺的發展變化是非常大的,那么,您覺得近幾年靈臺縣在脫貧攻堅中取得了哪些明顯成效?
劉凱:靈臺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到全縣總人口的90%,同時也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3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79個,貧困人口1.55萬戶5.83萬人,貧困發生率27.39%??梢哉f,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當時的基本縣情。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持用脫貧攻堅“一號工程”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縣之力打好脫貧攻堅戰,讓全縣上下發生了全方位、立體式、深層次、根本性的變化。這其中,最直接也是最明顯的是貧困發生率的明顯下降,全縣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83萬人,年均減貧超過1萬人,7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7.39%下降到0,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撕下了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歷史標簽。最直觀也是群眾感受最深切的是基礎設施方面的顯著改善,以群眾最關注的路、水、電、房來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全縣累計硬化道路639公里,第一條高速公路S28靈華高速動工建設,鄉村道路和自然村主干道路實現全硬化,徹底改變了之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沒有等級公路的窘境;新改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58處,鞏固提升了20.75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以前供水不穩定、部分山區村社人挑畜馱吃水的現象一去不復返;傾力推進農村危房全清零專項行動,累計實施危房改造6530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683戶5829人,1751戶群眾徹底告別了窯洞,全縣57251戶農村群眾全部住上了安全住房;大力實施農電線路改造工程,累計改造農電線路432.3公里?,F在,全縣行政村硬化路覆蓋率、飲水安全率、住房安全率、自然村動力電覆蓋率全部達到100%,真正讓貧困群眾走上了硬化路、吃上了放心水、住上了安全房、用上了穩定電。更深層次也是事關根本的是人的全方位提升,這些年,我們把群眾自身能力的培養和內生動力的激發放在首位,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實施大規模的貧困勞動力培訓提升能力素質,以市場經濟意識教育轉變思想觀念,創新開展“七凈一規范”等活動提振精神狀態,大力開展感恩奮進、遵規守法、文明新風、脫貧光榮教育,培育文明新風,在農村形成了你追我趕、爭做先進的良好氛圍,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明顯改觀,自我發展的能力和信心進一步提升。這些有的看得見、摸得著,有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實實在在存在,都是對全面脫貧乃至下一步全面小康起基礎性、先導性、根本性作用的。
記者: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目標,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是根本,靈臺縣在貧困群眾增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劉凱:脫貧攻堅的難點是如何讓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核心是培育發展好富民增收產業,關鍵是路子對頭、抓法務實,這也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根本之策。這方面,我們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治本之策”重要指示精神,緊盯貧困群眾收入達標,立足靈臺是原國家農業部劃定的全國優質蘋果最佳適生區的區位優勢和勞動力資源富集的資源優勢,按照“遠抓蘋果近抓牛,當年脫貧抓勞務”的工作思路,遠謀近施、長短結合,不斷夯實貧困群眾增收基礎。將果產業作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和穩定脫貧的長線產業,旗幟鮮明、態度堅決,不動搖、不猶疑、不折騰,以縣委、縣政府的決心激發干部群眾的信心。2013年在全省率先引進具有“省水、省肥、省土地、省人工,高投入、高產出、早掛果、早見效”的矮砧密植蘋果示范園,從宣傳群眾、力量整合、資金投入、技術培訓等關鍵環節入手,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由點及面、由“盆景”向“風景”轉變。今年4月份,經國家標準委批準,靈臺縣成為全國第二、全省首家國家級矮砧蘋果標準化種植示范區;全縣蘋果園面積達到22.67萬畝,果品總產量達到19萬噸,產值達到9.5億元,蘋果一業收入占到同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成以上,真正實現了靈臺蘋果產業的后發趕超,也為下一步推進產業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將勞務產業作為貧困群眾當期增收的重要來源和脫貧致富的“鐵桿莊稼”,通過充分挖掘縣內就業崗位,采取“農事鐘點工”模式,讓貧困群眾隨時有活干、有事隨時走、活能帶回家,使貧困戶“碎片化”時間得以有效利用和變現增收,2018年以來,全縣年均組織輸轉貧困勞動力1.6萬人次,其中就近就便輸轉近5000人,貧困群眾人均月增收1680元,有1.56萬貧困人口依靠勞務一業實現了穩定脫貧。這種就近就便輸轉、靈活多樣就業的勞務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被總結為“靈臺模式”在全省推廣。特別是在今年疫情期間,針對農民工大量返鄉、不能外出務工的實際情況,我們進一步放大勞務扶貧“靈臺模式”效應,采取送人到崗、就近就便務工等措施,多渠道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實現了有就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全部就業,貧困人口務工總數、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口數穩中有增,為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的影響、加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靈臺縣脫貧摘帽已有兩年時間,這兩年來,靈臺縣是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不摘”要求、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
劉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摘帽一年多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不摘”重要指示和“扶上馬送一程”的要求,堅持思想不松、要求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繼續以戰時狀態抓脫貧,以決戰姿態攻難點,扎實做好產業扶貧、固強補弱、掛牌督戰各項工作。緊盯下剩貧困人口脫貧和脫貧成果鞏固,集中組織開展了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和飲水安全“3+1”沖刺清零行動,瞄準薄弱環節,逐村逐項、逐戶逐人查漏補缺。圍繞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狠抓產業扶貧措施落實,新增果園面積2.2萬畝,出欄肉牛5.1萬頭,輸轉貧困勞動力1.55萬人,實現了扶貧產業到戶到人。部署開展了“查弱項、補短板、固成果”大回訪集中行動,對脫貧攻堅領域所有問題進行了一次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進一步消除脫貧隱患、夯實脫貧基礎、鞏固脫貧成色、提升脫貧質量,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摘帽之后,靈臺縣高質量通過了貧困縣退出國家第三方抽查評估和國務院扶貧辦調研督導,這兩次國家級的督導評估也進一步印證了靈臺縣脫貧攻堅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今年8月份,靈臺縣接受了脫貧攻堅國家普查,群眾滿意度達到了100%,脫貧成效真正惠及了千家萬戶,得到了群眾認可。
記者:作為脫貧攻堅這一偉大事業的參與者、實踐者和見證者,您有什么樣的認識和感受?
劉凱:自己身在縣級一線指揮部,作為縣委書記“一線總指揮”,可以說脫貧攻堅是我到靈臺工作十年時間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剡^頭來看,這十年時間,通過具體研究謀劃、推動落實、跟蹤問效扶貧工作,在使全縣貧困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同時,也讓我對脫貧攻堅工作有了許多深入的思考和認識:第一,必須毫不動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評價是不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不在于我們的高線有多高,而在于底線有多高。這好比管理學上的“木桶原理”。從這個角度出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全黨工作的突出位置,作為底線性任務來抓,部署實施包括精準脫貧在內的三大攻堅戰,這確實抓住了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確實謀在了關鍵處、抓在了點子上。第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放眼全世界,還沒有其他哪一個國家有著像我國一樣巨大的政治動員力、資源集聚力、社會凝聚力和推動落實力。脫貧攻堅實施以來,我國每年減貧超過1000多萬人,這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西方發達國家也是實現不了的,充分體現出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獨特的體制優勢,這也是“四個自信”最直觀、最現實的實踐例證。第三,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脫貧攻堅工作說到底是做群眾工作,必須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才能增強脫貧攻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才能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幾年,我們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無論是建檔立卡時“一核二看三比四評五公示”的“五步認定法”,還是牢牢把產業扶貧擺在首位,都是群眾路線在脫貧攻堅中的生動實踐,群眾工作的扎實有效開展也有力地促進了脫貧攻堅工作。第四,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有一支敢打敢拼的干部隊伍。脫貧攻堅主戰場是干部錘煉工作作風的大課堂和展現能力水平的大舞臺。幾年來,全縣各級組織和廣大幫扶干部始終懷著對貧困群眾的深厚感情,真正靜下心、沉下身、扎下根,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貢獻智慧和力量,既拉近了群眾距離,密切了干群關系,又錘煉了干部作風,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能力,這樣一支敢打敢拼的干部隊伍是我們今后工作最可依靠的力量、也是最寶貴的財富。
記者:從首都北京到西部貧困縣工作,您扎根基層,一干就是十年,這一路走來,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劉凱:2011年,我響應組織號召,主動選擇到西部貧困縣工作,對于我個人來說,機會難得、彌足珍貴。剛到靈臺時,對于我這個一直生活、學習、工作在城市的年輕干部來說,面臨的不僅是工作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基層大量的工作都是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如何盡快轉變角色、上手工作,如何準確研判形勢、破解發展難題,對我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人一世、為官一任,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既然組織給予了我干事創業的信任、機會和平臺,自己唯有珍重信任、珍視機會、珍惜平臺,努力干出優異成績方可回報組織重托和群眾信賴。十年來,自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縣委書記提出的“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和做“政治的明白人”“發展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班子的帶頭人”的殷切重托,不怕做“熱鍋上的螞蟻”,敢于接“燙手的山芋”,聚焦脫貧攻堅“一號工程”和政治任務,身入心入投身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服務群眾的第一線,積極進村入戶查民情、問民需、解民憂,一心一意幫助貧困群眾樹信心、搞產業、摘窮帽,和同事們一道努力推進靈臺的脫貧攻堅工作?,F在,站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關鍵節點,回顧十年來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既有遇到發展瓶頸和矛盾問題時的壓力感,又有和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啃下一個個“硬骨頭”的成就感,更有被群眾和組織認可時的榮譽感,收獲的不只是個人思維思路的開闊、能力素質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收獲了沉下心來抓落實、一步一個腳印務實干的積累和沉淀,這是不經歷基層實踐鍛煉學不到的。每當看到謀劃和部署的工作正在一項一項變為現實,群眾生產生活一年一年發生的變化,我感到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充實和踏實。更為重要的是,在靈臺這個第二故鄉,通過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躬身踐行群眾路線,用情用力做群眾工作,自己不僅更加真切地體會到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的深刻內涵,而且進一步深化了與農民群眾的樸素感情和深情厚誼,這種感情,沒有與基層干部的同甘共苦、并肩作戰,沒有和廣大群眾的朝夕相處、共同奮斗,是體會不到的。這些年來,時時有群眾通過來訪、寫信、短信和網上留言對我表達鼓勵、支持、關心和問候,帶給了我太多的感動,對基層的干部群眾,自己心中充滿了敬重和感恩,直到現在我也始終認為,當初自己選擇扎根西部、服務基層是無比正確的,這將是自己人生道路中一段最難得的歷程和最寶貴的財富,萬金難抵。特別是看到整縣脫貧摘帽目標順利實現,自己確實有一種很充實、很踏實的獲得感和被選擇、被需要的責任感。能夠參與、推動、見證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整縣脫貧摘帽,這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光榮。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始終堅守初心、保持韌勁,以敬終如始的態度,下功夫鞏固脫貧成效,持續提升脫貧質量和成色,不斷增進群眾福祉,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做到不負組織重托、不負群眾信任。(劉凱為甘肅省靈臺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朱峰